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中国历代铜镜的纹饰,从史前的齐家文化谈起,重点叙述铜镜发现最多的春秋战国时期、汉六朝、隋唐时代的铜镜纹饰。从历代铜镜纹样风格的变化中,找出相互间潜在的演变关系,以及当时文化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展现了铜镜纹饰风格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青铜文化辉煌灿烂,铜镜铸行源远流长,笔者搜集了整个十堰地区从汉代到明代流行的30余件铜镜资料,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为五个大的时段,根据铜镜主纹的发展变化,综合分析整个十堰地区馆藏铜镜成果,并阐明本地区几个历史时期铜镜的类型、年代及特点,对本地区铜镜的制作工艺、时代特点、社会影响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浅析汉代铜镜纹饰中的人文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诗  陈碧 《文教资料》2013,(5):60-62
汉代铜镜装饰艺术是当时科技水平、社会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的综合体现。汉代铜镜种类繁多,纹饰精美,铭文丰富,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纹饰同时也反射出汉代人对富贵、亲情、爱情、长寿及美好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天"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成为人们敬畏和祭祀的对象。在崇尚"天""地""日""月""星"的思想的影响下,铜镜的纹饰如七角星纹、叶脉纹、连弧纹、蟠螭纹、山字纹、四螭四乳纹、卍字纹等皆体现了古人法"天"崇"阳"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谭淑骞 《文教资料》2014,(34):57-58
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器型、纹样,还是在制作工艺方面都较明代有所提高与创新,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正是在这一时期,陶瓷纹样中有一种被称做“暗八仙纹”的纹饰产生并十分流行。本文结合清代宗教背景,浅谈暗八仙纹的文化内涵及在瓷器上出现特别是在官窑瓷器上流行的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9,(3):107-114
魏晋南北朝时期銙带作为一种艺术品,其纹样包涵重要的历史信息,也是当时社会思想的局部反映。龙纹是汉民族传统的神兽形象,有辟邪祈福的作用。晋式銙带雕刻有许多龙纹,即是传统汉文化的产物。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诸多高级贵族墓葬出土了带有龙纹的銙带,应该是受到汉文化的濡染。禽鸟纹也是銙带装饰中屡见不鲜的纹样,出土銙带中禽鸟纹的出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与兽纹或龙纹组合出现,两者相对望;二是居于兽纹或龙纹的背上,作飞翔状;三是两只禽鸟纹相对出现,这种图案造型较少,见于三燕时期的銙带中。此外,芝草纹也是銙带中常见的题材。一般情况下透雕芝草纹于垂饰上,造型简单。还有浮雕莲花纹、葡萄纹等纹饰的,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7.
纹饰提取对残损文物数字化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出土的西汉铜镜纹饰表面铜绿覆盖、边缘侵蚀模糊、轮廓特征难以提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二维和三维特征的古铜镜纹饰提取方法。借助微距镜头相机和超景深显微镜采集古铜镜碎片的二维和三维影像,根据2种维度信息的不同特点进行图像预处理和二维、三维特征模型的构建。将稀疏表示技术与古铜镜表面纹饰的二维和三维特征相融合,提取完整的古铜镜纹饰轮廓,并通过形态学处理和轮廓平滑技术强化纹饰图像。结果表明,“高清相机+超景深显微镜”的原始纹饰图案采集模式结合基于稀疏表示的特征融合技术能够解决薄小碎片纹饰图案难以准确提取的问题,可以原真性还原古铜镜纹饰。  相似文献   

8.
李瑾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I0004-I0006
唐代铜镜纹饰审美特色表现在对称、排列、均衡、节奏、线条、浮雕、镶嵌、透雕等方面,是人们对情感追求的完美体现。唐代铜镜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绚烂多姿的艺术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唐代铜镜的纹饰特色对后世的纹样设计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照脸铜镜的发明是在商代.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圆形铜镜四件有大、中、小三种类型.镜背正中有拱形环钮,分别饰以叶脉纹、弦纹和长短线纹.形制较为原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铜镜.在商代以前还没有镜子,人们用“止水”照面,《庄子·德充符》有“人莫鉴于流水两鉴于止水”的记载.在古文字中,鉴字作“监”,象人用眼在水盂中照看,后来发明铜镜,加一个金字,作(金监)或作鉴.所以人们把铜镜也叫鉴.春秋、战国至汉代,是铜镜制造工艺提高的时期.唐代则是我国铜镜手工艺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龙纹镜是中国古代青铜镜的一大类型,也是华夏文明中龙文化的载体。龙纹镜出现流行于战国时期,自战国至两汉,是铜镜龙纹饰的图案化阶段;而唐、宋以降,则是铜镜龙纹饰的写实阶段。在夙有“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龙文化曾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构成部分。今天,反顾这些变化万千、形态各异的龙镜纹饰,仍会给我们以多元的文化憬悟。  相似文献   

11.
铜镜是青铜工艺的一种,是古代人们照面饰容的用具,在人们生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起源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古人有“以铜为镜可正衣冠”的格言。本文就固原地区出土的西汉、王莽、东汉时期的铜镜,按时代先后以及出土范围、种类、图案、纹饰、铭文等略作论述,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彩陶纹饰演化的过程存在两种假设:由定实向抽象发展,或由抽象向写实发展.彩陶纹饰的演化与纹饰母题的研究同属一个问题.研究表明,彩陶纹饰的母题包括蛙纹、鸟纹、鱼纹等,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龙在我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关于龙的起源有爬虫起源说、龙卷风起源说和自然崇拜起源说等几种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龙已经有了一个较成熟的认识,认为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对龙崇拜是很普遍的。人们把龙纹饰铸造在铜镜之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鄂州铜镜纹饰题材丰富,形象生动,造型方法灵活多变,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该文对现代设计中鄂州铜镜纹饰应用的理念、手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应用启示,给现代设计中优秀传统纹饰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商周时期作为王权象征的青铜器,除造型有其一定的规制外,纹饰亦独具时代特征,以饕餮纹、龙纹、羹纹、鸟纹、蝉纹以及后来的窃曲纹、重环纹为主的纹饰,给人以威严、庄重又神秘的感觉。青铜纹饰的这种风格,直到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兴起的春秋时期才有改变,表现一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写实性纹饰开始出现,狞厉的美逐渐为清新的艺术风尚所取代。这些写实性纹饰按其制作工艺区別,可分为铸造、针刻和嵌错三种类型,其中,在青铜器上嵌错金属纹饰的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青铜纹饰丰富多彩,这些经典艺术的文化内涵深刻地影响着浸润着中国篆刻艺术。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几何纹,动物纹,人物活动纹。古代青铜纹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体现在:青铜器形制对印钮艺术上的影响及运用;青铜纹饰在印章边款艺术上的应用;青铜器纹饰在篆刻印面章法和字法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青铜纹饰丰富多彩,这些经典艺术的文化内涵深刻地影响着浸润着中国篆刻艺术。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几何纹,动物纹,人物活动纹。古代青铜纹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体现在:青铜器形制对印钮艺术上的影响及运用;青铜纹饰在印章边款艺术上的应用;青铜器纹饰在篆刻印面章法和字法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博局纹镜是汉代铜镜中重要的类型,其中图案上"TLV"纹饰的符号象征意义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图像学的任务是破译和阐释隐藏在视觉象征符号之下的观念。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汉代博局镜中"隐藏在视觉符号之下的观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博局镜纹饰"法象天地",象征着"天圆地方"宇宙模式的结论,它是汉代人"天人合一"观念在图像上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  相似文献   

20.
星云纹镜是西汉常见的镜种之一,从其出土情况来看,星云纹镜出现年代当在汉武帝初年前后,流行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逐渐衰退。星云纹镜的类浮雕纹饰不仅开一代先河,同时也是当时社会思想的物化载体。这种对天文星象的抽象描绘,正反映了汉代先民对吉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