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优势、品牌优势和公信力优势的基础上,将平面媒体的信度、深度、高度的优势,以新媒体信息发布的宽度、速度、互动度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新闻信息统一采集、加工、编辑、跨媒价、跨媒体多次发布,实现多媒体融合发展,以实现全媒体生产,全方面运营。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与挑战,但在社交媒体、视频直播平台、VR技术等支撑下,传统媒体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面对网络空间中庞杂的信息,传统媒体要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与体制革新,强化“把关者”角色,提高全媒体新闻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全媒体信息技术的成熟,传统媒体要注重采编转型与创新,巧妙融入社交元素,提高全媒体新闻生产能力.此外,传统媒体要抓住契机,充分发挥视频直播、互动传播、VR等新技术的优势,升级新闻发布平台,提高全媒体新闻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5,(14):63-67
"中央厨房"模式全媒体报道平台的打造是今后新旧媒体融合的一个方向。基于此,媒体转型中传统媒体人应创新新闻生产理念,树立分众传播理念,以服务分众赢得大众;树立信息分层发布理念,以分层发布求全息传播;树立产品理念,以产品导向代替作品导向;树立用户理念,以用户思维取代受众思维,从而实现以理念创新带动内容、技术、渠道创新,从整体上推进媒体融合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面对“三屏合一”(电视、电脑、手机)的信息融合接收的全媒体。以及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自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怎样通过深挖自身优势,摆脱在信息传播上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地跟着互联网亦步亦趋的窘境呢?  相似文献   

5.
陈琳静 《出版广角》2017,(20):71-73
数字技术的成熟、“三网融合”的实现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都是推动媒体生产融合的强大力量.考虑到媒体之间传播特性的优势互补、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市场生存压力,全媒体营销策略的优势与品牌延伸带来的巨大利益都足以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生产融合速度加快.我国媒体生产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传统媒体改革从业理念和体制、转变生产思路,提高新媒体的生产力等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报业经营何去何从?本文以此为立脚点,分析了报业经营的发展路径,认为报业应该抓住传统媒体的优势,增强内容生产,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报网融合的全媒体发展,以用户为主重点开展新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6,(27):2-5
新华社全媒体平台上线
  8月30日,新华社全媒体平台正式发布上线,首批42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签署协议,协力打造融内容生产、渠道分发、版权追踪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以产品创新助推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史晶莹 《传媒》2018,(10):33-34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由于其时效性、单一性等技术壁垒的客观存在,在这场变革中日渐式微,出现了产能分布与受众需求之间错配,舆论引导边际效应递减、传播中心地位和内容生产主体旁落等境遇.在此背景下,"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中央厨房"信息生产、传播模式成为传统媒体革新、融合之举.  相似文献   

9.
邢雪 《新闻窗》2013,(5):83-84
新媒体以史无前例的媒介发展速度冲击着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传统媒体中报业的式微更为明显,地市级报业在被省级媒体和强势新媒体覆盖,没有区位优势,没有强大的信息资源,没有较好的文化消费资源,没有更多的受众群的情况下,生存更加艰难。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满足受众个性化要求的全媒体构想被提出来,全媒体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命题,我国学界对于全媒体战略研究始于“新媒体”与“媒介融合”的研究,对于“全媒体”,学界至今没有科学而严谨的定义,已有的概念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0.
许旷 《新闻前哨》2020,(4):37-38
顺应媒体发展趋势,打造全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从事一线采编工作的传统媒体记者必然要融入全媒体变革,在采写技能、理念、文风及个人素养等各个层面实现全面转型。本文以《湖北日报》2020年省两会"委员通道""代表通道"全媒体传播为例,分析传统媒体为何要向全媒体转型,引导传统媒体记者转变思维方式、开拓新闻视野、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向全媒体顺利转型,实现从"一专"到"多能"。  相似文献   

11.
杜晓虹 《今传媒》2012,(12):65-66
科技改变世界。当网络无处不在时,传统媒体正面临巨大挑战和变革,积极应对,提前谋篇布局,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以受众体验为上,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用户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全媒体"不是"新媒体的产生,传统媒体的消亡",也不是媒体与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全媒体"强调对同一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采集(包括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以及多渠道发布,是一种前端链条融合,后端链条分化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杜晓虹 《报刊之友》2012,(12):65-66
科技改变世界。当网络无处不在时,传统媒体正面临巨大挑战和变革,积极应对,提前谋篇布局,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以受众体验为上,实施全媒体战略,是用户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全媒体”不是“新媒体的产生,传统媒体的消亡”,也不是媒体与媒体的简单组合,它是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全媒体”强调对同一信息资源的全方位采集(包括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以及多渠道发布,是一种前端链条融合,后端链条分化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此次昆山事件中,最早发布信息的几乎全都来自新媒体。对突发性灾难事故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注意到全媒体的联动。  相似文献   

14.
马雅楠 《视听》2018,(6):166-167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实现互通互动、优势互补,逐步迈进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电视媒体在保证其自身原创性、可信度和权威性等无可比拟的优势之上,在统一策划、采编、制作、发布中创造性地开拓了全新的新闻生产范式化操作模式。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在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助力下,传统电视媒体"如虎添翼",合力打造富有多种传媒思想的"融合型新闻产品",进一步实现了从单一媒体向全媒体拓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平面媒体向全媒体时代转型,信息的生产模式从过去“一次生产,一次利用,单一发布”的传统模式,向“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层次生成,多媒体传播”的全媒体生产模式转型。与传统的纸媒相比,全媒体战略下的不同媒介平台对于新闻产品有不同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采编模式很难适应这一发展需求。新的生产方式需要媒体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技术平台、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等方面随之转变。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如何适应这一需求,将所获得的新闻信息进行多层次、多样式、多手段的整合和处理,在更短的时间里,以更灵活的手段,推送到不同的媒介上,让同一信息以不民方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是平面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兴媒体咄咄逼人的攻势,传统媒体都在寻求突围之路,纷纷提出建设全媒体的战略构想。财经媒体有着天然的专业优势,但在新兴媒体的逼势下,财媒的生存环境危机重重,如何突出重围?唯有借助专业优势,打造全媒体生产平台,建设完整的数据库平台,通过无缝链接黏住受众,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全媒体时代对档案编研工作提出新要求,需要加强高质量内容建设、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顺应技术发展革新编研工作并关注用户信息新需求。“中央厨房”作为传统媒体应对时代发展要求转型的路径之一,对生产档案编研全媒体成果具有参考意义。因此文章试构建档案编研“中央厨房”模式,以一体化编研流程提高效率、提升效益,以总编研协调中心对全媒体编研工作和技术支撑工作的实时调控实现高质量成果产出、促进全媒体成果传播。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将人类推进了全媒体时代。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才能抓住时机,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实现转型?"汽车时代"拯救了电台,"数字时代"成全了新媒体……全媒体时代,正进行一次全新的洗牌,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不见"森林",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方能在竞争  相似文献   

19.
方楠 《新闻战线》2013,(1):32-34
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经营,以统一的全媒体平台统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艰辛的探索实践中,南方报人凝聚共识:以"聚合战略"为引领,着力于顶层制度设计和品牌基础建设,有效推进全媒体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欢迎,这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显得非常落后。在全媒体环境下,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也为了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就必须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去新的生机活力。为此,广播媒体要更加注重倾听受众反馈意见,要在创新中提高节目质量,还要培养复合型媒体人才,探索建设广播全媒体平台,从而实现良好的媒体融合发展效果。本文主要围绕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探索,以供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