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敏  金健 《大观周刊》2012,(26):169-169
文言文承载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传承着博大精深的古代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又大而又大,所以每位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但教学效果往往事与愿违。教师不厌其烦地翻译字、词、句,解释文言现象,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走出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杜江南 《大观周刊》2012,(22):148-148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虽然计算机教学由于自身的优势不像其他学科会出现“一支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现象,但教师往往将目光停留在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上,为教学而教学,讲完了内容也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知识也很难进入学生心里变成他们的真知。学生渴望愉快地学习,渴望成功.而交流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军 《浙江档案》2003,(11):36-36
文言文教学的进与退经常会成为教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一部分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应退出语文教学,而另一些教师却认为文言文是历史和文学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信息,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认为,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是我国语言学的基础,学习文言文能陶冶情操,提升精神,而且现代所用的词汇、成语、典故、章法多从文言发展而来,读文言文正是提高白话品位的极好途径。然而在七十多年前,却有教育主管部门发布通令,禁止浙江全省的小学禁止采用文言文教学。1927年11月3日,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7年蔡元培等拟大学院…  相似文献   

4.
张玉松 《大观周刊》2012,(41):285-285
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打开中国古代文明的金钥匙。在文言文濒于消亡的今天,学好文言文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从民族文化的发展来看.它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因此.文言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改变传统的从头到尾的“扫描式”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杨氏之子》是学生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敲门砖。以下,我就结合《杨氏之子》的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提出个人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李小华 《大观周刊》2012,(38):264-264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学习者.他们是相互和谐的统一体。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合理调控则是这种和谐的具体表现,教师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课堂气氛,进行合理适时的调控.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融洽和谐.  相似文献   

6.
杨红兵 《大观周刊》2012,(9):199-199
在中学教育中,最难教的课程恐怕就是语文课了。因为在语言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最基本的语言素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充当听众,而没有熟练的掌握语文工具。他们对于一些文言文知识、分析题等比较难的知识,不知道怎样解答。如何上好语文课,跟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握好这几个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曹印林 《大观周刊》2012,(34):281-281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使教学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韩先伟 《大观周刊》2013,(10):194-19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要“导”好,关键要靠设疑提问才能实现,许多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的巧,运用的妙,就会使课堂教学呱呱叫。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坎”上。  相似文献   

9.
王永金 《大观周刊》2012,(20):239-240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想尽一切办法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学生被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  相似文献   

10.
郑洋 《大观周刊》2012,(39):151-151
我们好多的老师,注重数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数学教学的规律,教学不得法,教师费力伤神,学生麻木不仁,教学质量差,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尽流于知识的表面,不求甚解,束缚了学生智力的发展,造成“高分低能”、“两极分化”等现象。因此,  相似文献   

11.
张玲 《大观周刊》2013,(11):226-226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这是一轮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它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理解.让我们教师去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教师要明白在新课改中要做什么。我们教师教学的阵地是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是一个常论不衰的话题.我们每天都在课堂教学有新的思想和方法,即使是经常教语文有经验的老教师.也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年级,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文学基础的学生、而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这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用同一方法去教学,是不能把语文课堂教学搞得很好的,我们呼吁.语文课堂教学喜右“俞If新”膏识  相似文献   

12.
黄伟 《大观周刊》2012,(52):150-151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而又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有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  相似文献   

13.
惠振侠 《大观周刊》2013,(1):206-206
新课改下的历史是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所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教师们该如何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如何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呢?一、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相似文献   

14.
韩长江 《大观周刊》2012,(17):267-267
陈旧的教学没有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启发式教学运用得较差,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只重知识掌握;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倾向还比较严重。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地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得头脑发胀、恹恹欲睡。这种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师可谓尽心尽力,但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的。  相似文献   

15.
黄丽 《大观周刊》2013,(11):218-218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广泛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阅读中掌握新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一点强加,多一些自由,不惟“考试”是尊,不惟“形式”是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卢生 《大观周刊》2012,(24):225-225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是多种思维和能力的展示和综合,是多重实践的迭加和智慧的结晶。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化学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意识的进行教学导向和设计,将有助于学生运用创新的观念和模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实践和应用(动手、动脑),增长创新才能。  相似文献   

17.
甘延兵 《大观周刊》2012,(11):254-254,252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指出;“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物理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转变陈旧的教学观,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现代教学观;实现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的转变,达到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学生建构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目标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融为一体,使其学科能力得到升华;提倡把物理学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方法渗透于具体的物理内容的教学之中,实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中学物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启研法”是指学生在教师“启”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启”是指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和引导学生思维;“研”在于学生主动而积极的进行思维、创造。  相似文献   

19.
潘晓蓉 《大观周刊》2012,(48):259-259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语文教学。而往往出现“费时多而收获少”的状况。教师如何来解放自己,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且又能使学生“愿意学”、“会学”,成为一个个会思考、会分析、能创造的人。笔者认为。必须转换教师的主导地位,探索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经萍 《大观周刊》2012,(30):301-301
教育改革的内容早就表明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客体。“教”与“学”是同时的,是矛盾统一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发展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应试教育” 高中物理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弘扬主体教育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