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编辑同志: 1988年第1期《新闻战线》以新的面貌同读者见面了。我们地处边疆,今天才看到。我一口气读完艾丰的《望潮随想》,并情不自禁地写这封信。读过一些谈编辑或采访的文章,但像艾丰同志把点子打在“结合”上的还不多。实际上,新闻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单从一方面去讲是说不透的,用于具体工作往往效果欠佳,而从“结  相似文献   

2.
“宣传性现象”这一概念,是艾丰同志在《新闻战线》1985年第11期中提出来的,今年第3期《新闻战线》又刊登了艾丰同志《再谈宣传性现象》的文章。今年的第6期《新闻战线》刊登了卢纯田同志的《“宣传性现象”是非科学概念》一文,认为艾丰同志提出的“宣传性现象”是缺乏确定内涵的非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宣传性现象”这一概念,是艾丰同志在《新闻战线》1985年第11期中提出来的,今年第3期《新闻战线》又刊登了艾丰同志《再谈宣传性现象》的文章。今年的第6期《新闻战线》刊登了卢纯田同志的《“宣传性现象”是非科学概念》一文,认为艾丰同志提出的“宣传性现象”是缺乏确定内涵的非科学的概念。卢纯田同志的主要根据是:这一概念的词义和它的内容不相一致;缺少相对应的另一概念,即违反辩证逻辑的对偶性原则;不够约定俗成;适用的范围不够大。笔者认为,这几点都是站不住脚的,愿同卢纯田同志共同探讨。笔者感到,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关键不  相似文献   

4.
苏南 《新闻世界》2010,(10):11-11
新闻界的老前辈艾丰,他写的《新闻写作方法论》,在业界可谓大名鼎鼎,相信许多新闻从业者都读过这本书,科班出身的编辑记者们,对这本书更是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5.
今年四月,全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在郑州召开第一次学术年会,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同志出席了会议并提交了学术论文《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四月二十四日,艾丰同志又应我省新闻学会和省记协的邀清,讲了“在工作中考虑的几个问题”。其中之一仍然是多侧面报道问题。鉴于他的论文已在《新闻与写作》杂志上发表和口语化的报告更接近读者,这里我们将他的报告录音整理成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刊“舆论监督难点大家谈”征文自开办以来,收到了全国各新闻单位的老总、编辑、记者和新闻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的逾百篇稿件。《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同志也为此次征文专门撰写了《舆论监督十题》一文。此文是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实践和研究撰写的,分在本期和第10期刊出,希望以此为契机,把大家对舆论监督的思考和此次征文全面引向深入。感谢作者和读者的支持,欢迎继续赐稿。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失实,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作者凭空编造事实来欺骗读者,这是很恶劣的。还有一种,是被报道的单位和人,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而制造的事实,作者没有识别,信以为真,轻率地写成了新闻,造成失实。艾丰同志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宣传性现象”。他曾写了两篇文章(刊登于《新闻战线》去年第11期和今年第3期)宣传他的这一观点。多年来,我们的新闻理论研究存在视野狭小,课题陈旧的缺陷。艾丰同志用敏锐的眼光,抓住新闻实践中实际存在而又为人们不注意的问题,进行理论概括,提出这样一个新的概念,这种勇于  相似文献   

8.
很难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翻阅其数十万字的经济报道作品,感到艾丰总是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使其经济报道模式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然而,认真体味就会发现片L根于艾丰头脑中不变的新闻报道观念,决定着其经济报道变化的走向.或者说,这些新闻观念正是其报道不断创新和变化背后的动因。因此,了解艾丰的经济报道观念,也就掌握了一把解读他的经济报道的钥匙。一、科学理性:渗透于艾丰报道中的内在追求艾丰无疑堪称学者型记者。这不仅仅在于他有《新闻采访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报道与写作》(…  相似文献   

9.
一提起范长江,人们就会想起《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提起穆青,他笔下那十个鲜活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然而,对于名记者艾丰,我们却很难以哪一个作品、哪一个人物来指代他的新闻成就;这是因为他的新闻作品取胜于一种独特的风格,或者也不能仅仅称为风格,很多人认为,艾丰的作品实际上体现出新闻界的一种发展趋向。被称为学者型记者的艾丰,新闻采访写作均体现出思考和研究的特色。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文集》里,艾丰曾写了一篇感想《做思考的笔》,笔者以为,这篇文章正道出了艾丰新闻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10.
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因为他总是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然而,认真体味艾丰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新闻报道观念决定着其经济报道变化的走向,或者说,这些新闻观念正是他报道不断创新和变化背后的动因。本文透过艾丰的经济报道作品对其经济报道观念试作粗浅分析,以供新闻界同行借鉴。科学理性:渗透于艾丰报道中的内在追求艾丰堪称学者型记者。这不仅在于他有《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报道与写作》(译著)《思考的笔》《沦海、桑田、乐园》(中介论)等近10部新闻学、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著作,而且…  相似文献   

11.
辛华  梁瑜虹 《传媒》2003,(4):18-19
艾丰是中国首批高级记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首届“吴玉章奖金”、“全国质量工作卓越领导者”奖章获得者,历任人民日报社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等职务。40多年来,他一直作为编辑、记者活跃在中国新闻工作的第一线,写过大量有影响的新闻报道。主要作品收进他的新闻作品集《思考的笔》和《经济述评自析集》。近日,笔者在经济日报社就传媒界感兴趣的诸多问题采访了艾丰先生,其中他对传媒人成才的一些看法,使我们得到了一种理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著名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把新闻写作看成是“一种在传播过程中的特定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艾丰认为,新闻写作不只是处理作者与文字或者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地,是要处理记者和读者、记者和采访对象、记者和编辑等等之间的关系。这种把新闻写作过程“一支笔,一杯茶,一篇妙文纸上爬”的表象深化为处理新闻写作中几种要素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其实就是系统思维在新闻写作研究中的具体表现。系统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中。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产生的系统理论与系统科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自然界、技术系统和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新闻战线》今年第4期《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现状和发展》一文,提到洪一龙同志介绍的两家早期创办的新闻院、校以后,有“可以说是新中国党的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这一句结论性意见,这是不妥当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次理论思维活跃的有识之士的聚会。这是一次理论思维火花竞相迸发、交流、撞击的学术研讨会。 6月11日北京新闻界。全国新闻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首钢研究与开发公司招待所举行。来自首都各报社、通讯社、电视台、杂志社等数十家新闻单位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的学者、教授、老总、名流、编辑、记者等60多人.陕西的《新闻知识》、黑龙江的《新闻传播》、四川大学新闻系、上海新民晚报等单位的同志也应邀参加会议。有老相识,有新朋友,有常见面的,也有初相逢,济济一堂,谈笑风生。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艾丰、副会长柏生、吴昊分别主持了会议。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王福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艾丰的新著《新闻写作方法论》日前正式出版。《新闻写作方法论》是作者的成名作《新闻采访方法论》的姊妹篇。该书第十一节为《怎样提炼和表现主题》,本刊将分四期刊出,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6.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华 《新闻知识》2000,(10):12-13
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叫…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金评奖结果最近揭晓,人大新闻系教授方汉奇所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和人民日报记者艾丰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分别获得新闻学科的一等奖和优秀奖。  相似文献   

18.
“勾推采访”是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总结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闻研究资料》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发表了鲁迅致《科学新闻》编辑先生的信,并同时发表了科学新闻编者端木蕻良的《编辑〈科学新闻〉的回忆》一文,对我们了解三十年代北京左联重要刊物科学新闻,理解鲁迅致科学新闻编辑先生这封信,都有很重要的价值。但由于端木蕻良同志写这篇回忆文章时,没有找到《科学新闻》这一刊物,所以只凭记忆所及,难免有些含混的地方。去年年初我在访问端木蕻良后,终于在去年秋天找到了《科学新闻》。现仅就端木蕻良同志回忆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略做一些补正,供关心新闻报刊史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艾丰的新闻策划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6月26日,笔者在北京《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现笔者根据采访录音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对艾丰的新闻策划观作初步整理和阐述。 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 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①。 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时的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