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制备出了碳纳米管负载单(双)核硝基铁酞菁,采用电化学手段研究了碳纳米管与金属酞菁的最佳配比,最佳热处理温度以及它们催化氧还原反应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对于单核硝基铁酞菁而言,其与碳纳米管的最佳比例为2:3,而双核硝基铁酞菁与碳纳米管的最佳比例为1:4:样品的最佳热处理温度为500℃,催化剂催化氧还原反应的电极过程均受表面吸附所控制。  相似文献   

2.
文章按文献所述方法制备酞菁铜粉体,制备了酞菁铜膜电极,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它的电化学性质。在0.1mol/L KCL+0.01 mol/L[Fe(CN)6]3-的溶液中,酞菁膜电极上可以进行可逆的电荷传递,并对氧还原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八羧基酞菁钴(Ⅱ)低聚物修饰电极(CoOCPc/GCE);循环伏安(CV)图表明它对氧的电还原有明显的催化活性,与未修饰的玻碳电极(GCE)相比,在NaHCO3溶液中O2在CoOCPc/GCE上的还原峰电位正移240mV,且出现第二步还原特征,用旋转园环盘电极(RRDE)技术初步讨论了氧的电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具有较好的氧吸附性能及导电性,MnO_2有较好的氧还原电催化性能,以MnO_2为电催化剂,活性炭为吸附氧材料制备氧还原阴极.首先确定了催化层中MnO_2与活性炭的比例对氧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然后分别对活性炭进行HCl、H2O_2、HNO_3、NaOH改性处理,研究了活性炭改性对氧还原阴极催化层性能的影响.通过电化学测试阴极极化曲线研究氧电极的电催化氧还原性能影响,结果显示,催化层中MnO_2、未改性活性炭和聚四氟乙烯(PTFE)的合适比例为20%∶70%∶10%,改性处理后的活性炭均使催化层电催化氧还原性能得到改善,10%的H_2O_2溶液对活性炭处理后的电化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5.
文章按文献所述方法合成了酞菁镍粉体 ,制备了酞菁镍膜电极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酞菁镍的电化学性质 ;在0 .1mol/LKCl+0 .0 1mol/LK3 [Fe(CN) 6]的溶液中 ,酞菁镍膜电极上可以进行可逆的电荷传递 ,并对氧还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酞菁铜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按文献所述方法制备酞菁铜粉体,制备了酞菁铜膜电极,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它的电化学性质。在0.1mol/L KCl 0.01mol/L[Fe(CN6)]^3-的溶液中,酞菁膜电极上可以进行可逆的电荷传递,并对氧化还原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纳米银(AgNPs)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4-NP)的可重复利用性能,制备了聚乙烯醇海绵(PVA-S),并将之负载AgNPs制备得到负载AgNPs的聚乙烯醇海绵(PVA-S-Ag)。采用扫描电子显微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及热重分析(TG)对PVA-S及PVA-S-Ag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考察了PVA-S-Ag材料在硼氢化钠存在的条件下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4-NP)的效果。结果表明,PVA-S-Ag对4-NP的还原具有良好的催化还原性能,且PVA-S-Ag经历多次循环使用后,对4-NP仍具有良好的催化还原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同多酸和杂多酸及其盐修饰电极的制备,表面性能及其应用,用电化学沉积法、吸附法和聚合物掺杂法制备的同多酸和杂多酸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电催化性能,应用于催化加速电极反应,提高分析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电聚合法制备出银/乙二胺修饰电极,并研究H2O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考察实验条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6.7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银/乙二胺修饰电极对H2O2具有良好催化还原作用,H2O2在修饰电极上产生一对较好的氧化还原峰,峰电位分别为Epa=0.344 V,Epc=-0.215 v.线性范围为...  相似文献   

10.
铬(Ⅵ)和铬(Ⅲ)在NH_3H_2O·NH_4Cl—As(Ⅲ)溶液中能够产生氢的极谱催化波。在电极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生成了铬合物Cr(H_2ASO_3)_n~(+3-n),这个铬合物的还原态吸附在滴汞电极上,具有催化活性。应用这种氢催化波可测定微量铬。在一定条件下,铬(Ⅵ)的浓度在2×10~(-8)~2×10(-7)M之间与其氢催化波峰高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本文仅讨论Cr(Ⅵ)的氢催化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黄芪成分F3新制剂中Fe、Mn、Cu、Zn、Cr、Se、Sr、Pb、As、Cd等微量元素 [方法]采用高压密封消化罐(PTFE),以(4+1)硝酸 高氯酸为溶样试剂,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 AES) [结果]方法回收率为94~106%,相对标准差为4.1~7.9% [结论]黄芪成分F3新制剂含有多种重要微量元素,不含有Pb、As、Cd等有害元素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并研究了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锰对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β-MnO2(K2CO3)的催化活性最好.温度和用量对β-MnO2(K2CO3)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反应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温度和用量的增加,过氧化氢催化分解的反应速率也不断增加.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节约合金,降低成本,采用中锰低铬合金抗磨铸铁(含Mn4%,Cr3%,Cu1%),并调整其化学成分,用稀土合金变质处理,结合强韧化热处理工艺,可较大地提高材料的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小麦中铅、砷、铬、镉、铜、锌、铁和锰8种重金属元素.用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进行消解,用ICP-MS对消解液进行检测.用加标回收率试验考察了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所测元素在标准溶液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方法的检出限在0.01025~4.547 mg/kg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89%,加标回收率在90.70%~109.9%之间.此方法快速准确、检出限低、灵敏度高,适用于小麦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展望化学二氧化锰(CMD)工业的发展趋势,方法综述CMD的制备、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几种常见的CMD合成法,结果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化学工艺不断出现,化学二氧化锰的性能会越来越好,并将接近或超越电解二氧化锰(EMD),结论CMD研究仍将是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通过模拟实验舱和实际装修房子,研究了块状竹炭和粒状竹炭、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和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性能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粒状竹炭对甲醛的吸附性能大于块状竹炭,归功于粒状竹炭比表面积大,与甲醛的接触面积大,更有利于对甲醛的吸附。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表面含有大量的MnO2,而MnO2对甲醛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因此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比未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对甲醛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壳聚糖-硅藻土制备复合材料,研究复合材料对Cr(VI)的吸附性能.分别试验了壳聚糖-硅藻土的不同配比、投加量、pH值、时间等因素对Cr(VI)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壳聚糖-硅藻土的配比为4.5%,投加量为12g/L,pH为6,吸附时间为100min时处理效果最好,Cr(VI)的去除率达到92.6%.在一定条件下,壳聚糖-硅藻土复合材料可以较好地处理含铬溶液.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Eutrophication of surface water is a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worldwide problem (Ma and Liu, 2002). Mesocyclops leukarti, a kind of Cyclops, is a water-borne animal propagating prolifically in eutrophic water reservoirs or fresh water lakes in China. Some reservoirs such as Dahuofang Reservoir (Liaoning Province), East Taihu Lake (Jiangsu Province), Gaozhou, Qiyeshi and Xinfengjiang Reservoir (Guangdong Province), Miyun Reservoir (Beijing), etc. are sources of drinki…  相似文献   

19.
该文采用湿法消解法(硝酸-高氯酸)预处理待测实验室废水,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铅、铬、镉、铁、铜、锌、镍、锰)的含量;并通过配制模拟废液实验、精密度检测实验、加标回收试验三种方法验证本次研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重金属离子含量的准确度、灵敏度较高,相对标准偏差低于5%,回收率92.3%-104.0%,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实验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以柠檬酸作为螯合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尖晶石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1.8-xCo0.2CrxO4并用XRI和SEM表征其微结构,利用电化学测试考察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材料具有完整的尖晶石结构,Cr3+的掺入并不会导致材料相结构的变化,说明Cr3+(d3)以替代形式进入尖晶石结构并替代八面体骨架中的Mn3+(d3).Cr3+对Mn位的掺杂使材料主体结构得到了稳定且具有很好的充放电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