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创新推动着科技进步,亦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一个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民办本科院校,如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影响我校学科竞赛发展的师生参赛不积极、竞赛组织管理不合理等制约因素,提出了设立奖励制度、建立三级管理模式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用户驱动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美数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活动为实际案例,用流程图的形式,揭示了在3种不同的学科服务创新模式下,用户驱动学科馆员进行学科服务创新的现状与过程,并以实际案例探讨了学科服务催生新的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3.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产生背景.而后研究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4.
丰江帆 《信息系统工程》2013,(5):160+151-160,151
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创新基金进行利弊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并参与的信息学各级各类竞赛是在全国倡导的高等师范院校"质量工程"大改革为契机而推广的。参与竞赛旨在不断深化和推广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激发广大大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为当今社会培养出一批"自主创业、独立创新"的新生代团队;将高校信息学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各个类别的优秀竞赛项目进行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引导高等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能够高品质的创业就业。  相似文献   

6.
郑宏珍  初佃辉 《信息系统工程》2010,(11):114-116,138
通过分析交叉学科知识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交叉学科课程的建设,可以实现研究生宽口径培养,使研究生能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探讨了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和交流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通过进行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的教育,培养和强化研究生的学科交叉观念与跨学科研究的意识,提高研究生从事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生能在更宽广的学科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学科服务契合了大学图书馆服务与"知识"相关的本质,体现了大学图书馆的内涵。提出通过制定以学科服务为主线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因地制宜组建高效团队的组织创新是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施的保障。对专职团队和兼职团队创建运用成功的案例做了介绍。并通过详尽的分析指出如何通过组织创新,进而实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提出知识创新是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核心,阐述了知识创新的意义、学科服务知识创新的战略思维以及具体学科服务知识的创新过程和在服务过程中知识的转化、整合、转移、增值过程和实现学科服务的自我超越,构建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合作关系建立、用户信息环境构建、信息素养联合培养、嵌入式学科情报研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创新个性化服务的途径,提出了通过优化学科馆员工作团队和分工协作机制深化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激励大众参与公开数据的开发利用,各领域纷纷举办开放数据竞赛活动,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数字人文项目的兴起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开放数据,另一方面由于其跨领域和学科交叉等特性,也给开放数据竞赛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针对数字人文项目开展相关的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其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不容小觑。随着数字人文领域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的推动和发展,对于作品的评价是确保开放数据竞赛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径,也是项目后期孵化和推广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实践还处于摸索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方面更是鲜有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中的竞选作品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全评价"分析框架和D&M模型为基础,结合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的目的和数字人文领域的特色,初步确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征询专家意见,完善指标体系并获取指标重要性得分,选用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为例,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部分竞选项目进行评估,从而完成指标体系的最终测定;最后对数字人文领域创意类开放数据竞赛的参赛项目评审和数字人文类互联网应用的开发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13,(1):233-233
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任务。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在创新教育的开拓中更是责无旁贷,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并创新发展,以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科学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作背景,讨论分析了我国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博物馆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呼吁必须加快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并在分析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结第二届文化共享杯竞赛活动的基本情况、主要创新点以及活动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文化共享工程竞赛活动体系、积极采用网络竞赛形式和建立竞赛题库等设想.  相似文献   

13.
从多维度分析数字数代档案工作的变化及其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构建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包括业务、技术与创新3个维度,以及档案业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数据技术能力、学习吸收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5个方面的“三维五方面”能力框架。梳理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挑战,结合南京大学档案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从学科内涵、课程体系、实训竞赛、培养结构、师资队伍等方面,阐述数字时代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为此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环节和论文水平四方面提出了优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改进的研究生指导方式,并进一步阐述搭建实践、交流和科研创新平台的必要性,从多角度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熊鸿军  郭华  曹如中  申怡 《图书馆》2023,(12):16-22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图情档工作环境和职业场景发生了较大变化,这要求图情档学科向数字化转型发展,并着力培养满足数字化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文章运用理论研究方法,分析了图情档学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必要性和实现途径,提出了图情档学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学科坚守和政策建议。图情档学科与数据科学之间具有契合关系,新文科建设为图情档学科与数据科学的融合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推动图情档学科从理论、内容与方法上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改变了出版学的研究范式,更是对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梳理回顾学科发展“分散—综合—分化—再综合”历程基础上,分析论证了学科“再综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的守正创新之道,强调“以产业运作方式实现社会文化构建之目的”培养出版专业化人才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正道”或“根基”;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强化业务技能和转变培养方式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得以笃行致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借助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推动教育方法和水平的持续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东南大学在组织课外学科竞赛——CPLD设计竞赛过程中,为加强参赛队员与竞赛组委会及有经验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开展了竞赛主题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实践表明,竞赛主题网站及其配套BBS论坛在竞赛过程中对整个竞赛组织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Lib2.0理念下学科馆员职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科馆员服务平台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系统结构,认为学科馆员服务平台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将图书馆专业的信息服务延伸到用户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实现学科馆员与用户随时随地的、无障碍的沟通与互动,使学科馆员服务效果达到最大化,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拥有全新名称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如何把握其内涵与学科站位,开展人才自主培养,成为当前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与现状分析,剖析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内涵与学科站位,并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提出人才自主培养的策略。[结果/结论]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拥有中国自信和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国家需求,加强理论供给;重视交叉融合,把握数智赋能;树立学科自信,紧密国际合作作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人才自主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学科馆员利用微博、博客、QQ等工具开展在线服务,以及在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服务体制和机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服务的新方向和新要求,并就学科馆员的服务理念和机制创新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