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刊中报     
师徒缘○许健 “师傅”调走了,我蒙了。事情来得好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年前,从未涉及报道工作的我被调到院政治处从事新闻工作。对我传帮带是政治处协理员王翠玉,我亲切称她为“师傅”。“师傅”先是给我进行新闻基础知识补课,从采访、观察、琢磨到最后的下笔、修改、投稿。“师傅”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教给了我。从第一次采访到第一次用稿,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激动心情。当我兴奋地拿着“小豆腐块”跑到“师傅”面前,“师傅”也笑眯了双眼:“哟,处女作发表…  相似文献   

2.
在1月19日的新春年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杨正泉副主任赠给了我一本他的新作《我与广播》。一看书名,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杨正泉是“老广播”了,他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之后,就分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编辑、记者、副主任干到副台长、台长,一直到1993年4月才离开这里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近三十年如一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内容一定很丰富;而我虽然也是个“老新闻”了,但对广播却仍然是个“空白”,知之不多,能获得这部书自然十分高兴。 为了丰富自己,是夜我回到家里便急不可待地  相似文献   

3.
齐岚 《记者摇篮》2006,(5):27-28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选择了新闻。清晰地记得到营口日报社工作的第一周,就赶上欢庆记者节,而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这种感受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强烈的。与新闻有缘?我不敢说,更多的感触是新闻工作给予我的感动和磨砺。新兵上阵,难免有些茫然,时值营口日报都市周末创办刚半年,我刚报到,就接下一个硬任务:采写一版人物通讯。“沉下去”的第一天修鞋大叔就向我报料:“听说东升市场有个修鞋的姚师傅供出了一个博士生。”一句闲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天中午,我就马不停蹄赶了过去。当看到门口来了个骑自行车的女生,姚师傅很是迟疑,口气有些生硬:…  相似文献   

4.
我的新闻缘     
我的新闻缘丁法章我干新闻这一行,如果从1966年大学毕业时算起,已有31个年头了。再过三四年,就到了我该退休的年龄,看样子,是要“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了”。联系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从涉足新闻岗位到以后面临的几次变化,说明我同新闻还真有点缘分哩!我出生...  相似文献   

5.
获“韬奋新闻奖”,我是愧领殊荣———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业绩,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只能说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甘做“傻”人回想这些年来,我所做的,归结起来,不过是实践着一句话:“一生交给党安排”。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我想,“一榜定终身”,对外广播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了。说也奇怪,好象跟对外广播有缘,一下子就喜欢上这项工作了,一干就是三十五年,直到现在,马上就退休了———真的干了一辈子。在英语部,差不多什么“工种”我都干过:来信、专题、新闻,也客串干过时事。在新闻…  相似文献   

6.
一天中午,我路过六连饭堂,被墙上张贴的感谢信“粘”住了眼睛。信上说的是六连五班十多年帮助驻地农妇李淑侠脱贫致富的事。凭着在学校当“小记者”的敏感,我认为这是条很有价值的新闻。于是,匆匆揣上采访本赶到六连,指导员屈彦儒给我介绍了大致情况,最后到荣誉室时,我傻了眼。原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半的年轻人。近两年来,我一方面参加西北新闻刊授学院学习,一方面坚持业余报道。至今,已被省市报刊、电台及国家级报纸用稿近百篇,其中有人物专访十多篇。先后被《中国青年报》等六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有些青年朋友问我,人物专访是难度较大的新闻体裁,初学者一般不敢问津,你是否有什么诀窍?我的回答是:要敢于“挤”进去,脚踏实地“采”出来。当然,这要有“新闻敏感”的锻炼和努力扩大知识面。所谓“挤”进去,就是突破采访对象周围的防线,“挤”到他们的身旁。人物专访的对象一般都是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他们的露面,往往被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所包围,业余写作者难以接触。这就要动脑筋,想办法,突破防线。  相似文献   

8.
当我得知自己被评为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时,欣喜中又有几分莫名的惶惑。屈指一箅,参加工作至今已整整十年了。十年!三千六百多个日日夜夜,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就这样如风如烟般过去了。十年!我到底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呢……十年前,我装着一脑门子“无冕之王”的浪漫想法离开大学校门,踏进了大众日报社的门槛。一纸令下,接着又奔赴驻菏泽记者站工作。令我大失所望的是,刚刚开始的新闻生涯与我想象的关于记者种种潇洒浪漫的传奇生活整个地不合拍。枯燥的采访,艰苦的写作,单调的生活,使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王”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9.
杨柳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什么喜欢杨柳?到底与杨柳树有什么深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因此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此我自己似觉与杨柳有缘.  相似文献   

10.
我是1984年12月被南通日报社招干进入报社工作的。当时报社根据我报考的志愿,分配我做会计工作。可两年之后,不知不觉,我渐渐地也爱上了新闻写作,便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爬格子”。业余写稿要做有心人,时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1990年8月,我从报纸上了解到,自从全国推行使用“银行汇票”结算单后,有好些单位的会计人员或经商者,在受理银行汇票时,因审核不严或因缺乏识别真假银行汇票的能力,给一些违法分子诈骗钱财提供了方便,造成了可观的经济损失。这件事,使我心里久久不  相似文献   

11.
程鹤麟和他的《新闻半小时》终于成功了!当我从电视屏幕上听到宣读共青团中央表彰的十名“社会监督哨兵”,第一个就是程鹤麟时,当我看到他从中央领导同志手中接过奖状时,我为他的成功而兴奋不已。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艰辛,每一条成功之路都有坎坷,程鹤麟和他主持的《新闻半小时》也有说不尽的甜酸苦辣!还是在1985年,我在全国电视新闻理论研讨会上见到了程鹤麟,这是他毕业后到福建电视台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文摘     
我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 1989 年,作为邓小平的朋友,李政道又一次到中国。 一见面,邓小平便笑容满面地对李政道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还不错。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个小时。我不喜欢室内游泳池,喜欢在大自然里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股气势。” 这就是邓小平的性格。 邓小平告诉李政道:“我在练习怎样适应完全退下来以后的生活。几十年了,一直在繁忙的工作中,就是后来事情管得不多了,脑子里也放不下问题,总在活动。” 当李政道对邓小平说到:“您的健康是中国稳定的需要”时,邓小平说:“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3.
赵老自1934年在南京加入《朝报》工作,到1992年离开人世,除了“文革”期间被迫离开新闻岗位之外,始终坚持在新闻第一线。这在中国新闻界能有几人?1985年接赵老信,要我找夏公为《未晚谈》一书写序。夏公爽快地答应并说,超构不是新闻官,是一位真正的记者。这句话给我印象极深,赵老从事新闻工作一辈子,真正的记者是对他最恰当的称号和崇高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工作之余喜欢“爬格子”。3年来,我发表稿件两百余篇,并且两次荣立三等功,连续3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这得益于她——《解放军报》这位亲密战友的热情帮助。搞新闻报道我是半路出家。记得在初学时的那些日子,写作的路之坎坷,如履蜀道。每次投出稿子,都遭到了编辑的无情“枪毙”。一次偶然的机会,政委到连队检查工作,当他得知我是一位“狂热”的新闻写作迷,只因缺乏扎实基础而投稿无门时,一边鼓励一边翻开《解放军报》,耐心细致地帮我讲解累累碰壁的原因。从此,过去不会利用身边资料的我开始热爱上了军报。…  相似文献   

15.
于鸣镝 《图书馆论坛》1998,(5):30-33,66
1馆缘一九五六年,我初中毕业。因家穷,就报考中专,以便早些工作。当年一人可报五个志愿。我因是独子,母亲不准报考外地学校,结果五个学校全在大连。我的第一志愿选择的是大连师范学校,报名后班主任感到惊讶,同学们觉得奇怪:那年月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考不上别的学校,才由学校“保送”到师范学校,志愿报考的几乎没有。但是我的理由是,老师是最无私的人,为让他人成才,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早一些、好一些,这就有利于克服人的惰性。出了考场,自己很满意,一心一意准备到师范学校去,并憧憬着当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但是,发…  相似文献   

16.
林剑在探讨军报三十年的得失功过时提出,记者的工作特点是独立作战。记者的主要活动方式应当是放“单飞”,当全天候的飞行员。吃大锅饭,搞“人海战术”,造就不了名记者。近几年,我常常鼓吹这个观点。其实,这本来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军报初创时,记者都是独来独往地独立作战。一场“文革”风暴把这个好传统给吹掉了。“集体上阵”取代了各自为战(有时写一个典型,各方汇集起来的采访队伍不下一个排),大家都是一根线上拴的蚂蚱,谁也不用想飞想跳;一条短新闻出于稿件以外种种利害考虑,署上几个人的名字,所谓“文责自负”,实际上无法兑现。荒唐的时代荒唐的作法。实践宣告,这样既产生不了优秀新闻作品,也造就不了优秀新闻工作领导者。这个违背精神生产规律的酸果子,至今我们还不得不继续啃它。历史经验告诫人们:一个  相似文献   

17.
“怎样才能当好记者?”我喜欢如下的回答:“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记者的生命在于超越。十几年来,我不断地向旧的自我告别。到辽宁日报当记者时,发现自己当通讯员期间写的新闻作品幼稚可笑;进北京念研究生后,把在省报发表的文章付之一炬,初进人民日报记者部时,虽有6年新闻实践和3年理论反思,却茫然不知所措;今天,面对60万字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18.
今年,在中国青年报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我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青年报办到现在,是否应该检点一下转变观念的问题。坦率地说,我不喜欢中国青年报炒作经纪人、IT人物,等等,还有一些发大财、当老板的“典型”。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坚持和强调新闻的人文关怀,并不意味着仅仅满足于新闻的道德评价。这就好比一位著名的作家指责一个私营老板每出口一条花被为150美元,而给工人的工资每月只有150元人民币,我们不能仅仅被作家充满感情的情绪所感染,还必须看到它在经济学和社会进步意义上的合理性。我们应当认清,今…  相似文献   

19.
我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与共和国同龄,至今已40个年头。其间大部分时间当报纸编辑,编过新闻,也编过副刊,近几年又当刊物编辑,间或也做过图书的编辑工作。积40年的编辑生活经验,可以集中到两个字上,这便是“学习”。 (1) 40年的实践,使  相似文献   

20.
1997年。是我们松藻矿务局的对外新闻报道工作“高产优质”的一年。全局147人在中央省市主要的“九报一刊”上发表各类新闻稿1200篇,夺得了重庆市煤炭系统的”重煤杯”新闻意赛(甲组)第一名。实现了(1995──1997年)的第二个“三连冠”。其中;各版头条115篇,在《人民日报》上搞5篇,《经济日报》上稿7篇、《工人日报》上稿72篇(各版头条25篇)、《中国青年报》上稿3篇,这在我局新闻报道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闻业务研究成果有较大的突破。去年,在重庆煤炭系统首届新闻论文评选中.我局有8篇论文获奖。这标志着我局新闻报道工作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