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创新产出关系的描述,研究和分析知识链节点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过程,继而通过 构建协同创新均衡过程模型,探索知识溢出系数、创新系数的变动对均衡结果的影响。均衡过程算例分析则进一步研 究了协同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对FDI知识溢出和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以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以技术差距为调节变量,构建有中介的调节变量模型,并以我国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DI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效应,吸收能力在知识溢出影响创新能力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中介作用,而技术差距正向调节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C-D生产函数构建R&D投入溢出效应的分析模型,并选取部分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1998-2007年)作为研究样本。实证表明:政府R&D投入的溢出效应比较明显;前一期的产业自身知识存量对当期的专利申请数作用不显著,但对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前两期企业和政府R&D投入所产生的外部知识存量,对当期的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有显著的正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虚拟团队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团队是一种任务型组织,其虚拟性、流动性和参与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虚拟团队知识转移过程必然有着区别于一般团队知识转移的特征要素和过程特性。在分析虚拟团队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特性的基础上,构建虚拟团队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模型,并探讨虚拟团队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及其对知识转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链节点企业互动学习的自主创新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描述知识链节点企业间的互动学习过程,研究和分析组织学习对于知识创新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影响;在组织学习过程与知识创新产出关系描述基础上,界定基于互动学习过程的知识创新产出关系,分别构建创新主体的知识投入均衡和创新主体上游节点的知识溢出均衡模型;通过均衡过程分析,探索自主创新的可持续性及相关的对策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量学者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有利于创新,文章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以知识螺旋模型说明了由知识溢出促发的创新本质。同时,已有的研究成果倾向于关注知识溢出对集群创新的积极作用,忽视其负面效应。围绕知识溢出相关的产业集群风险,全面解释了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创新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语言壁垒对知识溢出过程具有负相关影响.科技期刊是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科技期刊间的相互引用刻画了知识溢出的路径和方向.本文首先选取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三个学科的六本中国科技期刊(3本中文期刊和3本英文期刊)为样本,利用JCR数据库构建了期刊互引网络,对比了中文刊和英文期刊2005~2009年网络拓扑参数的演化过程.其次,建立了描述知识溢出的测度模型,通过将网络拓扑参数定义为替代变量的方法刻画了语言壁垒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并进行了定量测度.最后,本文就如何克服语言壁垒对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溢出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知识网络理论、知识存量理论和价值溢出理论,提出知识网络中知识存量价值形成的问题。认为随着知识转移效率增加,知识存量价值会得到提升。通过仿真模型分析,阐述知识存量价值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明确界定知识资本和新创企业绩效含义和维度的基础上,阐述知识资本与新创企业绩效实现的作用关系,分析企业创业过程中三项关键活动,即机会利用、资源获取和创业导向选择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结合知识资本对这三项关键创业活动的影响作用,具体勾勒知识资本通过机会利用、资源获取和创业导向选择实现新创企业绩效的三条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研究虚拟知识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全面描述虚拟知识社区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揭示影响网络形成的社会化过程。[方法/过程]以知乎网"疫苗"话题为样本,基于用户关注关系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使用指数随机图模型从纯结构效应和行动者-关系效应两个方面论述社会网络的主要构局和网络形成原因。[结果/结论]发现网络存在自组织,其中聚敛性、扩张性、传递性闭合和一般传递性是正向显著的,而2-路径效应为负显著。用户层面知识贡献程度表现出显著的趋异性,用户声望和知识贡献具有显著的接收者效应。  相似文献   

11.
对技术溢出的研究进行系统归纳,通过对技术的知识组成、个体认知行为、社会网络等理论的综合运用,模拟了技术溢出的网络路径。接着把个体具体化为企业家,发现企业家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优势资源,灵活采取网络联结战略、网络联合战略来成功获取其他企业的技术。最后总结出企业家在技术溢出中的认知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产业集群、R&D、空间经济与国际经济4 个不同视角对知识溢出相关研究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对不同视角研究中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与溢出载体等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在不同视角研究中,知识溢出理论存在共性与差异,研究层面主要从产业与空间两个维度来区分,采用专利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测度知识溢出的主要方法,知识溢出影响因素与载体因视角不同而有差异。最后指出不同视角研究都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知识传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视角,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知识传播效应。从社会效应看,高校图书馆在面向社会进行知识传播中会产生和谐文化效应和教育社会化效应,同时又有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效应。从经济效应看,集中体现在知识溢出效应、文化扶贫效应、资源优化效应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知识溢出机制与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我国目前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引出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将经济学中的知识溢出理论引入到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用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机制到区域高校数字联盟建设机制中,探讨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China's status as a scientific power, particularly in the emerging area of nanotechnology, has become widely accepted in the global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rol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in China's nano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generally assumed, albeit without much convincing evidence. Very little has been investigated on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spillover. Utilizing both cross-sectional data and longitudinal data of 77 Chinese nanoscientists’ public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differentiate individual effects from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n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 of Chinese researchers. The study finds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argument – that China's best scientists collaborate at international level. It also finds that collaboration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has a consistently positive effect on China's nano research quality with a time-decaying pattern. Language turns out to be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impacting the quality or visibility of Chinese nano research. Policy implications on research evaluation,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and publ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lloc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end.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引出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 础,将经济学中的知识溢出机制引入到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从知识溢出的构成要素、实现过程等角度提出我国 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建设策略,包括分布式建设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科学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