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在著作权法律关系中既是作品的创作者,又是作品的使用者。新闻工作者所处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在著作权保护中的双重权利义务关系。 新闻工作者作为作品创作者的权利义务关系 著作权法把“创作”的概念界定为:“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而创作则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职能。 著作权法在确定作品权利归属时,把著作权属于作者作为基本原则,同时也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况。  相似文献   

2.
何荣华 《编辑之友》2010,(10):96-98
一供著作权权利限制与利益平衡理论简介 (一)著作权权利限制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权利限制包括时间限制、地域限制、权能限制和范围限制4种,它是在保护著作权的前提下,平衡作品创作者、作品使用者、作品传播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限制.  相似文献   

3.
出版活动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为民众酿制精神食粮。出版活动的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著作权的调节亦发挥着重要作用。著作权是因作者创作了作品,由法律赋予创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的一系列民事权利。作者欲实现这些权利,就必须自己或授权他人使用自己的作品。使用作品的方式多种多样,而  相似文献   

4.
利益平衡是现代著作权立法的基本精神,也是著作权制度设计和著作权法修改的指南.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条开宗明义,明确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一规定明确了著作权法要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保护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传播者权),鼓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公众的合理使用权利),在具体内容中专门规定了"著作权人及其权利"(其中以列举方式规定了著作权人享有17项人身权和财产权),"权利的限制"(其中以列举方式规定了12种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属合理使用),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包括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著作权法这样的制度设计就是为了解决相互交织的著作权人利益、传播者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之间的冲突,维持这些冲突利益的大体平衡.  相似文献   

5.
著作权合理使用是指《著作权法》明文规定的,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并对其作品进行使用的一项制度。合理使用制度是知识产权法的重要制度之一。本文试从著作权、著作权合理使用、我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立法、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我国的相应立法进行评述,以期对该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马莉 《青年记者》2007,(24):114
著作权亦称版权,即法律赋予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创作者的一种专有的民事权利,也就是作者的权利。编辑工作与著作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从编辑向作者组稿起,到接受稿件、编辑加工、发稿、出书,以及出版以后,凡是涉及到书稿的问题,几乎都与著作权(版权)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数字媒体交易打破了传统的著作权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博弈格局,数字化图书资源的网络传播权问题也成为了图书著作权侵权纠纷的焦点问题。如何保护数字图书创作者著作权,销售者的经营权和消费者的消费权,防止数字化图书作品的非法拷贝与分发,并探索非法散布者的追踪路径,获取有效的法律救济渠道和图书著作权保护制度已成为数字化图书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务员作品因承载着公共利益而有别于一般作品,在构建公务员作品著作权制度时,应当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将与全体公民利益相关的政府作品纳入公共领域,供免费、自由使用.同时,取消法人作品的分类,将所有公务作品归类为特殊职务作品.在使用公务员作品时,应当平衡创作者、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版权人利益保护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成为著作权进一步扩张的动因,并为作品的使用设定了更多的障碍。为应对著作权的扩张趋势,知识获取(Access to Knowledge)运动应运而生,并在国际著作权领域推动了著作权限制与例外的立法活动。著作权限制与例外是为作品使用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当然也包括为残疾人在内特殊人群的知识获取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王中秋 《编辑之友》1992,(3):51-54,63
所谓著作权归属就是指著作权究竟归谁有。著作权归属包括原始归属和著作权中财产权利的继受归属。著作权是作品创作后而产生的权利,作品是作者完成的。因此,著作权原始归属的一般原则是作者享有著作权。著作权中财产权利的继受归属是指公民、法人通过受让、继承等民事法律行为取得著作权中财产权  相似文献   

11.
“为他人创作之作品”主要包括委托作品、职务作品等,具有主体分离性特征,其著作权归属受到著作权法的特别规制.具有作者权传统的立法以创作者为其初始的著作权人,而具有版权传统的立法则把创作发起者的利益、合同双方的约定放在优先地位.实践中,国际规范性文件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内立法对上述两种惯例进行了混合.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在混合两种原则的同时,未能较好地处理好二者之关系,存在一些有待修改之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数字学术出版作品剧增,但对于该类作品的著作权的侵犯案件数量也在激增,而传统的以著作权法为核心的保护手段并不能实现对于数字出版学术作品的有效保护,现实的困境显示出对数字学术出版进行著作权技术保护的必要性.因此建立全面的著作权技术保护机制,尽快立法实现著作权技术保护的有法可依,并且要克服著作权技术保护手段与传统著作权法的冲突,实现对数字学术出版的著作权技术保护与法律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时代的大出版产业中,出版社将不再是唯一的著作权授权中心,不同媒体间相互授权的产业型态将导致一种从竞争到共享的态势。其中出版社和数字创作平台因各自接触创作者的优势,更有机会成为主要的数字著作权交易者或经纪公司。另外,过去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创作者,在数字出版流程中也将有机会不假他人之手自己经营自己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4.
对图书馆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了研究。著作权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必向其支付报酬。著作权制度赋予使用者合理使用作品的权利,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便利,也给社会带来了效益。为使图书馆合理使用著作权制度而提高社会效益,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立法制度,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对著作权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享有的著作权例外空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清晰界定图书馆享有的著作权例外空间的意义,并通过作品是否公开发表、著作权人是否让渡部分著作权专有权、著作权例外条款制定主体以及著作权例外表现形式等角度划分著作权例外的适应情形,界定图书馆享有的著作权例外空间。在此基础上,分析技术保护措施和许可协议对图书馆享有的著作权例外空间造成挤压,并介绍了国际性或国家性的图书馆组织在谋求更广泛的著作权例外空间上的各种有益探索,包括:积极参与著作权立法活动,制定著作权行业规定指南,反映立法诉求以及举行学术研讨会等。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用外国作品的著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0月15日、30日,我国正式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三款的规定,我国根据这两个国际著作权公约保护公约成员国作品的著作权。换言之,我国再也不能随便地、无偿地使用公约成员国的作品了。那么,我们使用和公约有关的外国作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我国著作权法与两个国际薯作权公约我国的著作权法是根据我国实情,吸取世界各国著作权立法经验,按照体现于《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普通原则制订的。所以,从总体看,我国著作权法与《伯尔尼公约》  相似文献   

17.
自1990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注:2001年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对新闻作品的著作权进行立法规定,在我国实施的《著作权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规中,都涉及新闻作品著作权问题.但这些法规关于新闻作品著作权的部分条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在修订时予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著作权贸易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权人行使权利的结果是作品被使用;作品被使用的结果使著作权人的权益得以实现。在著作权法律关系中,作品的直接使用者与著作权人之间,就使用作品进行的活动,概言之,就是“著作权贸易”。著作权贸易是指著作权中作品使用权的有偿移转。如果要举一个最通俗、最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著作权贸易的话,那我们最常见的——作者向出版单位投稿,出版单位接受稿件,安排出版,向作者支付稿酬——这一系列活动即为著作权贸易。  相似文献   

19.
侯笑宇 《出版参考》2023,(10):29-31
我国《著作权法》以保护创作和建立利益平衡关系为立法目的,旨在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将以苏州过云楼藏书楼相关史料题材汇编作品著作权纠纷为例,试论以相同的历史题材创作的不同文体的作品,如何在《著作权法》合理的保护范围内再创作,为公开历史事实资料的使用划出了清晰的界限,即不因先行使用而被独占,仍属于他人可以创作利用的公有素材。本文还进一步对史料汇编类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加以分析解读,以期在图书编辑出版中遵循著作权的合法边界,保护好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历史文化遗存的合理利用和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必要性及其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作权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的要求,即建立中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实现著作权的社会管理。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必要性第一,是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政企分开,还要求政社分开,政府管理跟社会管理分开。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是社会的自我管理组织,有了它,政府就可以将所包揽的著作权方面的社会事务大部分还给社会,由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自行管理。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是基于行业协会而建立的,它是包括文字作品作者、艺术作品(美术、音乐等)作者及其作品传播者为基本成员所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