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ESI排名已成为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主要基于总量指标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指导。但ESI学科涵盖范围广泛,总量指标相同的高校其学科内部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学科评价存在的“唯数量”倾向可能掩盖高校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本文获取20所高校的高被引论文,基于多样性视角构建学科多样性和学科均衡性来衡量其在ESI学科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天际线理论深入评价三个典型学科。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在不同学科的学科多样性和学科均衡性呈现明显差异,各高校在材料科学的发展上较均衡,在化学上存在差异,在计算机科学上则差异明显。该研究方法有助于发现高校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学科评价提供新思路,为建设均衡协调的学科生态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2.
 ESI排名已成为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主要基于总量指标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指导。但ESI学科涵盖范围广泛,总量指标相同的高校其学科内部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学科评价存在的“唯数量”倾向可能掩盖高校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本文获取20所高校的高被引论文,基于多样性视角构建学科多样性和学科均衡性来衡量其在ESI学科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天际线理论深入评价三个典型学科。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在不同学科的学科多样性和学科均衡性呈现明显差异,各高校在材料科学的发展上较均衡,在化学上存在差异,在计算机科学上则差异明显。该研究方法有助于发现高校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学科评价提供新思路,为建设均衡协调的学科生态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3.
科学界的性别差异是科学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术影响力的性别差异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论文立足于学者跨学科性这一知识分布的视角,探索其对学术影响力性别差异的影响。论文基于ORCID数据库及相应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从跨学科性三维度(学科多样性、学科均衡性、学科差异性)出发,采用统计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方法,探讨学者跨学科性的性别差异问题,及其对学术影响力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女性,男性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更高的学科多样性、学科差异性及更低的学科均衡性,这也是构成学术影响力性别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同等情况下,男性提升其研究的跨学科性所收获的学术影响力回报会高于女性。最后,在探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启示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吕晓赞  王晖  周萍 《科研管理》2019,40(4):1-13
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工具对比分析了2009-2016年中美大数据研究论文的跨学科性发展态势,研究内容包括跨学科性(Rao-Stirling Index)测度、核心学科分布以及跨学科性与引用影响的关系,并应用VOSviewer将两国的学科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呈现。结果显示,尽管中美两国论文的跨学科性都在逐年增强,研究期间美国论文的跨学科性始终高于中国。美国的大数据研究参考的学科数量更多,且学科分布更均衡,涉及的主要学科包括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国的大数据研究涉及学科较少,主要集中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论文涉及的学科数量与被引百分位显著相关,美国论文的跨学科性与引用影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中国论文的这种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2004~2010年中国科技期刊主要计量指标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依据2004~2010年CJCR数据,分别讨论中国科技期刊来源指标和引证指标的变化趋势。期刊登载的论文总量、参考文献总量、基金论文总量、最大他引量、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等各项评价指标均呈现增长趋势,年总被引频次少于50的期刊越来越少;年总被引频次大于1000的期刊增长很快,影响因子小于02的期刊数逐年减少,影响因子在[03,1]间的期刊逐年增多。结果表明,期刊的影响力是逐年提高的,期刊对科学信息量的吸收与扩散能力、科学工作者对科学继承和尊重的素养程度提高,学术研究传承速度增加,学科自身的引用和学科间的交叉引用更加频繁,也反映了目前科学研究的广域化、开放化和合作化程度加强。  相似文献   

6.
虚拟化、综合化、多元化趋势是科研团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特征,研究新趋势下影响科研团队绩效的因素对科技工作者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在广泛的文献调研基础上,探讨团队规模、团队成员机构多样性、国别多样性、跨学科性、资金来源丰富性以及团队不稳定性六个因素对科研团队绩效(学术论文产出数量与产出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予以验证。研究表明:科研团队产出数量与团队规模、机构多样性、资金来源丰富性正相关,与国别多样性、跨学科性和团队不稳定性负相关;产出质量与资金来源的丰富性正相关,与机构多样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理解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的学科特征与跨学科发展趋势对研究科学研究发展规律和制定相关科技政策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1901—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及其参考文献数据,论文从知识整合角度,构建多样性和一致性分析框架,运用统计指标、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重大原创性成果的跨学科发展趋势及特征。研究发现,百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成果整合知识数量和学科种类均呈上升趋势,成果产出的桥梁与关键学科发生阶段性变化,体现了该领域研究范式的变革;整合的学科日益呈现集中的态势,体现出成果兼顾知识基础性前沿性和社会价值性的双重价值取向;学科交叉发展过程中,概念、理论、工具、方法等的迁移是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单一的测度方法无法全面描述其本质特征。先前的研究大多针对跨学科某一维度进行分析,缺乏整体视角和系统建构。本研究对跨学科的外部知识融合、内在知识会聚与科学合作模式三个不同维度进行有效分解与整合,分别从参考文献学科多样性、目标文献学科多样性和合作机构学科多样性三个维度进行测度和综合比较分析,以普赖斯奖获得者的研究论文为例,探索不同测度方法的共性与差异、适应性与结合点,以及跨学科研究不同维度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单一维度的方法相比,三维测度可以更加全面地剖析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特征,同时也为跨学科的测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了2003-2017年间中国、美国、日本国际论文的跨学科特点和发展态势,研究内容包括跨学科论文产出特征、学科多样性、学科融合网络特征和主要学科融合组合。结果显示,我国跨学科论文绝对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和日本;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跨学科论文中跨学部论文的比例中国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中、美、日都以两个学科融合为主,尽管两个以上学科融合的比例中国高于美国和日本,但学科融合网络特征显示,中国学科融合网络的连通性、凝聚性和平均度数都要低于美国和日本。中、美、日主要的学科融合组合存在差异,工程学部在我国跨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高被引学者论文代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可用来衡量全球重要的科技发展变化,反映一个国家、机构或学者的科研水平和创新影响力。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机构或学者均对高被引学者及其发表的论文予以重点关注,而分析高被引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特征将有助于引领其他学者形成新思路和新见解。基于此,本文以2014年经济与商业领域高被引学者为考察对象,以其论文所属Web of Science Category为学科衡量依据,通过高被引学者所发表论文的学科集成化指数、学科专业化指数和学科扩散化指数,系统评估了高被引学者论文的学科分布及其集成和扩散特征。研究有助于把握高被引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程度,以期为其他学者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学者及机构科学研究水平的跨学科评价,国内外至今仍未有建立令人信服的指标体系。以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在学科内的百分位数排序为基础,建立了论文被引频次的百分位数位置指标PR8值;以被引量和下载量为基础,建立了学科标准化影响力指标(Field Normalization Impact Indicator,FNII),用以实现学者和机构的跨学科评价。以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例,分别使用PR8值和FNII对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绩效进行评价,并筛选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50强学者。采用PR8值和FNII对高校不同学科研究绩效进行评价,并筛选出各学科20强学者(本文仅给出管理学学科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8-2011年CSSCI期刊引文数据,从学科多样性的角度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属性进行分析。以学科多样性代表学科交叉程度,整合跨学科引用和被引两个方向上强度、广度、均匀性三个维度属性,使用布里渊指数作为多样性测度指标。本文提供一个考察中文社科整体学科属性的研究视角,结果表明:布里渊指数能够较好反映学科引用和被引多样性,引用多样性方面,民族学最高,语言学最低;被引多样性方面,政治学最高,体育学最低。对综合多样性的分析可将中文社科23个学科划分为6个多样性水平,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处于低水平,对引用率和被引率的统计印证多样性分析结果是可靠准确的。最后针对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多样性水平较低的现状,给出了相应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影响力医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提供的医药卫生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数据为依据,选出22种高影响力医药期刊.以2004~2008年版CJCR为源数据,分析他们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响力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这些期刊的国内学术影响力均较高,其影响力变化呈现4种趋势:一直上升、先升后趋于稳定、呈"V"形或波动上升与高位震荡;这些高影响力期刊同样存在基金论文比低、国际影响力低、影响力受到期刊学科性质和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影响等问题,其中国际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在减弱.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化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计量学、因子地图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高被引科学家论文合作关系进行研究,探寻高被引科学家科研合作规律,研究发现化学领域科学家论文核心作者网络中存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团体。高被引科学家参与的机构、国家间科学论文合作逐年增加,尤其是国家合作已成为现今科学论文合作的主流趋势。科学家论文学科合作网络以生物化学与材料学为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高被引科学家的学科合作网络也随之变化。具体体现在原有学科的分化、新兴学科的崛起、学科交叉的增加以及其他领域学科的介入,这些规律将为我国化学科技战略管理决策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农业科学类研究热点,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科学类期刊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借助中国科学文献计量指标数据库(CSCD-ESI)的统计基线指标,以2007-2017年105种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的2520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发表年份、被引频次、作者来源地区、机构、学科、基金资助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2007、2008、2010年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较高;北京市、江苏省、陕西省及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是高被引论文产出的主力军;科技部其他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基金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基金来源;《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3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总量的42.14%;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农业工程、园艺、林业方面的高被引论文最多,合计占比达71.75%;在17篇被引频次10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中,有8篇综述性论文,占47.06%;说明我国农业科学类期刊的高被引论文的地区机构分布和学科分布均较为集中,小部分优质期刊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载体,编辑应加强对相关作者群体、学科内容的关注,加强组稿、约稿和优质稿源的拓展工作.  相似文献   

16.
借助Web of Science和ESI数据库,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高被引合作论文进行研究,包括合作论文总量,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占比、产出国家、研究机构、载文期刊、资助基金和研究方向等,以了解中国与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进展状况和优势学科。研究发现:中国科技合作论文的总量、总被引频次、H指数和高被引论文数量显著正相关,论文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不均衡性,中国更偏好与地理位置较近、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沿线国家合作;高被引论文数量呈逐年增加的总体趋势,并且近2年的高被引论文同时也是热点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于化学、物理、工程、医学等中国的优势学科且多分布在SCI的top期刊上,中国科学院是高产机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科技合作发展对策,以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合著论文的产出、增加科技合作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科学计量学方法,从ESI高被引论文的数量、被引频次、学科分布、国际合作等方面对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2017年发展ESI高被引科研论文的产出与影响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高水平研究上学科间差异明显,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产出逐年增加但研究实力以及影响力较不均衡,基本实现了广泛而密切的国际合作,但重点实验室间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加强。  相似文献   

18.
医院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分别以篇均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占比为评价指标分析中国医院在2000年至2009年期间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与合作单位数量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医院与非医院的跨学科合作论文、国际合作发表的研究论文影响力要高于医院与医院合作、国内合作的论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师范类自然科学学报高被引论文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对我国25种师范类自然科学学报高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学报的高被引论文主要出现在论文发表后5~7年;从学科上看,生物学高被引论文最多(37.5%)、地理学次之(22.8%)、化学第三(12.4%)、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较少;从研究方向看,生物学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植物快繁、生态和基因研究,地理学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和GIS,化学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纳米材料和催化合成;按文章类型划分,综述文章占高被引论文的8.4%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与沿线国家展开了广泛的科技合作。本文借助Web of science 和ESI数据库对中国与64个“一带一路”国家的高被引合作论文进行研究,包括合作论文总量、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占比、产出国家和研究机构、载文期刊和基金、研究方向等,以了解科技合作的进展状况和优势学科。结果发现,论文总量、总被引频次、H-指数和高被引论文数量显著正相关,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都存在不均衡性,中国更偏好与地理位置较近、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高被引论文的数量表现出逐年增加的总体趋势,并且近两年的高被引论文同时也是热点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于化学、物理、工程、医学等优势学科且多分布在SCI的top期刊上,中国科学院是高产机构,中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未来的科技合作发展对策,本文的研究发现和结论能够有利地推动高质量合著论文的产出、增加科技合作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