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性观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新闻工作的党性是新闻事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上面提到,世界近代新闻事业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的。早期近代报刊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后来又分别被没落的封建阶级和新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用作自己的喉舌,因而形形色色的报刊又分别具有了封建主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1、在阶级社会中,新闻媒体总是有党性的。17世纪40年代,英国形成两个敌对阵营——维护封建贵族统治的保  相似文献   

2.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不同阶级的政党有不同的党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新闻事业的党性,指的是:政党主办或领导的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本阶级意志的贯彻和体现. 自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只有“觉悟的无产阶  相似文献   

3.
党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新闻事业的党性,则是一定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是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的舆论工具,是阶级的喉舌和耳目,具有强烈的阶级倾向性。一定阶级的政党无不自觉地以新闻工具作为自己的斗争武器,无不要求自己的新闻事业在工作中体现本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这也就不可避免赋予各种新闻事业以鲜明的党性,这是阶级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由于资产阶级政党同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4.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新闻事业的党性,是一定政党的阶级利益、意志和思想、感情通过新闻手段的集中表达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党的新闻事业除了具有一般的新闻事业的特性外,还有自身的特性。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中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作了以下概括:“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之所以也同时是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同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党的新闻事业的这一特性,集中地体现在党的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中。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不同的是,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6.
关于党性原则是否过时。“党性”这个词,对于今天的不少同志尤其青年来说,已经比较陌生了。“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剥削阶级不存在了,为什么还要提坚持党性呢?”一些年轻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能责怪他们的天真。因为,近些年来,对他们进行坚持党性一类教育实在太少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不坚持党性行不行?”这是许多善良的人,在这次动乱、暴乱发生之前未曾想到的。然而,现在我们不能不认真反思这个问题了。新闻宣传有它鲜明的政治倾向和阶级性,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里,从来没  相似文献   

7.
党性是阶级性的最高表现,是阶级意志、利益和愿望最集中的体现。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则是党性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基础部分已发生了前人难以预料的变化。今天我们所要坚持的党性原则,并不见容于计划经济条件之下;按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革命性、科学性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这一根本性质,要求每个新闻媒体必须维护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不管在什么时候,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在思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时指出:“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坦率地指出新闻工作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因为我们新闻工作的阶级性和党性同新闻的真实性是一致的。”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是我们认真贯彻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的指导思想,为解决贯彻新闻真实性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我们对新闻的真实性问题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在,也不能把新闻的真实性简单地理解为真实地准  相似文献   

10.
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新闻事业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接受党的领导是新闻事业的本质要求,都应该坚持党性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新闻观三题     
廖剑红  王欣 《新闻前哨》2001,(11):13-14
时下,新闻界正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活动,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导向功能受到业内人士前所未有的普遍关注。对于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目前占绝大多数的年轻同志来说,正确把握如下三题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题中之义,并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一、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党性和政治性,公开宣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事业的一部分。从这里可以了解到新闻的倾向性。在此问题上,资产阶级的新闻观则一再讳言甚至否定新闻的倾向性。事实是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雷跃捷同志在《新闻理论》一书中论述的有关“新闻理论性质的二重性”问题提出了质疑:(1) 雷跃捷同志提出的是“新闻事业的性质”的二重性问题,但回答的却是“新闻事业”的二重性问题。概念模糊。(2) 说“新闻事业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这实际上是新闻事业的定义,而非性质。(3) 阶级性不是新闻事业所固有的,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事业的性质,而只是一定阶级社会中的新闻事业性质的集中表现。本文认为,新闻事业性质的二重性,指的不是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问题,而是新闻事业自身所固有的广泛的传播性和一定的社会性。(4) 把新闻事业性质的二重性,一个归结为共性,一个归结为个性,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观点。同时,说个性是从共性中派生出来的,也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总的、根本的看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喉舌论“(世界上所有的新闻机构都毫无例外地掌握在一定的阶级、阶层、政党、政治集团或政治代表人物手中,是一定阶级、阶层、政党和社会集团的“耳目和喉舌“);“党性论“(党性是阶级性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公开宣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立场和党性观点,揭露并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所标榜的“客观“、“公正“的虚伪性);“导向论“(高度重视新闻传播对人的思想、社会舆论走向的导向作用,强调无产阶级新闻宣传旨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论“(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性,主张“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十分重视新闻宣传的艺术技巧,反对简单、生硬、哗众取宠和形式主义);“人才论“(强调要“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台“,高度重视新闻队伍建设,提出诸如“四句话“、“五个根底“、“六种作风“、“12字标准“等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等等.……  相似文献   

14.
我们谈到党性,专指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其实,资产阶级政党,小资产阶级政党,封建阶级政党,包括英国16世纪的托利党、辉格党,也都有他们的党性,也都代表着当时封建阶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只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诚如他们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来掩盖他们剥削阶级的实质一样,他们也用各种各样的名目,把政党的阶级实质掩盖起来,标榜他们的政党,似乎是代表着不是属于哪个阶级的利益的,以此来欺骗世人,蛊惑人心。实际上,他们在内场人当中,还是说“我们工商业者(资产阶级)怎样”,  相似文献   

15.
“三贴近”是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途径。“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指政党主办或领导的新闻事业在新闻活动中对本阶级意志的贯彻和体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6.
一党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石。然而,却有人提出了另一条原则,另一个基石。这就是所谓“人民性”的原则,“人性论”的基石。原则的篡改,基石的偷换,必然把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变为资产阶级的新闻事业,把无产阶级新闻学,变为资产阶级新闻学。早在1979年3月,胡绩伟同志就提出了“党性来源于人民性”,“人民性高于党  相似文献   

17.
周末在“‘越野’性的看法”一文里(见新闻业务1957年第七期),提请大家注意一个“新”的论点,那就是所谓“新闻的二重性”。作者说:“新闻本身是没有阶级性,但是当新闻事业萌芽诞生时,新闻报道就落入了‘阶级’的手中,成为阶级斗争主要武器之一。”接着作者就说:“因此,归纳起来说,新闻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党的新闻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特别强调指出“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我党的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而且也为新闻工作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指明了方向。 新闻工作的政治方向问题其实并不是个新问题,而是一个一直在新闻舆论界都比较敏感的问题。建国后我国新闻界关于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党性”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就是新闻舆论要不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姓“社”。在新闻改革中,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而改变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变姓“社”为姓“资”。近几年,新闻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李瑞环同志在关于新闻工作讲话中指出:“报纸要做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就是关于新闻工作党性的一种鲜明、形象而科学的表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否定或贬低新闻是阶级和政党“喉舌”的论点,甚至将“喉舌”与“传声简”等同起来,胡说什么“喉舌是个旧观念”,“在现代新闻意识里喉舌不是个好听的词。”方励之说得更露骨:“新闻报刊是喉舌,没有什么自由而言。”我们说,“喉舌”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在于说明了它和“大脑”的依存关系。在我国,首先用“喉舌”概括报纸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