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生命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生命观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庄子生命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时间双重性的认识 ,以气统一生死和死生苦乐之辨。正是这些独特的认识使庄子坦然面对死亡 ,,从而为其哲学增添了超脱飘逸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庄子》哲学以其自然主义著称,其心性论正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基础之上。《庄子》认为万事万物都应保持和顺应天然之性,因而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不起“机心”,弃绝是非善恶之争,泯灭分别对待之想,逍遥无待,纯任自然。《庄子》哲学在中国传统心性论中大放异彩,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庄子生于战乱频仍的战国初期.《庄子》一书无论是内篇、外篇,还是杂篇,其主旨都是宣扬自然无为思想的.然而庄子作为一个文学家,他表露自己的思想不是通过枯燥的哲学思辨,而是用文学写哲学,把哲学文学化,通过高超的艺术把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下面我们以《逍遥游》一文为例,以一斑窥全豹看一下庄子散文的寓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需要异质文化的支持,作为异于西方文化又具有浓郁生态学特质的庄子哲学与此要求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立场阐释了庄子哲学与生态哲学尤其是与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契合,但总体上看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分析、探讨国外生态哲学、庄子哲学以及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需要异质文化的支持,作为异于西方文化又具有浓郁生态学特质的庄子哲学与此要求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立场阐释了庄子哲学与生态哲学尤其是与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契合,但总体上看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基于此分析国内生态哲学、庄子哲学以及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哲思和文心的结晶,"物化"是渡入<庄子>的要津.从哲学、美学、文学等多视角、多层面对<庄子>"物化"思想的研究做一个综合的论述,以展现其历史演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杜甫被人评为一生只在儒家界内 ,但他的诗歌大量使用《庄子》中的语词典故 ,借以表达现实生活困境和普遍的生命之茫目短促 ,对庄子哲学提到的人生负面存在有深刻的体认。通过对杜诗所用的三个《庄子》语词的考释 ,结合对庄子哲学的分析 ,以及杜甫本人的性情气质 ,可以看出杜甫虽然认同庄子关于人生负面存在的阐述 ,但在如何对待上却与庄子产生了分歧 ,最终在生命抉择上偏向了儒家一面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庄子》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注释、文学、宗教、哲学等方面,而深入语言本体的研究不多见,而对于其中形容词反义词的研究就更少。《庄子》中的形容词反义词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认识上存在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9.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学思想."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在形而上的层面主要指存在的本源、根据、法则,庄子认为万物同源于"道",所以万物平等,这为其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阐述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庄子思想所蕴涵的与天为一的生态整体观、物无责贱的生态价值观、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观、物我两忘的生态社会观等思想智慧,可以使当代人反思面临的生态困境,树立和谐的自然观、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逐步完善环境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0.
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哲学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由《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始称为道家。按传统说法,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长期以来,哲学界对老、庄其人及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南华经》内、外、杂三十三篇的实质、特点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褒贬不尽一致,然而,不管主张老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11.
杜甫被人评为一生只在儒家界内,但他的诗歌大量使用《庄子》中的语词典故,借以表达现实生活困境和普遍的生命之茫目短促,对庄子哲学提到的人生负面存在有深刻的体认。通过对杜甫诗所用的三个《庄子》语词的考释,结合对庄子哲学的分析,以及杜甫本人的性情气质,可以看出杆甫虽然认同庄子关于人生负面存在的阐述,但在如何对待上却与庄子产生了分歧,最终在生命抉择上偏向了儒家一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人物论的“传神”论发端于叶昼的《水浒传》评点。最早从哲学上提出形神关系说的是庄子(庄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至高无上的,形而下的“物”则是低下的),庄子哲学的中心是讲“自然之道”,他认为道存在于一切物中,但如果执著于物,则不能得道。道是形而上的,是无形的,物是形而下的,是有形的,从这个角度说,道和物的关系,也就是神和形的关系。而庄子的观点则是重神不重形的。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从这种形神关系出发,比庄子更加明确地强调了美不美主要在神而不在形了,神乃“君形  相似文献   

13.
“德”之本义表示为方向和行为。老子对“德”观的改造体现在思维层面,将“德”观转向为纯粹的道德性概念。庄子的“德”观是建立在前诸子时代“德”观和老子“德”观的基础上,其为道家“德”观的发展贡献了庄子式的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审美理念是与其人生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谓一种人生境界美学,他以追求"自然"、"道境"为旨归,达到主体精神的自由,从而实现"艺术人生"。这一理念在人学阙如的中国艺术与哲学语境中无疑是具有启蒙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试析庄子的言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的言说方式卮言包括寓言和重言两种基本文体形式,二者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卮言的功用和实质,就是以肯定与否定并举而抹去同异是非之争辩.从符号学层面看,卮言具有自主性、多样性和无本质性三个特点.研究庄子语言与哲学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庄学的哲思和诗性的卮言与西方20世纪哲学已经历过的方法论革命如现象学革命、语言学转向等均有着冥契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16.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先秦哲学,对死亡问题予以直面且从理论高度进行论述的,道家的庄子是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庄子以"道"、"气"为理论手段建构了他独特的死亡观——人的生、死是气聚散的表现,死是对"道"的回归。这种"气化论"死亡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起到淡化死亡恐惧的作用,而且对生死的形式上探讨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庄子的死亡观看似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实则其产生却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和理论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在消费社会的侵袭中,城市文化精神变得越来越贫瘠,很多城市沦为一座座繁华空洞的躯壳。重塑城市文化精神,找寻城市失落灵魂是城市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商丘,是庄子的故乡,用庄子的思想来塑造商丘的城市文化精神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本文将庄子的自然思想,奇幻想象,养生哲学,生命美学融入商丘城市文化精神塑造中,力图使商丘变成一座生态之城,造梦之城,养生之城与诗意之城,让城市的栖居者在这发源于庄子的四重城市文化精神的交叠熏染中,重新体验到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澄澈。  相似文献   

19.
"命"与"逍遥"--论庄子的心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规律而实现自由。他所主张的“安命”就是人生虽然无法避免命运的限制,却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其根本方法便是“心斋”和“坐忘”。在庄子那里,“有”与“无”是相即不离的关系,“有”和“无”之辨落实在命与逍遥(自由)的关系上,强调命与逍遥的合一,规律与自由的合一,亦即安命的根本义蕴所在。  相似文献   

20.
林纾因特殊的人生境遇,对《庄子》情有独钟。他的治庄呈现在三个方面:在思想形态上,他以宋儒理学为基点,以"自化"为中心,建立其追求自适求安的生命哲学;在文义疏解上,他表现出兼容汉宋甚至一切前贤的学术胸襟,疏解简约,以义为先,呈现出集大成的色彩;在文学品评上,注意到《庄子》在行文脉络的经营和炼字、章句形成的风格之奇,表现出文学家的眼光。林氏治庄继承前人成果,也表现出其作为古文家的个性色彩,在《庄子》阐释史上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