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信息本体论"关于"物质"无"信息","客观信息"是物质本体在中介物里的影像或痕迹等范畴的规定,翔实分析了人类不能生产所谓"客观信息",不能通过认知"客观信息"来"生产""主观信息",所谓"信息生产"实质是一直在玩弄偷换概念的游戏。人类生产的本质不是"信息生产",不是"抽象物质"的生产,而是关于生活资料和人口的再生产或可持续生产;"具体物质"的生产决定信息生产,信息生产为"具体物质"的生产服务。同时,深入探讨了物质守恒、信息不守恒与人类生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郭象的“独化”论是关于宇宙本体问题的玄学理论。一方面 ,它把王弼的无形无象无名的“无”这个一般、共相下落到了具体事物身上 ;另一方面 ,它又将裴的“群有”这一个体之有(存在 )提升到了本体的地位。表面看来 ,“独化”是比较简单的概念 ,因为它表征的是每个个体事物如此存在的状象。但实际上 ,它揭示出 :正是事物如此存在的状象却现象、显现、暴露了其所以如此存在的本质、本体。因此 ,郭象的“独化”范畴具有现象性的哲学性质 ,它与时间就有了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列宁说:“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中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所谓中介(Vermitteit),就是指不同质的事物的中间联系环节和对立面之间的间接联系,也就是指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间接联系和联系的间接性。我们所说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则,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而实现的。中介范畴一般表示事物之间。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个别事物经过千万次转化,最终还  相似文献   

4.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对范畴,其理论架构深刻影响了后世武学。“与道同符”的体用性建构是拳术家阐释拳理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理路很值得深入挖掘。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研究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①“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②“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 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逻辑学界关于传统逻辑教科书中“概念”与“词项”的取舍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从“概念”与“词项”内涵与外延的上,以及传统逻辑学的学科特征和研究方法来看,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而词项是语词在命题中的逻辑内容,是构成逻辑形式的基本要素,属于逻辑学的范畴。传统逻辑教科书中用“词项”更准确。  相似文献   

6.
泛系教育学是从泛系观或泛系太极思想方法发展来的一种教育学研究,是泛系哲理、数理与技理对教育、治学或才与七我显生的应用与概括.所谓泛系观或泛系太极一般包括下列理法:泛系,泛系二仪,泛系五互,泛系六性,泛系七要,泛系八悟,泛系廿基,等等.泛系 是广义的关系(泛系阴)、广义的系统(泛系阳)或它们的种种复合体.一种简化形式定义是泛系:(广义关系;广义系统;泛系的泛系).泛系本体观:泛系是物质、事物、精神、意识、信息、真善美禅等的直接或间接存在的状态、方式、形式、结构等的显示、表征、抽象、缩影、扩形或缩扩模型;而信息则是在事物五互(泛系五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思维方式——“体用”进行哲学思想史梳理与反思发现:历代拳术家借“体用”这一传统思维方式推寻拳理,阐释武术的内在本质与作用现象,其间经过了由“宇宙生成论”至“功夫即本体”衔接演变的思想历程。研究认为:1)“宇宙生成论”为武术体用思想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太极阴阳学说标志着武术体用思想的初步形成;2)“功夫即本体”为武术体用思想成熟赋予了理学气质,本体功夫哲学隐含了拳术家对武学心性功夫修炼的推重。武术思想在“体用”境迁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每个阶段的体用思想演进及其内蕴的哲学思维,直接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体现着逻辑认知与历史演进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度的定义,哲学界的提法很不统一。如何确定统一的度的定义,显然是一个必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供一条粗浅的思路。截至目前为止,哲学界对于度的定义,就其有一定的代表性或特点而言,大概有如下一些提法: 黑格尔:“尺度是有质的定量”、“尺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小逻辑》,第234页) 艾思奇:“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78年版第100页) 肖前等:“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981年版第173页)  相似文献   

9.
王弼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本体论思想毫无疑问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王弼是以无为本的贵无论的系统阐发者,正是有赖于他的理性思考和严密论证,“无”的本体地位才得以确立。王弼确立了“无”的本体地位以后,对“有”与“无”的关系也作了详尽的辨析。在他看来,“有”和“无”并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状态,而是一种异常固定的、天然而不可改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言之就是“无”为本“有”为末、“无”为体“有”为用。王弼虽然不是体用范畴的首创者,但他已初步形成了体用思维方式即已经自觉地运用体用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王弼哲学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王弼玄学思维达到历史新高峰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孟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第一,主观唯心论。这是解放以来最通行的一种意见。几本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如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肖(?)夫先生等主编的教科书,都持这种意见。第二,“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也有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的成分”(九所师范院校合编《中国哲学史稿》)。第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混合物”(吴琼《论孟轲哲学思想中性善论与天命论的矛盾》,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8期)。第四,孟子“把‘仁政’的基础摆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现实主张上,无疑是唯物主义的”(严北溟《从评价孟子谈哲学的党性问题》、《再谈孟子评价与哲学党性问题》,载《哲学研究》1980年9期、1981年7期)。第五,基本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乔长路《关于孟轲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载《哲学研究》1981年12期)。  相似文献   

11.
《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关于物质定义之我见》(以下简称《我见》一文,对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的几处物质定义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我见》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见》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其一,列宁在第一处物质定义中,既说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又说物质可以为人们的感觉所感知,这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其二,列宁在第二处物质定义中说“物质是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东西;物质是我们感觉到的客观实在”,这不仅没有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线,而且也为唯心主义大开了方便之门。其三,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时,不能把认识论问题扯进去,否则怎么也不能成为科学的概念。下面我们就上述观点逐一试加分析。一我们认为,《我见》之所以会得出第一个观点,是由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诞生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立场上,从主体性视角出发,走出了形而上学的思辨迷雾,确立起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主客统一的分析理路,进而在对“现实的人”的本质之揭示中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以此说明意识是人的生产活动的观念再现、精神变革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正是在这种强调历史变革的生成论视角下,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从“现实的人”及其对象性活动出发阐明了社会历史作为“人类生产史”的本质,从而在历史生成论视域下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3.
信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动力,近几年来被人们广泛关注,但是对信息的哲学属性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意识或认识论的范畴,这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能说不是一种局限。本文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关系出发借助熵的概念,说明信息的物质性,借以说明人类发展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循环的,我们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哲学·哲学史西方社群主义与儒家政治哲学张再林 ( 1 ,84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到底说什么宋宽锋 ( 1 ,91 )客观性问题 :伽达默尔的策略与困难金 延 ,华章琳 ( 1 ,97)对永恒生命的模式及意义的反思张庆熊 ( 2 ,2 6 )佛教与基督教的“神”观念比较姚卫群 ( 2 ,31 )后现代主义之审思———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郑毓信 ( 2 ,37)数学知识观的演变及其对人的认识主体性的意义黄秦安 ( 2 ,4 4 )中国哲学中的名言问题杨国荣 ( 4,2 6 )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康中乾 ( 4,32 )朱子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特征丁为祥 ,宁新昌 ( 4,39)从《横渠易说》…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论赫拉克利特素朴的唯物辩证法覃平(4)1关于萨特自由观之我见宋劲松(4)6儒家幸福论——读李煌明著《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有感张刚(4)9试论王弼贵无贱有的本体思维裴传永冯淑静(8)1关于“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无限”的见解王洪林(8)6伦理学研究市场经济下公民经济行为的二重向度单玉华(1)1论“亚当·斯密问题”杜帮云(1)6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导致幸福的增加——对“和谐社会”的思考王文龙(1)10柏拉图和谐社会理论研究杨善铭(1)14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伦理重构刘怡然(1)19从康德的说谎例证看其道德理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远古神话作为中华民族“儿童时代的天真”业已给予中国哲学以根源性的影响。其中关于宇宙生成的猜测,直接成为了后来(尤其是先秦)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思想渊源,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前史。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两个基本范畴。除此以外,《老子》还运用了众多的概念、范畴。它们也是从属于“道”和“德”的,并由此形成了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两个范畴系列。(一) “道”在《老子》中被确定为中心乃至最高范畴,既是当时天人之辨的需要,也是理性思维发现的产物。在《老子》之前,已有天之道,人之道的说法。天道、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起点。天道是春秋时期逐渐剔除神秘主义天命观念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英语表达方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格(Figure ofSpeech)。所谓比喻,即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一个比喻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组成。“喻体”是用作比喻的事物。“本体”是要说明或描述的对象。“喻词”是用来联结“本体”和“喻体”,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根据“喻体”、“本体”和“喻词”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及隐现,比喻可以分为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hor)。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区别中西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原则的共时性范畴,而不是区别人类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历时性范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它根源于人对自身本体价值的关心和追求,主客二分则是西方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的主导原则,它根源于人对自然客体价值的关心和追求。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结合即意味着中西哲学的真正的结合。在西方哲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前主体性的天人合一”和一个“后主体性的天人合一”。就其基本性质而言,现代西方哲学和古代西方早期哲学也都是主客二分式的。  相似文献   

20.
回喻是“A,不是A,是B”的一种崭新的比喻类型,它以“肯定———否定———肯定”相交错的形式构拟而成,具有“本体+否定中介+喻体”和“喻体+否定中介+本体”两种基本类型。其修辞特点是尺水兴波;修辞功能是升华物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