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丽金 《师道》2023,(7):15-16
<正>一、“佛系教师”专业成长概述“佛系”一词,最早出现于2014年的日本杂志中,提法为“佛系男子”。所谓“佛系”指的是一种看淡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缘的人生态度。2017年,佛系文化在中国网络上走红,随即派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少女”“佛系教师”等一系列词语。关于“佛系教师”,罗刚淮认为“他们往往以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形象面世,但这些人实际上没有那么超脱,而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集体和工作都漠不关心,只追求自身的闲适自在。”杨习超指出“这类人崇尚与世无争、云淡风轻、平静超脱的生活态度,与我们传统所提倡的奋进、拼搏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本质上反映出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逐渐偏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甚至透露出他们自我、漠然、狭隘的消极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佛系教师”是指采取无所谓、顺其自然、得过且过等“佛系”态度对待教育工作,缺乏内在成长动力的一类教师。  相似文献   

2.
胡睿 《师道》2023,(7):17-18
<正>近几年“佛系教师”作为社会转型下信息时代亚文化折射的延伸,已然成为社会隐痛。事实上“佛系”教师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主观意愿,部分教师“佛系”心态是在自我防御下,在困顿迷失中寻求生命意义新突破的过程,是中国历史语境和社会转型下各种现实问题与教师心理特点相互作用的产物。尽管有研究者认为“佛系”心态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无论从教师专业的发展还是从社会教育的进步来看,长期保持“佛系”心态必将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佛系”是时下一个高频词,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佛系”现象。从符号互动理论来看,“佛系”现象是“佛系青年”表征身份的一种符号,逐渐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感;从“镜中我”理论和标签理论来看,当某些人被贴上“佛系”标签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产生了“自我实现预言”;“佛系青年”更多地是对自身内在的关注,而非对宏观社会结构的改变,投射了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某些精神侧面。另外,“佛系”非佛教,“佛系”与佛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4.
安琪 《初中生》2018,(16):34-35
什么是“佛系” 几年前,日本某杂志介绍了一类男生的特点,并把他们称为“佛系男子”.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放在第一位;所有事情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完成. 现今火爆的“佛系”,会稍有不同,它是一种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相似文献   

5.
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教育当做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认为,“职业认同”正在成为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的,所以尤其需要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网络用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佛系”似乎成了新的潮流,“佛系少年”“佛系人生”等词语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毫无竞争的概念,内心平和安宁的生活才是真理。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古至今,“佛系”的现象普遍存在。隐逸山林的隐士是“佛系的”,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骄奢淫逸的昏君是“佛系的”,他们贪图享乐,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现在,“佛系”摇身一变,成了人们不愿奋斗,安逸度日,虚度光阴的“完美”借口。  相似文献   

7.
“佛系”现象曾在社会和网络空间引起巨大反响,进入校园后作为一种文化“标签”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和行为取向,时至今日仍驱之不散。它使大学生群体出现奋斗精神弱化的趋向,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勤俭学风、创新意识和奉献动力的缺乏。以培养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为旨归,解读“佛系”现象生成的内在机理,为消除和克服大学生“佛系”心态提供可行方案,进而使之形成信仰坚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永遇乐》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之“佛”,教学中存在两种读音。多数教师读“佛(fó)狸祠”,亦有读“佛(bì)狸祠”的。“佛狸祠”,地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建于六合瓜步山之行宫。  相似文献   

9.
<正>何为"佛系"?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其中介绍了"佛系男子",后来又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佛系子女""佛系父母""佛系追星""佛系生活""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佛系饮食"等一系列的词语。"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状态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王林发  张清华 《师道》2023,(7):11-13
<正>研究“佛系教师”的社会心态是一个令人既好奇又深感特别的过程。两种心情的产生,究其原因都与研究的问题的别样性有关。“佛系教师”在学校工作的状态是怎样的?会愿意配合调查吗?研究者又是怎么与他们沟通的呢?这是大家的好奇,也是当初我们的怀疑、犹豫、担忧、焦虑等一切情绪产生的原因。而当我们进入学校,又面临另外的一堆问题。比如,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如何展开调查?当教师不愿意接受问卷调查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如何选取出调查样本?我们的调查会不会对他们的叙述有什么影响,又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而不是另外的样子?如果在不同时间段做研究,或是更换研究样本,会发生怎样的情况,结论还会是相同的吗?  相似文献   

11.
专业化发展亦是教师获得自我角色认同以及他者对教师角色之认同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寻求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成为悖论性的主体,他们虽然希求主体性角色的获得,但却对支配性文化有着一定的依赖.这使得“依附者”成为教师的常规性角色.在专业化风潮的卷动下,教师虽然也被期待着成为“积极的行动者”,但是已被现实条件“框定”了的教师专业化,往往难以真正成为此类角色的滋养体.要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本真性追求,围绕“专业化”确立的制度、文化及教育氛围等,便应淡化支配性色彩,真正有助于教师个人发展积极意愿的确立、自主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孙娜 《高校后勤研究》2023,(5):56-58+61
奋斗精神是青年的青春底色。但现时青年出现了“内卷”下亚健康的奋斗状态、“佛系”的弱奋斗意志、“躺平”的不奋斗行为等问题。破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面临的困境,需要培植出敢于有梦,追求“高级卷”的精神力量;锻造出勇于追梦,摆脱“佛系”的意志品质;研炼勤于圆梦、治愈“躺平”癌症的特效良方。  相似文献   

13.
一、教师继续教育观念滞后,参加培训动力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对“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一观点“认同”和“非常认同”的占38.9%,“无所谓”、“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占61.1%。可以看出有相当多的教师依然存在着“一朝受教终生受用”的观念。因为,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已经达到  相似文献   

14.
教育戏剧是一种以戏剧或剧场技巧从事教学的教学方法,在以教育戏剧为载体的行动研究中,通过对一名教师自我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教师自我认同危机来自于一个完全依赖于外界认同的自我结构;教育戏剧和行动研究,本质上都是一种社会探测的实验过程;教育戏剧和行动研究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对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起到疗育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发展成为真正的具有主体自我的实践研究者.教师自我认同、成为具有主体自我的实践研究者是教师建立自信、拥有胜任感、焕发教学生机与活力的两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师地位日益提高,全民逐渐认同“教师是社会上一种高尚的、令人羡慕的职业”,尊师重教已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作为教师,如何胜任本职工作,以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回报人民和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打铁还需本身硬。教学质量要高,教师必须是高  相似文献   

16.
教师“评价认同”,是教师对施加于自身的以“人”属性及价值实现为目的的“本源性”教师评价所产生的心理认可和赞同,以及对以多元化评价目标、主体、内容及形式为具体表现的“多维性”教师评价产生的认可与赞同。它通过教师对评价觉知、审视与思悟的过程表现为一种促进教师“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源于内部的“内生力”。教师评价通过“评价认同”促进教师发展,体现着“内生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是其在传统乡土与现代社会交融之时所产生的身份归属感,其承载着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望,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认同的主体选择。乡村教师的现代性身份认同可概念化为先赋性认同、制度性认同与重叠性认同。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裹挟之下,乡村教师的发展逐渐背离传统“乡贤”身份,游离于“乡土”与“庙堂”间,同时乡村教师也脱离传统乡土共同体,成为“留不下”与“回不去”的“异乡人”。由此,厘清乡村教师现代性身份的路径选择,便可通过再造乡土秩序彰显教师精神引领,从而回归乡村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继而重塑乡村教师公共性道统符号。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受着所有职业共同承受的压力;教师作为特殊职业,又承受着个性化的压力。第一,过高的社会期望造成教师自我认同混乱。农业社会,教师因“传道授业解惑”而被无限神化。工业时代,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等谋生手段的象征而被敬畏。信息时代,教师丧失主导地位,尤其是新教育中的教师开始扮演“学习的服务者”,社会角色认同的改变给教师的心理带来挑战。每到教师节前后教师被社会说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号召各阶层尊师重教,但实际上教师在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夹在学校和学生、学校与家长、学生和家长之间,…  相似文献   

19.
对处于“一班一师”甚至是“一校一师”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来说,既遭遇着地缘身份上选择“游离城市”还是“融入乡村”,学科身份上姓“全”还是姓“多”,功能身份上做“教育者”还是“监护人”的困惑,又面临着逐渐降低全科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的潜在危机。为了准确把握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的身份边界,助力提升乡村学校全科教师职业认同,一是要综合政策与利益导向,完善本土化培养的长效留任机制;二是立足学科教学立场,明确全科教师学科专业发展认同;三是明确职业属性,厘清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功能身份边界。  相似文献   

20.
理论认同是连接理论学说与实践主体的生命线。理论认同对实践主体而言,是一种对指导思想、价值目标的选择;对于科学理论而言,是实现自身价值——真正产生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的必经途径。引导大学生从思想深处自觉地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必须在培养大学生理论兴趣、推进“两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理论教师素质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实现大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