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的形成与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变异的自然现象,也是促进植物发生进化改变的重要力量。在被子植物中,约 70%的种类在进化史中曾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多倍化的过程。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界绝大多数多倍体是通过未减数配子的融合而形成的,并且很多多倍体种是通过多次独立的多倍化过程而重复发生的。由多倍化所导致的重复基因在多倍体基因组中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命运,即:保持原有的功能、基因沉默或分化并执行新的功能。多倍化以后,重复基因组的进化动态则主要表现在染色体重排和“染色体二倍化”、不同基因组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核-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原位杂交技术在稻属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3个方面:(1)特定 DNA序列的定位;(2)构建染色体的物理图谱及其与遗传图谱之间的关系;(3)稻属基因组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多倍体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植物的育种具有一定的影响,因其自身优势在提高园艺作物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多倍体育种的特性以及生产方式等进行研究,明确其在园艺作物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促进园艺作物产量的提升,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物体的细胞中含有二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都叫做多倍体。在自然界里,多倍体生物是相当多的,特别是在高山、沙漠等气温激变的环境中,多倍体的植物更为广泛。据科学家的研究,帕米尔高原的部分区系植物中,有百分之八十五为多倍体。  相似文献   

5.
金科 《金秋科苑》2009,(11):24-24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另一项测序技术是“霰弹法”(也叫“全基因组鸟枪法”或“打机关枪法”)。 该技术是先将DNA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然后利用声波将每条染色体分为极小的片段,一共6000万片,再把每一片插入一台机器人控制的机器,由它进行高速解码,破译的结果传送给超级计算机,由超级计算机把每一片段重新组装成人体的25对染色体。换句话说,霰弹法就像拼图游戏,先将拼图打乱,最后再重新组装起来。  相似文献   

6.
金科 《今日科苑》2009,(11):24-24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另一项测序技术是“霰弹法”(也叫“全基因组鸟枪法”或“打机关枪法”)。 该技术是先将DNA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然后利用声波将每条染色体分为极小的片段,一共6000万片,再把每一片插入一台机器人控制的机器,由它进行高速解码,破译的结果传送给超级计算机,由超级计算机把每一片段重新组装成人体的25对染色体。换句话说,霰弹法就像拼图游戏,先将拼图打乱,最后再重新组装起来。  相似文献   

7.
Y-STR检验技术作为对常染色体STR技术的补充,在刑事侦查破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一起命案,初步探讨Y-STR检验的作用以及在今后法医物证DNA检验运用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环境微生物学中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FISH技术是利用有荧光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和细胞中相应的DNA相结合的方法,来达到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目的。这项技术是当前环境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信息》2003,(1):39-39
多项研究表明,一些长度较短的核糖核酸、即所谓“小核糖核酸”,能够对细胞和基因的很多行为进行控制,比如打开和关闭多种基因,删除一些不需要的DNA片段等。它们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也能发挥重要的控制作用,可指导染色体中的物质形成正确的结构。这些发现有望为科学家提供操作干细胞的新工具,以及用于研制治疗癌症等由基因组错误所导致的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2022年6月,科学家们在加勒比海瓜德罗普岛红树林中沉没的腐烂树叶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细丝状的、肉眼可见的单细胞细菌,该细菌被命名为Thiomargarita magnifica。该菌平均细胞长度大于0.9厘米,最长可达2厘米,比通常的细菌大5 000倍,拥有巨大的基因组以及超过50万个基因组拷贝,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基因组多倍体特征。该菌将基因组DNA和核糖体包装入靠近质膜的众多膜囊中,形成独特的细胞器结构,并通过染色体不对称分离形成子细胞。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国产葱属Allium 8个种的14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其染色体基数均为x=8,其中7个居群为二倍体(2n=2x=16),6个居群为四倍体(2n=4x=32),1个居群为多倍体复合体(2n=4x=32,2n=6x=48,2n=8x=64和2n=9x=72)。并发现随体染色体十分活跃,在多倍体中其数目并不都与其倍性相对应,并有“串状随体”现象出现;在有些类群中其形态变异较大,而随体染色体杂合形式的多态现象也较普遍。本文重点讨论了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在葱属进化中的作用,认为随体染色体形态变异及杂合现象的出现是葱属中遗传变异的重要源泉之一。并对葱属中的染色体基数及种内多倍性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稻属药稻复合体Oryza officinalis complex中有5个二倍体物种,涉及B、C和E3个染色体组,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其中,O.australiensis是稻属中惟一含E染色体组的物种;O.punctata则是惟一含B染色体组的物种。虽然O.officinalis、O.rhizomatis和O.eichingeri都含C染色体组,但由于它们间断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可能在稻属异源多倍体成种中发挥了不同作用。染色体组B、C和E之间,以及上述二倍体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在稻属多倍体物种形成  相似文献   

14.
植物为什么会在不同季节开花?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其秘密在于一种核糖核酸(RNA)起到了调控作用。英国约翰·英尼斯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的这种核糖核酸名为COOLAIR,是一种反义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曾被认为没有用,现在科学家发现它能发挥很多重要的功能,比如影响基因的表达和染色质沉默等。不过目前还不清楚其自身被调控的机理。研究人员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遗传筛选和基因克隆等手段,发现COOLAIR受到一种叫做R环的特殊结构的影响。R环是由一条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杂合链以及一条单链DNA所形成的特殊基因组结构,一般在基因表达转录核糖核酸时可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13)
植物LEAFY(LFY)基因编码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显花植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同源性检索、系统进化分析和正选择作用检测等方法对植物LEAFY基因进行了系统的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植物LEAFY基因最早起源于轮藻,并在陆生植物基因组中稳定遗传下来;不同陆生植物基因组的LEAFY基因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单子叶植物的LEAFY基因经历了明显的正选择作用,而玉米和油棕中分别具有2个LEAFY基因,且其中的一个经历了正选择作用,可能与新功能的形成及功能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秋水仙素     
秋水仙素是一种植物硷,是由秋水仙属的植物中提炼出来的。纯秋水仙素是一种无色的针状结晶体,熔点为155℃。自1937年科学家们发现秋水仙素能促使植物细胞里的染色体加倍的作用以后,许多科学家就热中于利用秋水仙素来进行多倍体的育种工作。我们知道植物体由小长大,主要是由细胞分裂得来的。  相似文献   

17.
DNA条形码是利用简短的标准化基因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并为快速的物种鉴定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精细分类学标准.DNA条形码技术不但可以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为突破现有检测技术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首部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目前由中国科学家编撰完成,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国际空白。该书收录了自1978-2008年中国各地近4000种经济植物的基因组染色体资料,其中珍贵野生物种年龄超过5000岁。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NHGRI)启动了DNA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ENCODE)计划以鉴定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功能组分。其目的是寻求新一代DNA研究技术对人类基因调控序列在全基因组的水平上研究的应用。由于目前基因组研究中的重点——蛋白编码区仅占人类基因组中DNA的1.5%,全面了解基因组转录水平的调控成为系统生物学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郭琦  何紫薇 《科学与管理》2011,(5X):68-68,78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1]。表观遗传学研究染色质重塑、DNA甲基化、X染色体失活、非编码IKRNA调控4个方面,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异常都能引起疾病甚至癌症。各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异常在多种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胃癌形成原因为例对DNA甲基化在肿瘤行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