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年来哲学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就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如何表述,它的周期性以及这个规律的普遍性如何论证,进行了一些探讨。目前国内哲学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有三种表述方式。本文认为,把曲拆性等同于重复性,既不符合恩格斯、列宁的论述,也不符合毛泽东同志的原意。把波浪式与螺旋式看成同一意义,也只从形式上看,而忽略了各自内容上的不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应是上升性(或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其形象比喻是螺旋形上升运动。要论证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个普遍规律,应该遵循列宁指出的原则,不能以实例的总和为准,、而应由科学的发展来证明。恩格斯用大量的例子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无非是为了通俗化。恩格斯之后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而且将提供更多的科学材料,证明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然而这个证明过程永远没有完结。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的部分否定是人们在英语学习中不容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在英汉互译、英语语言的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见到这样的句于“Both his sister are not in Shang-hai”、“All is not right”、“she doesn’t always go towork on time”.人们往往会译成“他的两个姐妹不在上海.”、“全都错了.”,“她总是不按时上班.”实际上,正确的翻译应是:“他的两个姐妹不都在上海.”、“并不全对.”、“她有时不按时上班.”这三个句子均为部分否定句,如果把这三个句子改为全部否定句,应为:“Neither of his sis-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用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来表述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把它改造成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能否用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三段式来表述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个问题在国内外哲学界中,历来就有争论。本文从黑格尔自己对正、反、合的论述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它的改造,论证黑格尔的三段式中包含着合理的东西,三阶段的周期性是客观过程的正确概括。本文不同意那种认为多次否定、多个阶段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的观点,指出其所以错误正是把部分否定当作否定而引起的。本文也不同意用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的两段式来表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其错误是对列宁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论点作了简单化的理解所致,其结果是否认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独立的一个辩证法规律。  相似文献   

4.
随着房价的逐渐抬高,农村的小产权房日益增多.而对小产权房的非法性的定性并没有有效抑制其交易日渐增多的趋势.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采取因时制宜的法律态度值得考虑:对向城镇居民销售小产权房持否定态度,对向除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其他村集体成员销售小产权房持肯定态度.同时还应当关注由此带来的其他相关法律问题,比如向除本集体组织外的其他集体成员销售小产权房的物权公示、住房质量验收、安全保障等制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揭示事物在上升(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矛盾运动中不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上升的方向和前进的趋势是包含曲折性的,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迂回曲折的周期性过程;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都是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正确的形象的表述。  相似文献   

6.
否定句是一个很常见的句型,但是否定句的否定范围却不是很好把握.尤其是当句末出现修饰性状语时,否定范围更是难以确定.稍有偏差便会引起错误的理解.所以当一否定句句末带有修饰性状语时,如何正确判断该句的否定范围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将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对否定范围做出正确判断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是对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深刻剖析这些观点 ,有助于我们了解其错误所在 ,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有许多表示否定的句式,其中一般否定、特指否定、部分否定、全部否定以及绝对否定这五种在使用中容易混淆.现略加对比分析,供大家参考.一、一般否定是最常用的英语否定句,其构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连系动词be和动词have(有)的否定;另一种是对除此以外的其它动词的否定.这两种情况大家比较熟悉,在此就不作赘述.二、否定谓语动词以外的其它句子成分叫特指否定.如:  相似文献   

9.
沈开木先生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以下简称“沈文”)一文中说: “当一个短语不是主谓短语的时候,一般地说,“不”字的否定范围在“不”字后面,常常是从“不”字后那个词开始,到动词的宾语为止。即是说管到逻辑宾语为止。 “在‘不’字的否定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否定中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日本学者稻畑耕一郎先生的《屈原否定论系谱》以及三泽玲尔先生的《屈原问题考辨》(《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四期),使笔者颇感兴趣。《系谱》认为:“‘否定论’又因否定了被先验地相信其存在的屈原,而出现了要从根本上对《楚辞》及其本质重新提出疑问的趋势,并因此成为民国以来新楚辞学的出发点”,“这大概应受到高度评价”,并断言对“否定论”“单纯地在感情上被拒绝”的倾向,“在今后大概一定会逐渐被扬弃的”。而《考辨》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屈原“是生前详细事迹不明的‘想象中的作家’”。对于“否定论”,是否值得海内外学人如此青目,对于屈原的  相似文献   

11.
自从《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以来,出现了许多学习这封信、根据这封信的精神探讨形象思维的文章,其中不乏很好的意见,这是令人鼓舞的;但也有一些提法,还值得进一步讨论。现在谈谈个人对这封信的一些理解,以就教于文艺界的同志们。一、诗不能“直说”吗?形象思维等于比、兴吗?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形式主义”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利克,其音乐美学思想可总结为“否定的命题”和“肯定的命题”.这些命题对世人关于如何谓音乐之美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然而此二命题也存在一些令人发疑的地方.对它们进行梳理和分析势必增益相关研究的完善与深化.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股权众筹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但在我国,因为专业规范性法律尚未出台,现行法律又对股权众筹持否定态度,导致股权众筹陷入了法律困境.股权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因此,应借鉴吸收国外的立法和监管经验,调整现有法律制度,加强信誉评价制度建设,促进股权众筹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英语里常用否定词与or或nor来对并列成分的延续否定 ,如果改用and ,则是部分否定 ,但在有些情况下 ,用否定词与and也可以构成延续否定。因此 ,英语学习者要注意英语延续否定的这种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隔代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中国,仍然较普遍地存在隔代教育。对其研究虽然较多,但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农村和义务教育阶段,且对隔代教育的效果持否定态度者居多。重视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旨在解决相关问题,提高我国隔代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丹丹 《阅读》2013,(4):40-40
在上一期的动词课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找动词”,今天让我们一来起学习“动词变否定”。同学们,动词的否定意味着句子的否定,因此,动词变否定非常重要。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掌握。  相似文献   

17.
非规约隐性否定是指那些不是由词或语句的约定意义而得出的否定合义.对这类否定的真正理解需要依靠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以及听话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语境因素在非规约隐性否定的推导中所起的作用,随后进一步指出非规约隐性否定的推导还需要结合Grice的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的推理模式,阐述了非规约隐性否定的逻辑推理过程是语境因素和合作原则共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文学研究理论界一直对鸳鸯蝴蝶派重趣味、游戏的创作倾向持否定态度。文章阐述了趣味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认为,消闲是文学存在并发展的基础,也是大众合理的精神诉求。鸳鸯蝴蝶派之所以能在民众中广受欢迎,主要是由于其承传了文化积累,其“游戏态度”也有合理的时代理由。从审美接受角度分析,鸳鸯蝴蝶派对趣味的尊重其实源自对大众审美追求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一在 现代应用文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说理的内容 ,如学术论文、经济论文、专项请示、可行性报告、演讲稿、司法文书中的诉状、辩护词、答辩书等。另有一部分信函 ,也具有说理的性质 ,如投诉信、倡仪书、求职信等 ,在香港则被一些学者称作“游说文”。有说理性质的“游说文”算不算作“说理文”或“议论类”文 ?有的香港学者持否定态度。如香港大学课程学系谢锡金先生在《游说文的教与学》一文中 ,就认为二者具有“性质”上的不同 ;但谢先生所举的“游说文”的代表作《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却被历来的学者称作“说理文”。可见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5、独辟蹊径法。写作文,即使是同样的题材,如能独辟蹊径,换一种写法,就会不落俗套别开生面,从而使文章“出新”。一学校有许多同学中午在校蒸饭,在淘米时,许多白花花的大米被水冲走。浪费粮食,污染环境。许多同学就以《请爱惜大米》为题,先讲“浪费严重”,再讲“节粮重要”,最后希望大家“爱惜粮食”。可是,有一位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却独辟蹊径,进行独特构思,以《会“走路”的米》为题,这样写道:你看到过会“走路”的米吗?我猜你的回答一定是“没有”。可是在这大千世界里,的确有会“走路”的米,你只是没有深入地去观察过、想过。不相信吗?瞧,清晨的校园里,同学们忙着蒸饭呢!此时,只要你细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