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空间意识在人类思维与社会活动中无孔不入,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话语表达,空间理论的渗透显而易见,空间转向下的空间诗学改变了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空间诗学的文学逻辑亦成为当下理论研究的热点,遂以文学生产、文学表现、文学精神为视角探讨空间诗学在本体论、形式论和价值论方面的文学演绎。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野之中,可清楚看出:正是文学的悲剧精神、批判精神在解决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性对峙矛盾中,延续了“五四”后中国文学典律构建的命脉,而它的失落也造成了经典性的萎缩。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 ,我国学界逐步进入了全球化语境 ,先后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文学民族化研究 ,具有鲜明的特征 ,即开放的时代精神、历史的继承精神、理论的创新精神。它已经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话语 ,符合时代的需要 ,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乐府诗的英译轨迹、译本研究和译者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并对相关的理论与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认为,当前翻译研究界尚缺乏对乐府诗英译的专门的、综合的研究,同时已有的研究存在着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等缺陷,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设想,希望能有助于拓展乐府诗英译研究的空间,从而对译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中的交流愈来愈频繁,并全面带动了这些领域的迅速发展。与中国文学相比,大多数人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还相对薄弱,对英美文学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理解也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拟从英美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出发,分析英美文学的人文主义价值、理性主义价值以及黑色幽默价值,探讨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旨在为英美文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清远地处粤北,有着广府地区特有的自然风物与人文风貌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纵观整个文学史,清远当代文学研究不乏其人其文。将清远文学创作实践置于唐代背景下,运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开展文本细读,则可以“在唐诗中发现清远”。经统计,77篇有关清远文学景观描写的唐诗,突出表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真实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呈现出清远山水风韵、通衢风流以及“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地域特征,由此构建出清远具有一体化意义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7.
地域空间与文学的古今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中应重视地域空间因素。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的地域空间因素可以从贯穿性、假定性、制约性、差别性、矛盾性五个方面考虑。站在文学的立场上,要警惕都市化、现代化及全球化对文学地域性的消解,防止文学的水土流失、文学荒漠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运动结束后所留下的各种“后遗症”,直接促成了新时期大文学格局中知青文学现象的产生。从知青文学第一篇作品到九十年代,知青文学经历了由传统意义上的知青文学向后知青文学的演变。本文着重从主题这一角度来论述演变的过程,并分别对知青文学尤其是后知青文学的特征、表现、作家作品以及概念本身做了一次适当的界定,有助于推动知青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王卫东 《职大学报》2015,(3):1-6,110
"女性文学"为人类了解自身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推进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发展,"男性文学"与"女性文学"相对应,是一种互补关系。"男性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文学,从文学作品出发,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个层面是研究作为性别的男性女性之异同,第二个层面是研究作为个体的男女之异同。共同推进文学研究,也共同推进性别研究,共同推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进行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一个较为独特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新时期女性文学语言风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和文学主题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新时期女性文学语言风格主要可分为"典雅感伤"、"通俗温情"、"直白宣泄"、"嘲讽辛辣"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同种书的界定是图书馆文献采访、编目中的重要内容。同种书主要有四种类型。在图书馆文献分类、编目及其著录过程中必须遵照分类编目的有关规定,同时尽量使同类书集中,方便读者查询利用。  相似文献   

12.
弃逐神话广泛存在于东西方早期历史中,如果去除其中繁复多变的枝节,提取其不变的主干,按弃子之缘起、抛弃之地点、救助之过程、最终之结果加以展示,可以认为: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构成弃子故事的三大基本要素和重要支撑,抛弃——救助——回归是其所呈现的连续性很强的三个阶段,在其浓郁的神谕性质、怪诞特征和宿命色彩背后,深隐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如果说,神话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生存结构的模拟,那么,东西方弃逐神话的核心便在于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对立;如果说,弃子故事的核心是关于人类命运的特殊展演,那么,作为故事的中心人物,弃子从始被抛弃,到他者救助和自救,再到最后的回归或对回归的渴盼,便形成了一条主线和母题。由此一主线和母题构成的编码信息,不仅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同类作品中反复出现,而且也在后世无数流放、贬谪作品中反复出现,从而极大地强化了它的集中度和深刻度,赋予它以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陇右是中国北方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区,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文学具有苍凉慷慨与刚劲有力的独特气质,唐人把陇右慷慨苍劲的意蕴发挥到顶峰。陇右有许多闻名遐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唐宋文人借助这些自然人文景观抒写个人情怀,成就蔚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云南五十年大庆"献礼丛书"中的五部纪实性作品,对纪实性作品中的作家主观性问题,现象描述与理性分析问题,作家的创作主体与纪实客体之间是否两相适应的问题作出理论思考,总结了这五部作品在这些方面处理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5.
谈及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诸多问题:分析鲁迅、沈从文、巴尔扎克、塞万提斯、马尔克斯等大家的广义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实例;实证鲁迅“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主张之正确;这与马、恩的民族文学形成世界文学的论述有相同之处;“乡土文学”走向世界是时代潮流的使然。  相似文献   

16.
以传统文学为参照系,对网络文学这一独特文学形式进行分析,认为网络文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即网络属性、文学特质和迅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对湘西边地那纯美景色与自然人性的热情赞颂与理想化描摹,丰富了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整体内涵。此外,构设“湘西世界”体现出的批判都市文化弊端的主题也对文学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由此可见,以文学史的眼光对“湘西世界”进行考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国民文学观与梁启超相近,实质上仍然属于晚清思想启蒙的范畴。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思想,才是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真正起点。从陈独秀到周作人,最重要的转变是文学主体由抽象的国民变成了具体的个人,功能指向则从立国转向立人。周作人认为,人是个别的、特殊的、灵肉一致的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意义。人的文学是对晚清以来文学思想的超越,反拨是必要的,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社会却没有给它一个自我调整、纠偏补正的机会,反而将其逼进更加绝对化的思想危局。周作人后来的落水,与之不无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化解个人与国家的思想紧张,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文学范畴是十分广泛的,文学教育是大文学教育,也就是文化教育。古代的文学教育途径与整个古代教育相一致,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也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文学教育在中国古代有很强的功利性,即道德教化功能、经世致用功能及提高文学创作和欣赏水平。古代文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传承文化,树立经典,服务现实,塑造人格,发展学术,促进创作。  相似文献   

20.
早期共产党人以《中国青年》为基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学的理论主张。早期的共产党人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一种揭示现实的工具,文学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内容,反映革命的事业,体现革命的情感。他们的主张开启了“革命文学”的先河,播下了最初的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