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补水的学问     
深泽 《网球天地》2010,(3):107-107
你已经养成了监测体重的习惯吗?每天在同一时间测量体重.检查因为训练而减少的体重能否在第二天恢复。训练前后的体重差,是身体失去的水分。如果失去的水分超过体重的2%.就有脱水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运动和水     
人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不仅消耗大量的热能,同时也丧失大量的水分。特别是夏季天热,机体内失水更多。这就会引起各部器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降低,出现抽筋、四肢无力、工作能力下降等现象。据测定水占成人体重的65%左右。当失水占体重的4%~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当失水至体重10%时,则会造成循环衰竭。因此,在运动中和运动后如何补充水分,是一个不可忽略和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身高、体重指标和其所派生的指标为自变量,以大学男生身体水分含量指标为因变量,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多种回归模型.应用统计参数对回归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优选出预测大学男生身体水分含量的最优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和体表面积回归模型预测的值与实际测量值呈无差异性,P>0.90水平.  相似文献   

4.
夏季体育课由于身体出汗过多,水分损失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可能由于脱水造成中暑或休克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许多老师建议学生自带水,以备口渴时饮用,可学生在拿起水杯时总是咕噜咕噜一口气将一瓶水一次喝完。是否在运动中或运动刚结束时大量饮水对身体健康有益呢?  相似文献   

5.
长期运动训练对速滑运动员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长期运动训练对速滑运动员身体成分的影响,采用美国产身体成分分析仪310e对吉林省8名男子速滑运动员的瘦体重、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率、身体水分、身体水分占瘦体重的百分比等几项生理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长期速滑训练能有效减少体脂,瘦体重相对增大;BMI指数接近于正常人的标准;身体水分占瘦体重的百分比偏低,有轻微的脱水现象。  相似文献   

6.
谭白明 《收藏》2009,(1):123-125
埋藏于地下的漆木器在出土前大多都处在饱水状态,即器物体内所含水分大大超过器物自身的重量,此时如果不加以保护,造成水分自然流失,器物就会发生损坏性变形,从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收藏和保养出土饱水的漆木器是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正>夏天气温较高,运动员训练时会大量排汗。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中,马拉松运动员的排汗量可高达2.8升/小时。机体大量排汗的同时,水分和无机盐也会随之流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的流失,会对人体的心脑血管等造成  相似文献   

8.
本为了检验人体失水降体重对肌肉力量及耐力的影响.对7位受试进行了测试研究。测试包括失水前、失水后、补充水分后.人的体重、力量和耐力及血样等数据变化。结果表明,在失水使体重下降4%左右,3.5小时后,人体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大学生群体的体质特点和现实情况,该文将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及合理饮食对身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某高校两个自然班学生,分为运动组和食育组,运动组单纯进行运动干预,每周一次体育运动,每次90min,运动强度维持在最大心率的50%~70%之间。食育组在运动组基础上结合食育教育,每周一次,每次15~20min。实验前后进行体成分相关指标测试。结果:食育组和运动组干预后脂肪含量、体重、BMI指数以及肌肉含量、内脏脂肪指数、总水分较干预前都显著改善。除此之外,食育组在干预后蛋白质含量也有了显著增加。实验干预后组间比较发现,食育组与运动组相比,脂肪、体重、BMI指数以及肌肉含量、总水分改善更显著。结论:(1)单纯运动干预可有效降低大学生脂肪含量、体重、BMI指数、内脏脂肪指数和总水分,提高肌肉含量;(2)良好的饮食教育结合运动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脂肪含量、体重、BMI指数、内脏脂肪指数和总水分含量,提高肌肉、蛋白质含量,起到减脂和增肌的效果,且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运动干预。  相似文献   

10.
陈义  祁社生 《体育科研》2005,26(4):73-75
通过对人体水分摄取作用的分析,提出夏季训练比赛中为保持良好竞技状态,人体对水分饮用的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徐锐 《中华武术》2009,(1):54-55
人体在运动中,出汗和呼吸会排出大量的水分。据科学研究,当人体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运动之后,身体内大约要失去2000毫升的水分。跳上一小时的有氧舞蹈所流失的汗量,竟然接近一瓶小包装的矿泉水。运动时的流汗量主要和运动强度有关,运动强度越高,流失的汗也就越多。以一般人经常进行的有氧舞蹈、中低强度的慢跑为例,通常在运动后流失的水分大约500毫升左右,如果是在烈日下打篮球、或是更高强度的运动,则流失的水分可能接近1000毫升。  相似文献   

12.
三招钓秋鱼     
孙美理 《中国钓鱼》2006,(11):28-28
每年的10月份,是我们这地儿的农作物收获的季节,而收获后的玉米秆被人们扎成捆存放。这个时期的玉米秆内还含有大量的水分,且略有甜味。别看这一点甜味在秋季用其做窝,正对鱼儿的味口,我曾经用玉米秆做窝,钓获了自己都不敢相信的钓获量。一般选用青皮的多汁的较之其他略甜的(可折断尝尝便知)玉米秆,去掉玉米根和梢(即从玉米的结棒处),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厂因精煤水分高,影响产品质量和装车的情况,本文通过对精煤组成部分水分的测量、配煤是否均匀、煤泥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通过调整离心机振幅,改造破碎机出料溜槽位置,调整弧形筛角度,加块精煤分料溜槽分流通道,调整加压过滤机卸料时间等措施,最终达到控制水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汽﹑柴油是我国需求量最大的石油产品之一,随着环保法的日趋严格和节能意识的逐步加强,市场及客户对汽油﹑柴油的品质和外观要求更高更严格,炼油企业也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我厂生产的成品汽、柴油,曾因含有微量水分而影响油品外输,造成较长时期的高库存,为此专门引进了液-液两相聚结器,本文主要阐述了此类聚结器的原理,并对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健身科学》2012,(2):6-6
一般药瓶中总有棉花或干燥剂,每次打开取药吃后,很多人都习惯把它们放回去,以为这样有利于吸潮,保持药物的质量。但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专家介绍,药瓶中干燥剂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密封环境内干燥,而棉花既可防止运输过程中药片互相碰撞,起固定作用,也有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防止药片或胶囊等受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晁恒 《体育师友》2013,(1):40-41
最近,笔者在报刊看到一则报道,说: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说它奇特,是因为它会走。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时,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缩卷成一个圆球状,只要稍有一点儿风,它就会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暂时安居下来。当水分又一次不足时,它会继续游走寻找充足的水源。这则报道.引发了笔者对当下基层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联想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只要有水,生存7天以上没问题。"在四川汶川大地震营救队伍中,担任陕西省医院救护医疗队副领队的骨科主任凌鸣说。凌鸣还说:"对废墟中的人来说,水是最重要的。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人在3天后会比较危险。如果有水,即使没有食品,7天以后也能生存下来。"在这次大地震中,许多人在废墟下就是靠的一点水,有的甚至还喝自己的尿,再加上坚强的求生信念而等到解放军官兵营救生还,可以看出水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的基础,是人体的生命之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成分,体液占人体重的70%左右,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失掉15%的水,生命就有危险。以身体内水分的含量计算,最多的是脑脊髓,约占99%;其次为淋巴腺,约占94%;血液中的水分约占83%;肌肉中的水分约占77%;骨骼中的水分约占20%。以上是指成年人,婴孩体中的水分约占体重的80%。水对人体的生理作用主要有帮助消化、排泄废物、润滑关节、平衡体温、维持细胞机能、保障淋巴、血液等组织的代谢等作用。人们平时谈论和讲究的是怎样吃,知道食物要荤素、粗细、软硬搭配,就餐要有规律,要定时定量,才能吃出营养和健康,而往往忽视了怎样饮水,如何科学饮水。在我诊治的病人中,就有多例因平时不能科学饮水而引发的各种疾病,严重损害了身体的健康,更谈不上健身了。所以说,科学饮水对人的身体健康很是重要。  相似文献   

18.
《健身科学》2009,(2):52-52
茶、烟:茶叶、香烟等用冰箱冷藏,可保一年半不变质。鸡蛋:先用温水浸过的半湿毛巾擦一遍鸡蛋,之后大头朝上竖着放在冰箱里,能保鲜较长时间。在鲜蛋的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食用油或用保鲜膜包裹后放入冰箱,可防止蛋壳内的水分蒸发,阻止外部细菌侵入蛋内。鲜蛋放一段时间后,蛋黄容易粘壳或散黄,这是因为,放的时间长了,  相似文献   

19.
拉拉糊     
张炎冰 《钓鱼》2011,(14):25-25
拉饵的奥秘是“骨元粉”,即小麦蛋白纤维。它三一种保水剂,农业上与种子一起用于播种,起吸收t壤水分的作用,干旱时又能将吸收的水分释放出彩。用于鱼饵主要是利用它吸水后形成的胶质状纤隹,将松散的饵微粒粘结起来。然而骨元粉形成纤维舌一入水粘结力就降低了,随着饵微粒的脱落最后成了颗粒状的胶质残留。  相似文献   

20.
出汗与补充     
季风 《游泳》2012,(1):72-73
有些人不相信在游泳时人体会出汗,但是研究显示运动员训练比赛时其实是"大汗淋漓"的。因此,游泳选手应该随时保持身体具有足够的水分,不管是训练前,训练中还是训练后。陆上的各种训练都会使运动员产生不等量的汗水。不同项目的选手出汗量是不相同的,但是游泳中的出汗量不是固定的常量。美国运动医学学院建议,运动员应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水分补充方式,以防止过量失水(超过身体重量的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