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拉祜族聚居在滇西南边境山区,主要分布于澜沧江东西两面的思茅、临沧两个地区。人口约40.9万。 拉祜族的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历史上曾长期从青藏高原不断地往南迂徙,最后才逐渐定居到现在这个地方。“拉祜”是自称,“拉”在拉祜语中是“虎”,“祜”则指用火把肉烤到发香的程度,两者连在一起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法烤吃虎肉的意思。因此拉祜族又被称为“猎虎的民族”,主要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他们的社会历史、经济形态、语言和风俗习惯等都基本相同,只是某些方言有所差…  相似文献   

2.
贺开村位于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高山地形,是拉祜、哈尼、傣三种民族组成的一个半山区村寨。笔者在这里针对拉祜族村寨的民俗与教育情况进行了田野考察,当地2008年修通道路,通路之前与外界交往较少,过着高耕火种的日子。随着2007年茶叶市场的兴盛,贺开村"万亩古茶园"享誉全国,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贺开拉祜族村寨迸发出新的文化活力。此次田野考察,笔者和拉祜族人民生活在一起,追求在客观公正的视角下了解当地拉祜族民俗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到当地学校考察拉祜族学生学习生活,分析山区拉祜族教育发展情况,以及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拉祜族是在游猎生产中崛起的民族,因而拉祜族文化最初为游猎文化。崛起于游猎生产的拉祜先民,在经历漫长历史岁月演进后,最终归宿于农业,创造出拉祜农耕文化。拉祜农耕文化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刀耕火种”的游耕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拉祜族山区在现代化媒介的推广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媒体数量不足、语言障碍、社会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等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高山区拉祜族居民的信息素养,同时各级政府还应继续加强对拉祜族山区信息化建设的扶持。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拉祜族是云南省16个跨境民族之一,有着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质。通过对异彩缤纷的拉祜族民俗活动的展示,分析拉祜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倡导以拉祜民族为主体,推广普及全民参与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少数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任重道远,需要拉祜民族和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动参与。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文化的栽体,文化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文化是民族的标记,不同的文化构成不 同的民族。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和繁衍生息的岁月 中,拉祜人在创造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同所有事物一样,拉祜族文 化一经产生,就具有自身特性。其主要表现为多样性、流动性、交融性、非均衡性、社会性、创新性、开放性特 点。同时,拉祜族文化是在自身发展与其它文化比较、互助双重改造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基督教传入双江拉祜族地区,以拉祜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督教得以传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原因,同时也有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拉祜族女童的教育选择》基于"拉祜女童项目",通过对拉祜族、拉祜族教育的宏观民族志撰写与拉祜族女童小学初中阶段教育的微观民族志撰写,为读者提供了理解拉祜族女童教育的广阔的社会文化图景,呈现了拉祜族女童教育过程中的教育选择与教育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阐释与反思。其学术特色与主要贡献:一是提供了教育人类学实验与跟踪研究的一项典型案例;二是精湛的民族志撰写与深刻研究反思的巧妙结合;三是对学校文化再生产与教育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本土化阐释和思考;四是扎根本土创新性地提出了"性别资本"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拉祜族民间诗歌记录了整个拉祜民族的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张扬人性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旨趣三个方面。拉祜族民间诗歌为研究民族的历史、思想和文学文化提供了最好的范本,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建构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拉祜族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 ,由于其不断迁徙运动 ,最终只能定居在崇山峻岭之中 ,山区的封闭性和孤立性 ,使拉祜族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 ,形成了一系列的农耕祭仪 ,这些农耕祭仪对拉祜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婚姻和家庭就像孪生姐妹一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学重点关注的视角。研究少数民族社区的婚姻家庭变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社区人们最直接的生活状态。拉祜族是从近代才从游猎民族走向农耕民族,解放后直接跨越式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社会发生质的变迁必然会影响其他制度的变迁,包括法律、文化、婚姻家庭等。关注拉祜族社区婚姻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变化,对于促进拉祜社区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征稿启事     
从2007年第1期开始,本刊将在原有两个地方特色栏目(“佤族文化研究”、“拉祜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推出酝酿已久的“普洱茶文化研究”专栏,我们热忱欢迎从事佤族、拉祜  相似文献   

13.
拉祜族     
<正>“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大米、包谷是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这是以尊老、敬老、爱老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lan)沧江流域的思茅、族自治州、玉溪地区及缅甸(mian dian)、泰国、越南、老拉祜族自称“拉祜”,有黑、黄、白等支系;史称、他称  相似文献   

14.
苦聪人归属拉祜族拉祜西支系,属氐羌族群南迁后裔之一,是世居于云南省镇沅县境内无量、哀牢深山中的古老山地民族。20世纪50年代,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下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直接过渡,通过地方政府"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与引导,苦聪人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对苦聪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问题的研究,提出合理对策建议,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特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提供建设性参考。  相似文献   

15.
拉祜族居住在高寒山区,对火的依赖性特别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要过火把节,拉祜语称"阿个独尼"。火把节是拉祜族模仿太阳祈求丰产的行为;是拉祜族消除导致疾病和死亡,威胁一切生物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有害因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拉祜族居住地位于边疆,交通不便,环境封闭,所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各种传统信仰。至今,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仍然在拉祜族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着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对拉祜族的民族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云南省普洱市哀牢山脉一带的深山苦聪人,属于拉祜族的拉祜西支系,从历史社会演变的角度上来看,属于"直过"民族,该群体呈现人口基数较少,群体规模较小,生存条件较恶劣,发展现状较落后,去贫困化进程较迟缓的基本特征。通过对镇沅县苦聪村寨的拉祜居民生存现状作了深入调研,对贫困根源进行纵深分析,对该地区现行的扶贫攻坚发展模式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祜族苦聪人扶贫攻坚模式发展的建设性建议举措。对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去贫困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拉祜族习惯法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族习惯法是拉祜族在生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新陈代谢的,是拉祜族的历史及其所处的时代的产物,它记录着拉祜族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贯注着拉祜族的思想感情,体现着拉祜族的文化心理素质,渗透着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是拉祜族人民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集中表现。拉祜族习惯法作为拉祜族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变异性,它随着拉祜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拉祜族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变迁而变迁。  相似文献   

19.
以南美拉枯族自治乡为典型,追溯本土拉祜族社会发展历史,结合国家级贫困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寻求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促进云南边疆、山区、贫困民族自治乡的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20.
澜沧县是一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县,全县土地面积8807平方公里,99%是山区、半山区,与缅甸接壤,46.43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6.9%,其中拉祜族占42.5%,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澜沧县的教育就是民族教育,是《云南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扶持的对象。解放5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澜沧县的民族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澜沧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防巩固、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截至2002年,全县有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