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周望舒  张凤 《编辑学报》2010,22(3):229-231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审稿专家和作者如何看待审稿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86.8%的审稿人和85.4%的作者都赞同双盲审稿,有88.2%的审稿人和96%的作者都认为,实行双盲审稿,有利于审稿人对稿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48.4%的作者和31.6%的审稿人认为,如果审者与作者从事的研究工作类似,编辑在选择审稿人时应采取回避政策.本文建议某些专业面相对较窄的期刊可实行双盲审稿,而大多数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可以实行单盲审稿.  相似文献   

2.
论"外审"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阎西林 《编辑学报》2004,16(5):326-328
对同行专家以"编外审稿人"的角色定位,给编辑审稿工作带来种种弊端.同行专家在学术信息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应是作者稿件的同行读者,他们的评议是对媒介和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反馈."外审"形式本质上是编辑为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而在稿件刊发前对同行专家进行的信息"双向传播".这种方式在大众传播模式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角色定位观念对消除审稿工作中的弊端和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钮凯福 《编辑学报》2023,(3):295-298
对《数学进展》2016—2021年作者推荐审稿人在稿件同行评议流程中的作用进行数据统计与实证分析。发现在同行评议流程中已充分考虑选择作者推荐审稿人常见利弊的基础上,作者推荐审稿人参与审理的稿件录用率仍超过7成,且作者推荐审稿人更倾向于给出正面审理意见。结合编辑部工作实践分析了相应特殊数据的成因,并提出了协助作者推荐审稿人、控制“小同行抱团”稿件数量、送审与招募合适审稿人、避免作者博弈性推荐影响、支持编委发挥关键作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5.
应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向谊 《编辑学报》2013,25(3):274-275
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为稿件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邀请审稿人评审文章时,期刊可以在审稿邀请函和审稿单中加入相关信息,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这种简单的培训方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要写好退修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编委、编辑或审稿人审阅稿件后,由编辑给作者写信,对该稿件提出应加以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并将原稿退给作者,请他参考信中意见进行修改和补充。这封信就叫作退修信。 有的编辑抱怨说,许多经过退修后的修改稿不能达到要求,作者对退修信中提出的问题没有给予确切的解释,对欠缺的内容也没有加以充实和补充,甚至有时退修的稿件竟没有回音。对这种情况,编辑是十分恼火的,因为稿件的流失使有关人员花费的心血都付之东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相当一部分责任在编辑,原因是退修信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7.
1989年,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在费城会议上达成以下两项一致意见。 对来稿的保密 审稿期间要绝对为作者保密。稿件送审中,作者以自已的科学劳动及创造成果对编辑表示信任,而成果是作者声誉和事业的依仗。作者的权利可能因为某观点在文章发表前泄漏,或因审稿中透露保密的详细材料而受侵犯。审稿人也有保密的权利,并受编辑的尊重。若有不诚实或作伪现象,就会有泄密问题。 编辑不能泄露稿件内容,色括稿件收到时间、内容、以及审稿过程中的情况、审稿人的评审意见,或稿件的结局。这些内容只能作者本人和审稿人才知道。  相似文献   

8.
随着开放科学的蓬勃发展,科技期刊从传统同行评议逐步演化为开放同行评议模式,使得读者成为同行评议的参与者之一。本文深入分析对比了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与开放同行评议模式中“作者-期刊-审稿人-读者”四者关系变化。研究发现,开放同行评议促进了读者与其他三者的交流关系,扩大了作者受益范围,对审稿人和期刊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转型需要追求缓而稳的节奏,制订明确规定并充分发挥期刊的媒介作用,帮助作者、审稿人和读者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以保障四者关系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国外医学期刊的审稿标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英 《编辑学报》2009,21(3):276-278
以美国版骨与关节外科为例,探讨国外医学期刊的审稿标准.它们基于同行评议制度的审稿标准具有2个突出特点:一是总体评价与分项把关相结合;二是内容评议与方法学评议并重.科学、翔实的审稿标准有利于规范审稿人的审稿行为,帮助编辑评判稿件的学术价值和报告水平,为作者修改稿件提供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学术论文双盲评审的优势与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就双盲评审与其他2种方式作对比,阐述其优势和可行性.单盲评审的不平衡,容易导致审稿人责任的缺失以及个人偏见导致的不公正判断.开放评审相对公开透明,被国外一些期刊所尝试,但其还不成熟,不适应国内当前的实际情况,不能被广泛推广.双盲评审能弥补单盲的缺陷,保证审稿更加客观公正,受到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可,并且有利于提高审稿质量,提高期刊的被引用率.在采用双盲评审方式时,编辑人员应发挥良好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稿件本身入手准确遴选审稿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傅佑丽 《编辑学报》2009,21(4):338-339
阐述综合性科技期刊编辑针对一篇具体的来稿选择审稿人的方法。从稿件的题名或关键词、作者信息、参考文献等方面入手,分析利用网络选择审稿人的特点及注意事项,以期解决"送审"这一编辑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嵘  朱丽萍 《编辑学报》2013,25(1):10-12
国内许多学术期刊对作者与审稿人的学术交流与沟通重视不够.由于“评议偏倚”在同行评议中的现实存在,作者往往有着强烈的沟通需求;但在现行盲审制度下,编辑部既不能公开审稿人的信息,也难以做到双方意见的深入交流.为此,本文就作者与匿名审稿人双向学术交流的实施策略和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浅谈现代编辑与审稿人的合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编辑活动中,审稿就是编辑按照所制定的体系标准对所选择的信息(如稿件)进行评价的过程。为避免这种评价出现差错(错评或评价不准确),对稿件的评价行为应该是编辑群体(编委会)的集体行为,或是编辑与审稿人的共同行为。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学科日益分化、综合、...  相似文献   

14.
张向谊 《编辑学报》2014,26(1):25-26
审稿人、作者、编辑等参与者的素质会影响期刊同行评议的效率,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同行评议对所有参与者起到教育培训作用,可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提高期刊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徐志英 《编辑学报》2014,26(5):503-505
学术论文的发表极其依赖于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尽管同行评议不尽善尽美,但能帮助作者提高论文的写作水平以及编辑人员的编辑水平。研究发现,对审稿质量做出最佳贡献的预测因素包括是否为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审稿人或研究生毕业10年内的年轻人。目前进一步改善审稿方法的效果很有限,因此有专家建议对审稿人进行正规培训。期刊及其编辑在选择审稿人时,要考虑他们具备何种知识和技能,是否有丰富的审稿经验。这有助于期刊编辑出版单位选择到合适的审稿人,并提高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丁佐奇  郑晓南 《编辑学报》2013,25(5):458-459
通过对《中国天然药物》200篇稿件的同行评议结果的分析,发现作者推荐审稿人较少能做到客观评价,存在较严重利益冲突问题。据此,提出相关的建议:在投稿须知中对推荐审稿人以及审稿的注意事项作出要求;注意作者与推荐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选择推荐审稿人的同时最好再选2位其他审稿人;用推荐的审稿人审其他相关文章;建立完善的申诉机制和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稿件评议既是保证和维护医学期刊论文科学性、公正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利益冲突的集中表现过程.本文通过分析稿件评议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利益主体方(作者、期刊编辑、审稿人)判断和行为的因素,提出控制和削弱利益冲突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保障稿件评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提升医学期刊的学术质量,推动医学期刊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施行激励作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影响和决定期刊质量的要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一是期刊的编辑人员(包括审稿人),一是作者。作者是刊物稿件的“最初生产者”,编辑人员的大量劳动部是在作者原稿的基础上展开的。质量较差而勉强通过审稿的稿件,任凭责任编辑花上多少“加工”的力气,都难以获得较高的发表价值;而基础较好,质量较高的稿件,不但可以省却或减少编辑人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把好论文的学术质量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徐红 《编辑学报》2006,18(4):260-261
科技期刊的编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好审稿人,对于返回的审稿意见要准确把握;要起好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桥梁作用,使作者与审稿人之间有适当的意见交流;要在编校过程中积累经验,注意对文章中试验材料和方法、图表、数据以及参考文献的审读与加工.  相似文献   

20.
编辑部的文稿处理信息量大,编辑人员几乎天天都要审校大量稿件,工作繁琐费心.一篇稿件从收到开始,要经过分类、送审稿人审阅、再回寄作者修改、最后经终审决定是否录用等一系列过程,其间稿件要在编辑、作者、审稿人之间辗转往返好长的时间方能告一段落;一篇稿件的状态信息的记载,诸如收、审稿件情况及每个编辑、审稿人工作量等一些动态信息的统计,一直都是由编辑部工作人员手工去做,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不够准确、及时.与此同时,诸如稿酬、审稿费等经费的计算及一些其它事务性经费开支的管理也是由人工计算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