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荪甫是茅盾《子夜》中塑造的典型人物,作为民族资本家,他一方面充满理想抱负,励精图治,另一方面又残酷而软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其一手打造的商业王国走向破灭。其充满理想抱负的一面,体现了其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作为民族资本家的残酷与软弱,又体现了他性格方面的局限性,两相作用下,导致吴荪甫事业之塔的倒塌。  相似文献   

2.
作为画家及绘画理论家的苏轼 ,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中国画的传神理论。儒道释思想影响着他的人格 ,豪放刚直的性格 ,是其人格的具体显示。性格的张扬对其绘画及绘画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豪放性格表现在书法、绘画上突出一个“神”和“意” ,提出了形神并重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茅盾创建了我国期刊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期刊.超前的编辑理念使他成了第一个获得编辑自主权的主编,并成了最先运用以编辑为主的思维方式的主编.将批评的重要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让批评、创作和翻译在文学期刊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是茅盾主编《小说月报》时的又一个创举."时间"概念的提出和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这使茅盾给整个文学期刊界带来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这也是《小说月报》成为中国期刊史上一本具有现代概念文学期刊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4.
《文艺阵地》是茅盾主编的一份综合性文学期刊。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刊发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对中国抗战艺术的壮大,贡献甚夥。文章从戏剧、音乐、美术、书法与摄影四个方面,分门别类,拾取其中的精华。在存其大略的同时,力图使之能够"旧貌换新颜"。  相似文献   

5.
林昌彝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论家、文学家.他以积极的态度,强烈地关注现实、留心时务,表现了积极"入世"的思想意识;但是,处在近代动荡巨变旋涡里的林昌彝,其内心深处又有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本文试图从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入手,挖掘一下林昌彝思想的两面性以及形成这两种思想意识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人物.其性格的社会内涵、哲理内涵和心理内涵都极其丰富复杂.我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的性格,其复杂性没有超过阿Q的.阿Q有时表现出农民的质朴,有时又表现出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时而自卑,时而自尊;时而自负,时而自轻;时而不满权势者对他的凌辱.时而又愚弄比他更弱的弱者;他拥护“男女之大防”,却又向吴妈求爱;他鄙薄城里人,却又窃笑未庄人没见过城里人的煎鱼;他曾经很保守,凡是不符合未庄传统习惯的,都被他视为异端,然而辛亥革命的浪潮进未庄时,他也起来“造反”,“革这伙妈妈的命”.尽管阿Q的这一系列性格都是充满矛盾,错综复杂的,但仍然使人感到杂而不乱.这是因为阿Q性格中有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定向发展的基本性格,即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在未庄是个弱者,他所受的压迫和凌辱是最深重的,但他却非常自尊自负.阿Q见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便手舞足蹈地自封为赵太爷的本家;跟别人口角的时侯,常常会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  相似文献   

7.
纵向比较茅盾与王统照的文艺观是一个“同—异—同”、“合—分—合”的发展轨迹。在五四时期其“为人生”的文艺现是相同的。但在 1 92 3年底茅盾迅速转变为无产阶级文艺观 ,至五卅前后向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此时期王统照的批判现实主义虽然日渐深刻 ,但仍徘徊在“爱”与“美”和人道主义文艺观阶段 .他不断向左翼靠拢 ,于 1 93 1年前后再到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又与茅盾走到一起 ,其为民族解放为民主而战的文艺观又是相同的。横向比较两人的文艺观都是功利主义的 ,但又都不断强调文艺自身的规律性、独立性。茅盾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丰富宏大 ,王统照相对薄弱 ,但作为革命“同路人”,其文艺观更具有本体论特色。成就不同与家庭文化、性格气质 ,社会实践等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出生于美国的中国籍犹太人,沙博理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对其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沙博理这一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翻译家为研究对象,以他翻译的茅盾作品《春蚕》为载体,探讨其文化身份与翻译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本文指出沙博理这一杂糅的文化身份影响着他的翻译目的,进而影响他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秦观的贬谪词中,大量运用了“水”意象,这首先是他自觉承袭了“水”意象作为言愁工具的创作心理定势,又与他巨大的身世之变和脆弱多情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词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最先出现的是形式比较自由、灵活,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民间词,后又出现了淫靡、妩媚的花间词。与花间词相对的南唐词,虽具有华丽的一面,但也形成哀怨、沉郁的风格。李煜就是在南唐词的基础上重新走上了民间词的抒情道路,开启了士大夫词的先河。他以抒情为重,感情充沛并尽可能全面、明确地表达出来,突破了传统写法。这与李煜的身世经历和性格有着无需言说的渊源,也与他别具一格的抒情方法和抒情方式有关。这就使李煜的诗形成了自己清新、自然、率真而又不失沉着之气的词风,他也成为我国词坛上屈指可数的一位词人。  相似文献   

11.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兼收并蓄是其书法艺术风格的一大特色。他大胆地将不同的书法范式和书体有机地结合,使其书法艺术得以创造性地表现,《裴将军帖》正是这一艺术探索的典型范例。本文论述了颜真卿这幅字帖的艺术特色及其对现代视觉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美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茅盾在描写重大题材、塑造鲜明时代人物形象的同时,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下一代,最能体现其儿童文学观的是他的三篇儿童小说。这些小说,在选材原则、主题确定、艺术表现、创作目的等方面,与作者已经形成的创作风格,特别是相应时期的作品一脉相承,但也注意到儿童小说与成人小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茅盾一生热爱儿童,五四时期为中国儿童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从目的论的角度通过对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可以看出茅盾在其翻译活动中的策略再现。  相似文献   

14.
肖洛霍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通过对《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看到陈忠实在小说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审美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受到了肖洛霍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滇中通海草书大法家阚祯兆在进京会试之前,一直遵循儒家崇儒致仕的理想,并将儒家思想外化成典雅沉着、华美畅达的草书艺术风格。他会‘试落第特别是隐居后崇尚道家,书法风格一变而为洒脱飘逸、平和简静。复出后,其书风愈加体现了一种中正典雅、从容洒脱、雍容华贵、流美畅达的个性追求。  相似文献   

16.
毛奇龄早年流亡道路,创作诗文,声名早著,诗文词创作和议论有自己的特色,在清初文坛有一定地位,考察其文学活动与文学成就,是考究清初文坛状况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冯国瑞的书法擅长楷书、行草书 ,其书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形成了碑帖交融的“书卷气”文人书法风格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是唐代具有独特思想的文人,其忧心家国民生的思想多流露在文学创作中。论体文大都是柳宗元的政论性文章,包含着他与众不同的“圣人观”“天人观”与“国家观”;其逻辑严密,善用对话与故事阐述思想,以排比和反复增强语气,气势强大,令人折服。从柳宗元的论体文中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其政治观念,理解其文学创作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为了应对并解决前此出现的文艺新潮中的诸多问题而召开的。这场影响深远的延安文艺新潮,是在"皖南事变"后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因"鲁迅"而启动,又以"鲁迅"的名义获得其合法性的。从表面看来,这股文艺新潮表现的是以丁玲为代表的"文抗"与以周扬为代表的"鲁艺"的宗派之争,但实际上,它的内含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价值观念与革命的意识形态之间根本性的冲突。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阻遏并逆转了这股以"五四"启蒙主义为旨归的文艺新潮,从而使其成为历史的一次回光返照而为后人所记忆。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及玄学盛行 ,在此二者的互动下产生了魏晋时期特有的审美风尚———魏晋风度。王羲之《兰亭序》最具体地反映了晋人“哲学的美” ,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王羲之书风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后人对他的艺术精神的把握与宏扬 ,有时则表现为后人对他的技法的临摹学习 ,前者的影响是积极的 ,后者的影响却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