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篇“天女散花” 时下,一稿多投,一稿多登,已成为文坛新“景点”,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随便翻开报纸、期刊,从国家级的到省级的,从市地级的到县级、厂级、乡级的,从日报到晚报、周报,从严肃的到通俗性质的,几乎都刊发过一稿多投的稿件。笔者经常去省图书馆,浏览全国各地公开发行的报刊,天天都会碰见“熟人”——一稿多登的搞  相似文献   

2.
郭伟 《编辑学报》2016,28(5):470-473
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一稿多投”被诟病已经.在编辑实践中,通过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平台能够及时发现疑似“一稿多投”稿件,利用平台提供的4个追踪参数,结合与作者、送检单位沟通的方式,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一稿多投”行为.统计分析86篇疑似“一稿多投”稿件的追踪参数,总结多次送检稿件的检测规律,尝试提出“一稿多投”行为的辨析策略,并就在稿件追踪、“一稿多投”辨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能够利用“稿件追踪”平台为编辑出版单位防范、辨析“一稿多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稿多投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稿多投现象透视赵亚山上篇“天女散花”时下,一稿多投,一稿多登,已成为文坛新“景点”,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随便翻开报纸、期刊,从国家级的到省级的,从市地级的到县级、厂级、乡级的,从日报到晚报、周报,从严肃的到通俗性质的...  相似文献   

4.
“一稿多投”的利弊分析与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一稿多投"对作者、读者和期刊社的利弊影响,从利益平衡角度提出了协议、立法、自律等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一稿多投”话编辑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稿多投”现象一直是困扰期刊界的“老大难”问题。分析了“一稿多投”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防范“一稿多投”现象,从编辑部业务管理角度提出了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6.
为“一稿多投”说几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传媒的发达,一稿多投、多发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著作权法》第32条前款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 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显然,多数编辑是反对“一稿多投”的。编辑在选稿的时候,总是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一稿多投”会直接影响到报社和编辑的声誉。读者不可能知道一篇稿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术文章“一稿多投”被认为是一个“禁区”。这种违背学术研究内在要求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术研究的生机。在改革创新之年,要使学术研究适应竞争、时效和扩大范围的需要,就必须实行“一稿多投”。一、从竞争性来看。学术文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现在不少通讯员对“一稿多投”说法不一,有人赞同,有人否定。“一稿多投”的现象很多。请问:究竟“一稿多投”对不对?什么样的稿件可以“一稿多投”,什么稿件不能“一稿多投”? 湖北襄樊市 戴幼南 戴幼南同志: 凡稿件不允许一稿多投,这是新闻单位和书刊出版部门的规定。“一稿多投”的做法违犯了这个规定,很显然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经常发生“一稿多投”的现象,有的同志搞“一稿多投”,是存有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心理,有的通讯员在来稿中还把自己某篇稿件被多家  相似文献   

9.
近日,看了一篇京都律师事务所白而强律师写的<一稿多投的是与非>,白律师认为,既然法律没有对于一稿多投的禁止性规定,而且作者依法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那么作者就有权利把文章发表在两个以上的媒体上.这种行为并不侵犯媒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几家全国著名的出版类期刊上读到了一篇作者相同、标题稍异、内容大同小异的文章,引起了笔者对“一稿多投”、“一稿多用”的法律问题的思考。能不能“一稿多投”?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体而言,“一稿多投”有两种:一是同时“一稿多投”,即在《著作权法》规定的期限内或双方约定的期限内同时将同一作品投到几个刊物上;二是按《著作权法》规定,在超过一定的期限先后将同一作品投到不同的刊物。前者是《著作权法》不允许的,后者则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  相似文献   

11.
从“一稿多投”至“一稿多发”的缘由与发展,阐明了作者的多投与编者多发的社会背景,随着科技期刊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撑,电子网络版的发展,著作权管理的相应完善,多投与多发问题才能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界定和规范一稿多投行为是编辑出版领域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出版者、行业主管和投稿人角度分析一稿多投现象的主客观原因,并探讨减少一稿多投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稿多投的十大好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报刊就一稿多投问题,多有讨论.我也当过编辑,对一稿多授也有反感,总想独家占有作者的稿子,任我慢慢地从中挑选.但,从理智上说,这是利己的、消极的.理智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其反:欢迎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有十大好处: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如何防止“一稿多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分析了向科技期刊一稿多投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期刊社如何防止一稿多投的几项有效的措施,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稿多投”的“板子”不该全打在作者身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作者通过互联网给纸媒投稿时,常常会收到这类的自动回邮:请勿一稿多投,尤其是不要给几个版面的编辑发同一篇稿件,以免造成重稿.我们一经笈现,将停用或慎用该作者的来稿.  相似文献   

16.
只要事先没有“专有使用权”方面的约定,可以允许“一稿多投”。何谓“一稿多投”?这个问题初看似乎很简单,就是一篇稿子向多个媒体投稿。真的这么简单吗?  相似文献   

17.
《检察日报》自2001年9月26日(第137期)《法治评论》版推出《一稿多投谴责还是正名》的专版文章,版尾公示《本刊态度:我们反对一稿多投,欢迎读者就此话题赐稿参与讨论》。在此版《论争》栏中发表硕士研究生(研究知识产权)、现任职于中国建行总行法律部的朱成刚的一段话:他“不赞成一稿多投,这不仅是一个道  相似文献   

18.
李玮 《兰台世界》2013,(10):82-83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期刊编辑部在一稿多投中的责任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陶范 《编辑学报》2005,17(5):371-373
防治一稿多投,期刊编辑部责无旁贷.这些责任包括宣传责任、约定责任、回复责任、发现责任、教育责任和处罚责任.如果编辑部努力担负起这些责任,就可以从投稿的外部环境遏制一稿多投行为的产生和泛滥.  相似文献   

20.
我提个问题请予解答: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几家通讯社比如新华社、路透社等,每天都向各地报刊电台“一稿多投”,这和新闻作者的“一稿多投”本质是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