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学生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力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和主导,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成都高新区“校社共育协同治理”教育联动融合发展行动,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企业为辅助,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立体教育服务体系,有力推进高新区联合研究项目“家校社共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成效突出,形成区域家校社共育大格局。  相似文献   

2.
社会力量的参与助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家校社”应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良性动力系统。实现家校社多元生态共育是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多元共生,生态共育成都市金花中学基础条件薄弱,社区教育生态环境不够好,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较严重。学校立足区域实情,逐步建立起“教育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扩大校社教育功能,让学校与社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家庭、学校、社区的“多元共治”融合为“多元共生,生态合育”的新教育思路。  相似文献   

3.
家校社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场域。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家校社协同共育具有重要价值。借助社会学视角下的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概念,以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为分析框架,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家校社协同共育分析发现:家校社各自的和相互间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存在时空边界与交互作用机制。三者交互生成差异性空间,推动家校社之间社会生产关系不断生成和发展,影响家校社协同共育效能。社会自治丰富资源,推动家校社协同共育生产关系发展;多方参与凝聚共识,促进家校社协同共育生产关系生成;政府主导健全机制,深化家校社协同共育生产关系的改革对破解困境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萍 《中小学管理》2023,(12):49-50
<正>家庭、学校、社会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但是在当前实践中,由于存在协同育人的意识淡薄、方式单一、内容固化,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边界不清的问题,导致出现家校共育合力弱化、教育生态失衡等现象。如何打造家校共育新样态,真正形成协同机制,有效发挥共育效能,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合作共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其目的是改善教育生态,促进儿童中心的教育发展。美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产生于家校社合作的政策与实践背景下,合作共育的育人目标贯穿于教师教育的主线,体现在教师教育标准中。同时,合作共育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核心,在新的理论课程与原有理论课程中得以彰显。教师在职前和职后阶段中的实践体验是基于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合作项目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增强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多元文化体验。从实施效果来看,美国多数高校均纳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仅有少数职前教师没有接受充分的教师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6.
李宏龙 《江西教育》2024,(13):58-59
<正>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学校家庭社会关注教育问题的视角不同,加上缺乏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导致校家社三方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存在着校家社共育机制不健全、育人目标有分歧,校家社三方职责不明、界限不清等问题。随着建设教育强国实践的不断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共同奏响校家社共育新乐章,建立新的教育机制,树立全新教育观念,是顺应时代需求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方民 《湖南教育》2023,(8):59-61
<正>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意味着家庭教育从“家事”跃升为“国事”;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出台《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家校共育已然成为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那么,家校到底如何联动?如何补齐家庭教育的短板?面对现代教育的“时代之问”,湖南省网上家长学校从“立根本、谋未来”的高度发力,紧密结合家校共育热点、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8.
家校共育作为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家校协同意识不强、家校共育课程缺乏且形式单一、家校共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广州执信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并形成了“1+1+n”家校共育生态体系,主要实践路径包括以五育并举为目标指引,以亲子沟通等六个主题为课程框架,以多元实践活动为落地平台。家校共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优化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共育课程、探索对于家校共育的科学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成长连着家庭和学校,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家校协同共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过去的家校共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权责意识不强、社会资源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使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整合与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较为滞后,面临着对劳动教育独特价值认识不足、课程内容单一、教学过程浅层化、家庭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建设,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化”“发掘农村学校的环境优势,注重劳动教育的开放性与创新性”“促进‘家校社’协同共育,构建整合性的劳动教育体系”,是当前农村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整体发展,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举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扭转只重视智育而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功利化倾向,就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育人的重要作用,即积极开展家校社共育。在雄安新区新建的高标准社区中,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居民知识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为此,雄安容和教育总校以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举措谋发展、求突破、见成效,针对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孤立、社区教育的模糊问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开展家校社共育探索,以期能为其他学校进行家校社共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样,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学校教育重在“教书”,家庭教育重在“育人”,两者若是能够实现深度结合,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文章通过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整理归纳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首先分析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指出这可以实现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互补性,还可以提升教育的及时性。基于此,依据家校共育需求与特点,简要阐述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策略: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夯实家校共育基础;合理设置家长课程,构建家校协同局面;有效建立沟通平台,提升家校共育合力;立足实际开展亲子活动,促进情感交流;实施多元化评价,建立完善的共育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对校长、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2.0Plu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在参与意愿及参与能力方面存在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学校育人片面化、社会教育“缺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其突破路径是:资源是动力,能力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14.
黄琳  江楠 《贵州教育》2023,(1):18-20
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时代性、必要性,符合全面发展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可行性。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班级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中小学育人的主阵地,班级活动发挥着学科育人、环境育人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建班级活动,培养“善·雅·实”的好少年进行论述,以期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5.
夏晓菲  陆斌  沈麒 《中国德育》2023,(22):67-69
<正>学校德育是一项整体性工作,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协作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要求将家校共育作为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通过共识、共振、共进和共创的“四共一体”,构建完善了家校共育成长的健康新生态,不断推动家校共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成为“城市新中心余杭好教育”优质教育品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6.
“双减”背景下更需要“德育先行”。文章以南宁市五一西路学校为例,首先阐述家校社协同的鸟巢立体互通式德育课程体系的内涵,然后从家校共育、学校德育课程多元构建、社区活动课程的新探索三个方面论述鸟巢立体互通式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最后指出家校社三方联动、协同的课程体系设计亮点。  相似文献   

17.
冯翻元 《科教导刊》2023,(11):14-16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正面临着角色定位变化、育人价值认同差异、教育资源利用不均、协作意识淡薄等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学校亟须找到三方实践路径,通过提高三方协作育人意识与能力,家校社共育新模式,树立平等的协作育人观念,建立长期协作战略规划,不断推进协作育人制度化、体系化,以期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公布标志着新型教学模式的诞生—家校协同教育。初中语文作为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应发挥出学科、家庭协同育人的功能,达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1”的效果。初中语文学科通过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整本书阅读”等任务群的教学路径,能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高度重视家校社共育,是推动新时代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体艺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指向乡村儿童体艺素养提升的家校社共育机制,对于乡村儿童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强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促进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2021年12月17日上午,以“携手同心,共育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年会在中国儿童中心召开。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淑文、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杨彩霞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