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应从"双师型"教师发展到"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本文分析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阐释了"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内涵,介绍了职技高师为了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开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目前举行首届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标志着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已得到缓解,但博士学位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仍是空白。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尤其是在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中,具有职教特  相似文献   

3.
关于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师型"教师缺乏,是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突出瓶颈,突破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对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师资,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培养"双师型"教师一直是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决定职业教育领域师资需求标准的应该是职业教育的功能目标.职业学校教育必然具有的职业服务功能决定了其课程与教学模式的选择,而职教教师是保证其功能实现的各项教育工作的设计者与实施者.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应该与实际的"职业针对性"课程、教学模式相适应,进行差异化的管理与使用,而不应简单地用"双师型"标准进行师资选拔与培养.  相似文献   

5.
师资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的重要因素.不断改革、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制,提高教师素质一直是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近年来,通过实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工程、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一系列举措,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培养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但是,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等仍然是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职教师资培养过程的质量保障和专业化建设是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建设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6.
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产业经济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出发,职教师资应该是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必要性,并提出培养方法与途径,以期实现校企对接和职教师资培养文化层面的对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师资培养方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应具备教育教学和管理学生的能力、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解决生产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职教师资培训学校应根据"高层次双师型"师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分类培养,尤其要针对弱势能力予以强化.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     
《职业技术教育》2024,(3):41-42
<正>入选理由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师资保障。打造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亮点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江苏省从战略高度认识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技术师范大学培养、国家级职教师资基地培训和教师企业实践"的职教教师教育模式。但是,职教教师"双师型"内涵依旧更多停留于文字表述上,"双师型"内涵建设面临实践性困境。鉴于此,应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精神,借鉴国际发达职业教育国家教师培养的经验,建设我国职教教师队伍。一方面,在认识上应正确理解"双师型"内涵,从政策、理论、实践和国际视野中科学思考"双师型"内涵和实质;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应借鉴发达职业教育国家的经验,创新理念和思路,以"双资格证书"、"双结构组合"和"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等模式推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现状,我校从培养“双技能”职教师资的根本任务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调查研究职教师资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实行了“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习新模式,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师范技能有了显著提高,凸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双师型”特色,实现了合作双方的互惠互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现状,我校从培养“双技能”职教师资的根本任务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调查研究职教师资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实行了“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习新模式,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师范技能有了显著提高,凸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双师型”特色,实现了合作双方的互惠互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动手动脑并举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灵魂,是对办学特色的理性认识和培养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紧扣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脉搏,以培养国家急需的职业教育师资为己任,以服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宗旨,潜心研究职教师资培养规律,创新职教师资素质规格和培养模式,率先培养出具有我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一体化双师型”师资。在办学实践中,不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处于生产方式转变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时期,发展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实现这一转型目标的战略举措,而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人才质量的提升需要依靠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日本作为先进工业制造大国,一直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教师资培养,其双轨并行的"职业段位制度"、教师资格证制度、专门教职研究院的设立以及多渠道提升职教师资能力等经验具有很大的启示性,值得我们在结合中国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钢  张丽娜 《职教通讯》2012,(10):60-64
阐述了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的主要途径,对目前我国"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途径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成为职教教师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探讨这一过程所需的国家政策及法规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完成了从建国初期主要面向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培养专业技术教师到现在面向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培养制度、培养机构、培养模式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使得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工作更加有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针对性,“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科学性明显增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职能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要求,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应体现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融合,教、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与理实一体等特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专业依托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联盟,以职技高师院校、企业、中职学校为主体,三方在明确“双师型”职教师资内涵和开发教师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三平台、四层次、五证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性、师范性、技术性”的办学特色,强化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浅谈广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广州职业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数量不足,师资结构、师资来源、职前、职后师资培养不合理,高水平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太少。职教师资现状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广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本文从广州市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加强"非定向"的职前培养、坚持师资来源的"多元化"、构建"终身化"的职后培训体系、制定职教师资评价标准等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甘肃省职业教育师资现状表明,近年甘肃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笔者提出加强职前师资培养、加强"双师型"师资培训、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等建议,以期推进甘肃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职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分析入手,重点探讨了提高职教教师教学能力的几种途径。文章提出,职业教育师资的能力结构具备"双重实践"和"双重理论"的特征,而提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总体水平的关键在于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专享教学门类和专有培养序列,及构建融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及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和中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澳大利亚的专任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中国的职教师资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所以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通过两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对比,我们得出了这样的启示,我国培养职业教师的院校应以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严格入学条件,选拔有职业培训和企业工作经历的学生成为未来职校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