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人们的生命意识日渐加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对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窠臼,由模式化走向个性化,由权威性转向主体性,由机械论转向生命论,从远离学生生命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现实需要,触发学生生命感动,从而优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马维林 《教书育人》2009,(12):31-31
学校道德教育应摆脱传统观念的窠臼,南模式化走向个性化,由权威性转向主体性,由机械论转向生命论,从远离学生生命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现实需要,触发学生生命感动,从而优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道德教育与生命幸福的内在关系看.生命幸福的获得离不开道德教育的指引与呵护.而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却造成幸福对完整生命的背离.学生源于自然生命的幸福被剥夺、源于精神生命的幸福被扭曲、源于社会生命的幸福被消解……因此,我们应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构建生命幸福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实现道德内化,其根本原因是它忽视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之间的交流。只有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在生命意识凸显的今天,道德教育应该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生命,在道德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中丰富生命,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曾燕琼 《考试周刊》2010,(3):190-192
道德教育是引导人走向完善的过程.它关涉到人肉体和灵魂的问题。审视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中有许多矛盾、磨擦。本文从生命视角梳理道德教育与生命的关系,论证道德教育的生命价值取向.指出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就要从个体的生命出发,引导生命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7.
关注生命,已成为世纪之交教育学界最为响亮的口号,生命德育也跃然成为时代的新课题。学生是生命体,是道德教育的中心点。班主任应该让学生的生命质量在道德的浸润中得以自主地提升。让道德教育步入生命的心灵殿堂,让生命亲近社会、亲近自然,构建起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是当代教学实践的应然选择,生命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建构一种生命在场的课堂样态,使生命体验融入整个课堂之中。因此,生命课堂的实践转向应从"特殊认识活动观"转向整全生命教育观,从"认知领域"转向"生命领域",从"知识目标"转向"生命目标"。  相似文献   

9.
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在多元社会中 ,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 ,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 ,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关注生命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 ,更应关注其生命现实的需要。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寻找生命的感觉 ,是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存在方式。关注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 ,是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向生命体验回归,关注人的道德智慧的发展,是当代道德教育的实践主题,也是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应以生命体验培植学生的道德智慧;以道德智慧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以道德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体验;使生命体验与道德智慧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就道德教育而言,必须转变规范式道德的观念,认识生命在道德中的本体价值,确立道德的生命性。井以此为基础,使道德教育成为生命化道德教育。生命化道德教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追求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生命化原则、叙事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主体间的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12.
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以此来理解道德教育,则是为着每一个人生命的丰满、发展与幸福 新的道德教育资源观认为,人人都可以是道德教育的资源,都可以是创造文化的主体;道德教育并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育之外的单独存在的一育,也不是只在特定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所谓的“德育活动”才存在的活动,而是渗透于人的一切活动当中,生活本身即蕴涵着道德教育的资源 这样,道德教育资源即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独占性转向共享性,由确定性转向生成性,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那么,学校道德教育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呢?本文提出生命叙事是实现这种模式转变的一种主要方式,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相似文献   

14.
沈楚 《高教探索》2006,3(6):88-90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但在工具理性主义的驱动下,“人”却在被道德教育放逐。高校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必须让道德教育回归人本身,必须关注学生生命。本文基于生命维度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凤云  冯瑞健 《教育探索》2007,(11):108-109
生命道德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而且还应该是生命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教育.对内地藏族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必须从其特点出发,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谐意识和爱国意识.  相似文献   

16.
压制、隐匿与凸显:道德教育中的身体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体是铭写着历史的样本,同样也是一条考察道德教育的线索。身体在历史中不断地发生着转向,由蔑视身体的压制状态、忽视身体的隐匿状态转向尊重身体的凸现状态。与之相对应,道德以及道德教育经历了从救赎式的道德教育、理性化的道德教育到生命化的道德教育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转型时期,高校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课题,高校不再仅仅是培养标准化知识人才的场所,在关注人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自杀、轻视生命等现象高频率地出现在高校中,把道德教育置于窘境."人"是道德的载体,而"人"却在被道德教育放逐.高校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回归人本身,关注学生生命,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基于生命维度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渐加快,作为改造和提升学生生命境界的实践活动——高校德育,其生命意蕴不断被消解与淡化,这有悖于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文章通过反思现代德育中生命教育价值凸显与生命教育严重缺失的并存现状,提出重新建构道德教育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  相似文献   

19.
生命视野中的道德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就道德教育而言.必须转变规范式道德的观念.认识生命在道德中的本体价值.确立道德的生命性.并以此为基础.使道德教育成为生命化道德教育.生命化道德教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追求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生命化原则、叙事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主体间的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20.
当今,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种被"异化"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泛化、道德教育对象的物化和道德教育方法的非生理化倾向方面,这是一种"非本真发"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自然生命基础上的,关注人精神生命的发展、使个体的人格不断完善并且最终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