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针对Petri网的图形化表现形式,讨论了运用XSLT样式表把基于PNML文件的Petri网图形转换为SVG矢量图的方法,给出从Petri网图形到SVG矢量图转换的实现细节。结合应用实例借助PNK(Petri NetKernel)工具建立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1“SR数学教学模式”简介 “SR数学教学模式”(SR是Self-independent Research(自主探究)的缩写)为笔者早前研究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一探究一问题一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启迪点拨为主导.其理论依据主要为弗赖登塔尔与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以Agent技术作为构建体系结构的智能教学系统中,教学Agent是一类具有教学作用的特殊功能Agent.针对教学Agent的特点,采用信念一愿望一意图(BDI)结构对其进行建模研究,从而较好地反映教学Agent的内部心智状态.在建模方法上采用Petri nets分析方法,Petri nets作为一种有效的图形和数学建模工具,能够方便、自然地描述基于BDI结构的Agent系统,并有助于为教学Agent系统的机上实现提供清晰的可操作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络的体验式TESL模式关注个体差异,符合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式有其利弊,为确保该模式的效果还需注意:(1)该模式必须考虑参与者的语言基础;(2)模式实施前需充分激励参加者的学习动机,增强其自主学习的愿望;(3)根据个体差异设定不同层级的任务;(4)运用鼓励为主的动态评估系统,辅以必要监督措施。  相似文献   

5.
自主学习中心(SAC)是实践自主学习理论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学生、环境和资源等三个构成SAC的关键要素,从学生是SAC的主体,学习是SAC的主要任务,教师是SAC的建设者、指导者和组织者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原则,为澄清语言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误区,促进自主学习提出了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英语自主学习,分析了大学环境下成人英语自主学习案例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启示。结果表明:(1)把课堂交给学生,发展以“学”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模式,是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所要深思并大力执行的;(2)应该优化自主学习环境,创设“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英语实践应用环境;(3)引导并帮助学生开展满足其个体需求的课外自学,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4)自主学习过犹不及,教师对自主学习过程的适度监控会促使其完善;(5)成人班订餐式自主学习模式为小班培训类教学树立了模范。最后强调,要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及其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Petri网在流程信息系统建模中能得以有效利用,一个有效的驾驶培训系统关乎学员的学习效率和驾校的效益。着色Petri网(Colored Petri Net,CPN)是对离散事件动态系统进行图形化建模的有效理论,CPN TOOLS是应用Petri网理论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的有效工具。通过对驾驶培训系统流程进行设定,利用CPN TOOLS对驾驶培训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在假定参数条件下对产生的能够反映仿真动态过程和结果的数据进行性能分析,并得出合理的教练员配置方案及效益结果。通过实例反映了着色petri网的建模优势,验证了CPN Tools在仿真中应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给出了任意流网络及其残留网络Petri网模型的构造流程;通过对模型中各元素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指出如何得到最大流的各个分布;从理论上证明达到最大流的条件并给出通过活性分析可以得到一个最小割的结论;将残留网络和流网络Petri网模型结合起来给出最大流-最小割问题完整的解决方案。Petri网图形化的仿真过程为研究网络流从局部到整体的变化提供了直观的描述。仿真结果证实该方法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型方法和软件仿真方法,对会话初始化协议(SIP)连接建立时的吞吐量进行了性能分析。首先在详细分析会话初始化协议(SIP)的服务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SIP的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SPN),利用工具SPNP6.0进行了模拟分析。考察协议建立会话过程中,网络建立连接请求数较少和连接请求压力较大时系统吞吐量的变化,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连接请求情况实施相应的SIP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0.
自主学习模式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前提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为教师转变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角色,引导大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数控培训设备成本过高的问题,提出一种逼真虚拟环境下的数控机床操作仿真方法。详细阐述了仿真系统的开发平台、虚拟机床环境构建及优化,建立了基于消息驱动机制的数控机床的运动行为模型,推导了刀具走刀轨迹中刀具扫描体曲面的求解过程,并建立工件的三角网格模型。最后,在Visual C++6.0环境下结合Open Inventor实现了数控机床操作仿真系统。该系统具有逼真的三维可视化加工环境,允许使用者对机床进行实时操作仿真。  相似文献   

12.
以"工程化"理念为基础,在原有"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现存问题,采用"线上+线下""实际操作+虚拟仿真""固定+开放"几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工程化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改革探索.通过优化整合实验室资源,规范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为实验教学提供支持与保障.采用"线上+线下"全过程评价方式,完善了教学过程管...  相似文献   

13.
电气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学生实践学习面临高电压的实验环境,实际操作危险性大。同时电力设备造价昂贵,高校很难配备全面覆盖的电力操作环境,让学生实践学习,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贴近电力企业用人的技能需要。随着VR虚拟技术的发展,可实现建设覆盖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智能电网全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VR视角下沉浸式学习。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的电源模块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基本构成、实现方法及功能。该系统采用NI公司的多功能数据采集卡PXI-6052E、控制模块PXI—PCI833X和Labview的人机界面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修改虚拟仪器的软件改变其功能与规模。该测试系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电源模块大量测试项目的自动化测试,测试结果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很高,操作界面友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变电站的三维场景建模方法,采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建立了三维虚拟电气设备及虚拟变电站,并且通过VRML的Script节点调用Java程序实现了交互功能。应用三维图形技术为变电站仿真系统构造虚拟环境能大大提高变电站场景的真实感,同时,将电力系统仿真软件与虚拟变电站连接起来模拟变电站的各种运行状态,为变电站仿真培训工作带来技术飞跃。该系统不仅具有三维显示、实时交互及动态仿真等特点,还可以在PC机和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下运行,因此具有经济、高效、便于使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随机共振的基本原理,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对称双稳系统的随机共振现象,并将其应用于微弱信号的检测,仿真结果证明了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信号检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克服UBI车险定价理论教学中学生在数据认知、处理和建模方面的实践欠缺,运用大数据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设计基于驾驶行为的UBI车险定价虚拟仿真实验,为学生提供完整的驾驶风险评估和UBI车险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完成驾驶行为数据获取、UBI车险数据处理、风险建模和优化、车险经营模拟4个方面的实验内容,能够将UBI车险定价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促进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紧密融合。  相似文献   

18.
虚拟现实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研究平台的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研究平台的新的设计策略, 简述了其系统的设计框架, 详细描述了其中重要的核心技术. 利用八叉树数据结构构筑虚拟仿真环境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 采用Delphi OpenGL 3DS MAX对从机器人及其环境进行可视化仿真. 并采用摄像修正法修正虚拟几何模型定位偏差和建模误差. 所实现的研究平台软硬件设备成本低, 主、从机器人(机械手)系统及系统中所有软件均由本课题组设计、研制, 系统性能达到了研究所需要的水平, 为虚拟现实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实验床.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体图书资源,一般仅面向本校师生开放,由此出现资源利用率低、分配不均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Unity3D的图书馆虚拟阅读系统,通过Unity3D软件进行环境模拟和搭建,再使用C#语言实现人机交互,将虚拟阅读和虚拟漫游相结合,实现在虚拟环境中行走与阅读。实验表明,该系统可让用户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和阅读,能够满足大众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20.
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虚拟实验通过计算机营造出一种仿真的实验环境,逼真地模拟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本文提出了3D-Virtools-Moodle构建虚拟实验系统的架构方案,阐述了电子技术虚拟实验系统的功能设计与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