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受历史因素影响,澳门中小学公民教育整体水平比较落后。回归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澳门特区政府日益认识到提高公民素质、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缺乏本地合用的教科书,导致公民教育的成效并不理想。为此,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了《品德与公民》教科书。针对青少年国家观念与公民意识的缺失的现状,"公民与政府"分册的编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提升公民参与能力,促进澳门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澳门回归后,政府对青少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进行爱国教育,形成正确的归属感。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品质。通过法制教育和"成长列车系列活动",提高知法守法意识,推动品格教育。多维度正确引导,性教育取得了成效。但澳门目前的思想教育还应当着力抓好:由点到面普及,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价值观教育,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公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范式,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特别是服务学习作为公民教育的方式在美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服务学习主要包括准备、服务、反思和庆祝四个基本环节,其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该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也是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进行公民教育,但收效微弱,建议借鉴美国服务学习模式,以增强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公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范式,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特别是服务学习作为公民教育的方式在美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服务学习主要包括准备、服务、反思和庆祝四个基本环节,其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该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也是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进行公民教育,但收效微弱,建议借鉴美国服务学习模式,以增强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发布的《初中品德与公民基本学力要求》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三部分构成,发挥着初中品德与公民课程标准的作用。该课程标准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较为广阔,课程深度方面注重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为学生道德品质和公民素质的提升以及澳门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品德与公民素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澳门《小学品德与公民基本学力要求》是澳门小学品德与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要标准。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基本的公民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虽然该课程标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道德品质和公民素质的提升以及澳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澳门的教育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公立教育机构是指由澳门政府投资建设,并纳入澳门政府正规管理范畴的学校,公立学校的教师有一定的任职资格,属于澳门公务员乏列,其学生享受免费教育。而私立教育机构是指由宗教社团、私营机构或公民私人筹办和经营的正规教育机构,也就是说私立学校就是非官方主办的教育机构。  相似文献   

8.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重心开始转向了对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教育。西藏职业院校开展公民价值观教育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在学生爱国和民族团结教育上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教育目标、定位、层次、内容、方式手段上的诸多问题与不足,需从凸显职教特色和分重点、分层次开展教育,注重职教生行为规范与引导、强化"沉浸式"体验,提升实训实习中的教育成效和加强平台与载体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我区职业院校公民价值观教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我国对公民教育的研究从上世纪就开始了,普陀区这两年推进现代公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否谈谈您对现代公民教育的认识?范以纲:对于现代公民教育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2001年我国就出台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但很多人把公民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公德敦育,或者是一讲公民就认为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公民的概念越来越得到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教育部重大课题"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也将"公民人格"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近两年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在探索中的新课题,近年来,本市中小学从不同的视角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公民意识教育如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宴际,符合中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接受规律,如何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有效提高学生公民素质,尚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为此,本专题从公民意识的内涵、教育的层次性,以及理想信念、健全人格、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进行多视角思考,并对道德认知、情感体验、行为养成的实现路径和方法进行多维的探讨,以期达到共同交流、共享成果的教育愿景。我们期盼,通过有益的探索,能够出现更多成熟的做法、成功的经验和理论创新的成果,推进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更加深入发展,促使中小学生公民索质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小学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小学生的品德状况以及教师的德育工作实施状况,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1472名小学生和207名教师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公民素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和积极的理想信念,但存在信息素养缺失、职业认知模糊...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世俗化、教育优先区和学校区域图是法国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基本教育政策。保持教育均衡,关键在于平等地对待所有学校和学生,保持教育资源供给的平等性。此外,法国的道德与公民教育,不在于树立道德楷模,而在于建立全民遵守的、普遍公认的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康茨坦茨困境讨论方法是道德教育中的一种创新,它把案例教学的方法应用于道德教育中,实现了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的完美结合。本文对康茨坦茨困境讨论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旨在为我们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道德能力以及为创新学校的道德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分析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2007)的主要特点,进一步指出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对推动我国小学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振祥 《中国德育》2006,1(6):23-25
社会主义高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道德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构建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枢纽。强化大学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意识,对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是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总称。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为纬,以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职德育)、大学德育(高职德育)等层次系统为经,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全程、全面、全员可操作的学校德育体系;二是加强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三是重视学校文化和中国德育馆建设。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校德育体系建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德育体系建构,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落实到德育实践中,注重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化培养;以求实的态度、开放的胸襟和视野.构建多元化、协调、和谐的德育网络;优化德育途径,构建载体多元化的学校德育体系;创新德育的管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前小学教育阶段的公民教育不应与道德教育两分,同时要改变公民教育意识相对落后、公民教育措施不力的现状。小学的公民教育应该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公民教育的观念变革、借鉴国外先进的公民教育经验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中的精髓等方面进行改善,以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并促进现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9.
The need for a more vigorous and organized Moral Education programme in Singapore schools is emphatically made in the Report 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79 (Goh et al., 1980). It recommended that Moral Education be formally taught as a subject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throughou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concern for Moral Education manifested itself in yet another attempt by a group of parliamentarians, resulting in the publication of the Report on Moral Education (Ong et al., 1979). This report serves as a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 for all Moral Education programmes currently implemented in Singapore schools. The state of Mor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schools was systematically documented and relevant issues were objectively studied in 1981 by a committee appoin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ng et al., 1981). Subsequently, exising programmes were improved on and new programmes introduced. At present, there are no less than six moral education programmes, both secular and religious, in Singapore schools.  相似文献   

20.
Taiwan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an authoritarian to a democratic society.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moving from uniformity to diversity, from authoritarian centralization to deregulation and pluralism. Moral education is a reflection of, and influenced by, educational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as this paper shows in describing the history of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1949 to the 1980s, Taiwan's moral education consisted of ideological, nationalistic,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a strict code of conduct. Since the late 1980s moral education has changed rapidly due to educational reforms. Political ideologi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ral education have gradually been phased out. Since August 2004, diversified and generalized moral education has replaced the special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offered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 faces great changes and new challenge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facilitating critical thinking, civic values and multiple teaching approach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moral education suitable to modern democratic society in Taiw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