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抗阻力运动对肥胖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8周高脂饮食后,再给予8周抗阻力运动干预,检测大鼠体重、心重以及总脂肪的重量,检测心功能指标、心脏脂肪酸和葡萄糖氧化率。观测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的改变。检测大鼠心肌线粒体sirtuin 3(SIRT3)、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long-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 LCAD) 和b-羟基酰基-CoA脱氢酶(b-hydroxyacyl-CoA dehydrogenase, b-HAD)的乙酰化和活性。结果:与高脂组相比,抗阻力运动显著降低肥胖大鼠的体重、心重以及总脂肪的重量。抗阻力运动提高肥胖大鼠的心率、心输出量等心功能指标,并促使心肌能量代谢底物由脂肪酸转为葡萄糖。抗阻力运动修复肥胖诱导的心肌线粒体结构紊乱。抗阻力运动显著提高肥胖大鼠心肌SIRT3的表达,降低心肌线粒体LCAD和b-HAD的乙酰化和活性。此外,正常大鼠心肌细胞的体外研究表明,SIRT3沉默可增加线粒体LCAD和b-HAD的乙酰化和活性。结论:抗阻力运动可以保护肥胖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调控肥胖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使脂肪酸b氧化向葡萄糖氧化转换,改善肥胖诱导的心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SIRT3调控线粒体LCAD和b-HAD蛋白的乙酰化和活性有关。抗阻力运动可作为一种行为疗法,改善肥胖诱导的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住低练对线粒体钙转运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为运动与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和高原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光技术和生物发光技术分别测定心肌、肝脏和骨骼肌线粒体Ca2+浓度和心肌线粒体ATP含量,并用血乳酸分析仪和血糖仪分别测定血乳酸和血糖浓度。结果:急性低氧应激使线粒体游离Ca2+浓度和ATP含量下降,血乳酸明显上升;经过高住低练运动与低氧适应后线粒体游离Ca2+浓度和ATP含量呈上升趋势,血乳酸上升程度减低,提示依赖糖酵解产能降低,能量代谢产生了适应。结论:高住低练能使线粒体钙转运功能加强,能量代谢作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程序化理论是机体能量代谢调控机制形成的重要生物学学说,下丘脑参与能量代谢调控的过程,下丘脑内BDNF、POMC和NYP等多种基因是能量代谢机制形成或异常改变的关键原因。对下丘脑及其重要基因在程序化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对下丘脑及其基因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为认识运动如何改变机体正常和异常的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充“健脾”中药对急性运动大鼠肌肉、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的影响.方法:27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9只)、急性运动组(9只)、中药补剂组(9只).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肌肉、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浓度.结果:急性运动组大鼠肌肉、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活性浓度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而中药补剂组大鼠肌肉组织的呼吸链复合体Ⅰ、Ⅲ及肝脏组织的呼吸链复合体Ⅱ、Ⅲ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中药可提高大鼠肌肉、肝脏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活性,维持线粒体正常功能,改善急性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一次急性运动对骨骼肌P53调节线粒体有氧呼吸轴P53、SCO2和COXII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安静组(CON,n=10)、一次急性运动组(AE,n=10)。建立SD大鼠一次急性60分钟跑台运动实验模型,在一次急性运动后即刻断头处死切取腓肠肌,Real-time PCR检测P53、SCO2和COXII的mRNA转录,Western blot检测P53、SCO2和COXII的蛋白表达。结果:1)AE组P53mRNA转录、蛋白表达水平与CON组相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AE组SCO2基因转录水平与CON组相比显著性升高(P<0.05),但AE组SCO2蛋白表达水平与CON组相比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AE组COXII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与CON组相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次急性运动对P53调节的线粒体有氧呼吸通路影响不是太大,P53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均没有产生显著变化,SCO2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上调,但这种上调并没有反应在蛋白表达上,COXII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都没有产生显著性变化,线粒体有氧呼吸的运动适应性改善仅靠一次急...  相似文献   

6.
冷水游泳对小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透射电镜对冷水组(4℃和10℃)、温水组(25℃)和对照组小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作了观察.结果表明,冷水组中4℃和10℃实验组小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无明显区别,其心肌细胞质内有大量的线粒体.线粒体体积大、分布密集,嵴间基质中有丰富的嗜锇颗粒.心肌细胞内糖元颗粒显著增加,呈簇状或单个分布.在电镜下观察,冷水组小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未见损伤性改变.温水组小鼠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嗜锇颗粒和糖元类似于对照组.结果提示,长期和适度的冷水游泳有助于改善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能量贮备,促进心肌细胞的活性.提示,长期、适度的冬泳有助于提高人类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脂肪细胞因子对机体能量代谢及脂肪积累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细胞因子是当今国际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现已发现人类脂肪细胞分泌几十种脂肪细胞因子(a出pocytokines),它们在体内发挥着脂肪体积传感器的作用,同时通过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调节机体的脂肪积累.这里重点介绍那些在机体能量代谢平衡调控中起主要作用的脂肪细胞因子,如瘦素(Leptin)、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diponectm)、白介素(IL)6等等.脂肪细胞因子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及脂肪积累的生理作用已日渐引起运动医学界的重视,它们可能成为运动减肥和糖尿病的运动治疗的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5'-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为真核细胞的能量感受器,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由α、β和γ 3个亚基组成三聚体结构,α为催化亚基,β和γ为调节亚基.AMPK活性受细胞内能量状态变化的调控.AMPK的上游激酶包括LKB1和CaMKK两种.下游激酶已发现达数十种,主要包括:调节葡萄糖转运的GLUT4、NO、AS160和PGC-1α;调节脂肪酸代谢的ACCβ、MCD和HSL;调节糖原代谢的GS、TORC2和PFK;调节蛋白质合成的mTOR信号级联、eEF2和HuR;调节线粒体生成的PGC-1α和NRF1/2.运动时AMPK被激活,通过相应的作用靶调节能量代谢,以适应运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负荷运动后大鼠心肌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变化。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5组:对照组(C组)、运动后即刻(E0组)、运动后30 min组(E30组)、70 min组(E70组)、110 min组(E110组),每组均为8只;分别测左室心肌ATP、AMP含量、线粒体ST3、ST4和Miro1、Mfn2、Drp1蛋白基因。结果:1)E0组心肌组织ATP浓度略有下降,AMP、AMP/ATP升高;E30组ATP浓度达到最低值(P0.01),AMP、AMP/ATP都达到峰值(P0.01),E110组基本恢复。2)E0组ST3、ST4、RCR都升高,E30组ST3达到最高值(P0.01),E110组基本恢复。3)运动后Miro1、Dr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升高,E0组心肌Miro1表达和蛋白表达都升高到峰值(P0.01),随后下降,E110组基本恢复;E30组心肌Drp-1表达和蛋白表达都升高到峰值(P0.01),随后下降,E110组与C比较有差异(P0.05);运动后Mfn-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下降,E30组Mfn-2表达和蛋白表达都下降到最低值(P0.01)。结论:1)一次大负荷运动后ATP含量减少、AMP含量增加,ST3速率加快,RCR增加,随着恢复时程延长心肌能量代谢逐渐改善,运动后110 min基本恢复正常;2)一次大负荷运动后心肌线粒体移动增多,融合受抑制趋于分裂;重要的是与移动相关的Miro1表达增加也许是融合分裂发生的先驱因素,使分裂多于合成,进而通过其再次分布做出早期阶段的适宜应答。  相似文献   

10.
急性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Ca2+-ATP酶和H+-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不同强度的跑台运动,观察大鼠运动后即刻骨骼肌线粒体Ca2+-ATP酶和H+-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线粒体Ca2+-ATP酶活性大强度运动后略有变化;中等强度运动后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60.60%和57.53%(P<0.01).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线粒体H+-ATP酶活性运动后非常明显地增加,大强度分别增加了39.83%和48.08%(P<0.01);中等强度运动后,股四头肌H+-ATP酶活性增加了35.97%(P<0.01).结果表明线粒体Ca2+-ATP酶活性下降可能是造成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后骨骼肌疲劳的原因之一.运动后即刻骨骼肌线粒体H+-ATP酶活性非常明显地增加,但这并不能肯定运动后H+-ATP酶合成ATP的能力一定增强.  相似文献   

11.
有氧运动中影响运动能力的代谢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代谢是有氧运动中最主要的供能方式.从糖代谢过程中三羧酸循环的回补过程、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Malate-aspartate shuttle, MA穿梭)、糖异生及线粒体功能等方面,阐述影响有氧运动能力的代谢因素,并将改善其代谢性因素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NTF)家族的一员。BDNF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表达,主要分布在海马、杏仁核和皮质,在外周系统心脏、脂肪和骨骼肌也有表达。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 B)是BDNF的特异性高亲和力受体,BDNF可通过与Trk B结合,激发各种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其特殊的生物学功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 B)基因突变或功能缺失均会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失衡。BDNF可通过调节神经元的生存、生长并维持其功能在学习和记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DNF可通过中枢和/或外周的机制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BDNF是运动预防和治疗人体代谢紊乱的重要因子。运动可以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组织细胞内,以及血液BDNF水平。  相似文献   

13.
低氧运动导致体重下降是运动训练中受关注的问题,体脂减少可能是主要的原因。低氧运动下AMPK被激活,导致食欲抑制、脂代谢增加。Leptin和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调节摄食和脂肪代谢的两种重要激素,亦涉及到低氧运动下的体脂减少和体重下降,并且和AMPK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动性酮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主要在肝脏内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运动时肝脏快速输出脂肪酸供能的一种形式,在调节体内燃料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对血液、尿液中酮体的测定,可以反映脂肪氧化供能状况,目前尿十项中的酮体作为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的生化指标在运动队广泛应用.了解运动时酮体代谢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进一步阐明运动时脂肪供能特点及糖、脂肪代谢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运动性酮体的产生、利用、调节及影响因素等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铁调素已被认为是影响机体铁稳态和铁代谢的关键物质。目前人们对于铁调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结构、分泌部位、功能与作用机制三个方面。人们对于铁调素的功能已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也发现了铁调素的作用通道与三大调节通道。但是对于具体的调节步骤还有待于更深入地认识。  相似文献   

16.
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细胞内能量感应器,运动可引起肝脏中AMPK活性增加,与细胞内miRNAs、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核因子κB(NF-κB)等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参与细胞内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脂质代谢、炎症过程、线粒体的生物合成、胰岛素抵抗等,改善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运动激活肝脏中AMPK信号通路,参与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肝脏脂代谢异常的机理调节。  相似文献   

17.
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不仅可以作为细胞水平的能量感受器,还可以通过细胞因子参与调节机体整体的能量消耗和能量摄人。运动等应激可以激活AMPK。参与调节骨骼肌葡萄糖代谢和脂肪酸氧化等能量代谢过程。运动训练可影响骨骼肌AMPK基因表达,进而参与到运动训练的机体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8.
Ghrelin是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的内源性配体,是一种主要由胃肠分泌的含有28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它具有强烈的刺激GH分泌的功能.Ghrelin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具有促生长激素分泌作用的同时,又具有维持能量正平衡、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对Ghrelin水平的影响也不同,一般一次性急性运动不会导致ghrelin浓度的升高;长时间耐力性运动或者有氧健身运动,可能会导致ghrelin浓度的升高或者ghrelin对机体代谢作用的敏感性增加.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就Ghrelin的生物结构、分泌调控、生理功能及运动对其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