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剑珊 《时代教育》2010,(6):130-131
学生宿舍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又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应积极介入学生宿舍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创新教育方法和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宿舍管理当中.  相似文献   

2.
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利 《当代教育论坛》2005,(19):104-105
一、培养技术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及实践与社会需求是相适应的。目前,一些高职学校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去设置专业,而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学评价以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就业脱节,学校中开展正规教学活动多,参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职学校学生受普遍学习成绩落后、自控能力差、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学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要求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都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求学校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物质生活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近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又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点.因此,作为校长只要有这种管理的理念,尊重教育规律,遵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求真务实,学校一定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如何夯实教育基础是农村完小实现教育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为顺应当前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均衡发展理念,目前农村完小中存在一种急功近利式的指导思想,反而制约了农村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规划纲要>谈到"育人为本"时有一段重要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点。因此,作为校长只要有  相似文献   

8.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9.
吴正华 《现代教学》2012,(Z2):98-99
学校的发展怎样才有生命力?如何使教育实践符合教育规律?如何真正转变教育理念?如何促进学生发展?我认为,学校教育培养了什么样的人,不仅取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更取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以及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1.校长的课程决策与计划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校长必须有正确的课程观,合理地设计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学校课程建设方案以及得到学校团队认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为本",一切管理教育工作以让学生满意与高兴为出发点,学生才是学校工作真正意义上的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是以大一新生为中心更应值得广大教育管理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性的联系,各种隐性课程因素以间接和内隐的形式,曲折地反映着社会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因此,重视并充分运用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显性德育课程在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要真正实现德育的战略目标,还必须以隐性德育课程为补充,使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地相结合,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在高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的互补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隐性德育课程是军校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一物质环境和精神一文化环境两种类型。对军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下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军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要求。由于隐性德育课程强调“隐”这一特征,使其开发和控制更具操作性。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谨遵无灌输原则、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方面内含的隐性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4.
师德建设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总体性问题。师德建设包含伦理与道德两个层面。用教师品德建设表述我们的思考可能会更合理一些。教师品德建设的主体包括四个社会群体。作为教师必须树立教师品德自我养成的意识,应当全面提升自己从事职业必备的品德要素,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文简要分析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和内涵,探讨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作用,以期引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师德观的内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师德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师德的好坏又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师德观.通过对86名中小学特级教师的师德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的师德观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在"严谨治学"、"有责任心"、"积极性"、"拥有新知识、积极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热爱学生"、"有责任心、积极性"方面存在明显的职称差异,在"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本专业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而年龄、教龄和学历对教师的师德观没有显著影响.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中,应加强对教师"严谨治学"、"公平对待学生"、"提高科研水平"等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定义课程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指出高校课程文化的特点,据此分析了课程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并探索了其带来的几点启示:重新审视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科课程的理论价值;挖掘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利用隐性课程传播正确的道德信念等。  相似文献   

19.
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宋晔 《教育研究》2005,26(8):48-52
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教师道德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教师德性不是作为教师基本的行业规范,它是在遵守教师道德规范基础上的更高的道德要求。从教师的职业性质来看,它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关怀、教师宽容和教师良心。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程的设置模式和具体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生个体潜在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基础。德育课程既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我国当前的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出多元化和良好发展的趋势:在内容结构和选择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编排的逻辑思路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从道德到政治到哲学大体符合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鲜明的政治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指导保证了德育教材思想的统一性。但课程在教材编排形式上缺乏变化,在传统文化上不够深入。如何在传统文化上深入和提高德育内容的艺术性,是德育教材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