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科技馆核心功能是教育,是国家公益性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馆作为非正式科学教育重要场馆,对于全面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发挥科技馆教育作用,培养公众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树立科学教育观与我国科学教育的三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青松 《中国科技论坛》2006,(1):107-110,120
树立科学教育观,必须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要从分科化科学教育转向综合化科学教育,从传授性科学教育转向探究性科学教育,从学校型科学教育转向社会型科学教育,通过伞员科学教育、全面科学教育和全程科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书名:《创新的启示》定价:39.00元作者:路甬祥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 3年8月ISBN:9787504663405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本书集结了路甬祥院士的10篇科普演讲稿。作者认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科学普及对传承科学历史,积淀科技创新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促使作为大科学家的路甬祥院士撰写科普文章的意义所在。本书介绍并系统整理了近代科学技术史中的重大发现和重要人物的影响和贡献,结合作者自身的思考和展望,以演讲稿的方式展现在公众眼前,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潘洪媚 《大众科技》2011,(11):173-175
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共同目标。科技场馆是公众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充分利用科技场馆的资源对民族预科生进行科学教育,是提高民族预科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张晶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7):180-182
作为制度的科学教育取代了作为社会需要的科学教育之后,先后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斯宾塞的传授实证知识阶段、杜威的培养科学思维方法阶段、科南特的重视通识知识教育阶段,战后的传播适用知识阶段。而制度化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科学为大众"。让普通人也可以理解并正确理解科学,这是"公众理解科学"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4,(9):i015-i015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院士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上指出,在知识社会里,除从事研究和技术转化的任务外,科学家需要明确对科学教育、对与决策者和媒体对话、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7.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这是所有正式及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这也是所有学校、科普机构及科技馆工作的核心任务。2008年,欧盟资助欧洲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欧盟科研框架计划——在覆盖时段为2007—2013年的第7期计划(The 7th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EU Research,简称FP7)中启动了一个名为HIPST的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8.
贲春明 《中国科技信息》2007,36(12):190-190,192
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科学素养教育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加强科学素养教育,实践新课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今天的人,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很有必要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梅玉军 《科协论坛》2005,20(7):47-47
为了解重庆市公众科学素养情况、变化规律、获得科学技术知识的渠道以及对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看法和了解程度等,为政府决策和相关机构进行科普研究服务,市科协联合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开展了重庆市首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该项工作于2004年9月启动,此次调查在全市19个区县(市)开展,样本总量为2500个,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调查比例为6:4。调查显示,2004年重庆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88%,其中城市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为3.3%,农村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为0.9%,男性公众科学素养为2.0%,女性公众科学素养为1.8%。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社会,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因此,本文以英国的《公众理解科学》考试及相应课程为例,分析英国将公众理解科学引入正规教育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科学教育的改革以及正规教育之外的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教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学会》2001,(12):22-23
科学传播系统与科学素养 现代科普称"科学传播"(SC)更合适.科学技术传播简称科学传播,是比"公众理解科学"(PUS)及传统科普更广泛的一个概念,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也不一样.传统科普预设了两个不可逾越的等级层次以及施众和受众的固定角色,科普过程简单说就是科技知识向下灌输.另一个隐含的预设是:"科技总是好的,无条件地对社会有益,因而只要是科技优先发展什么都无所谓."而"公众理解科学"则除了包含科学技术的"一阶传播"外,也强调科学技术的"二阶传播".所谓一阶和二阶,是从逻辑学中借用的概念,一阶传播与对象性的科技本身的事实、知识内容有关;二阶传播与科技之过程、思想、方法、影响、评价有关.  相似文献   

14.
陈刚 《内江科技》2013,(10):145-145
<正>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方式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此外,中国目前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因此,中国的科普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工程,较之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技术普  相似文献   

15.
曲小敏 《科协论坛》2005,20(12):14-15
据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学生和待升学人群的科学素养为15.6%,居所有科普对象之首:调查结果还显示,科学素养和人们的化程度里明显的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初中、高中、大专和大学以上不同化程度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1.48%、6.18%、10.73%和13.48%。由此可见,学校教育、课堂教育、学科教育对人们科学素养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基础和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窗口,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普教育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一发展趋势对科技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科技馆要不断创新科普教育理念,提升科普教育功能与作用,培养广大公众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这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广东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赵卓慧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253-255,252
通过对2005年广东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分析,从国际通行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分别测度广东省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广东省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还对广东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作了群体性差异分析,并在作了整个调查的总结与反思后,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所有其他领域。然而,随着科技知识信息在“数量”和“复杂度”两个方面的迅速增长,科学知识的普及遇到了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现代科学似乎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这不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过程中,科学普及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事业,探讨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科学家们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不仅指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还应包括对…  相似文献   

19.
HP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文章分析了HPS教育的五个主要特征:以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为基础,强调理解科学本质、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公众。以此为基础,给出将HPS教育纳入我国科学教育体系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贝尔纳从社会和历史的视角,特别强调了现代科学的社会建制化特征,构造了一个现代建制化科学在社会系统中的三角结构体系,即:科学家、恩主(政治主体)、群众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体系。这一结构符合历史的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为科学的公众参与和民主调控奠定了基础,堪称“科学民主调控”的先驱。贝尔纳从调节科学的利益分配、规范政治主体和科学主体的行为等方面,对科学的公众参与和民主控制进行了论述。同时特别强调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出了公众参与和民主调控的教育实践途径。他的思想对世界各国科学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正朝着公众为主体的方向演化,确保科学服务人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