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海霞 《现代情报》2017,37(2):93-97
“互联网+”给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带来了新思路,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此发生改变。本文基于“互联网+”构建了“163”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并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用户维系等3个方面提出实现“互联网+”下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开展“互联网+”信息素养教育改革行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洪勇  李琪 《科学学研究》2018,36(5):857-867
本文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效果为目标,从主体间多维交互的视角,选择“沈鼓-大工”产学研合作为案例样本,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SECI知识转移过程模型,探讨产研双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交互形式及其作用机理。首先,从项目合作、技术中心、合作研究院等多种合作形式的演变过程介绍了“沈鼓-大工”合作历程;其次,基于案例信息的分析,发现在产研合作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利益交互、情感交互、任务交互、行为交互这四个维度的主体间交互,分析了四个维度的主体交互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体现形式;然后探究了这四个维度的主体交互在产学研合作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发掘了不同交互维度在知识转移不同阶段发挥的多元化作用;最后,提出了基于主体间多维交互的产学研知识转移过程整合模型,并阐释了多维交互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3.
苏荟  孙毅 《科研管理》2006,40(12):182-191
本文采用VEC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对1995-2015年新疆南疆地区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南疆劳动力转移发挥着长效机制。城乡收入差距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正向信号,农业技术进步为南疆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推力”,南疆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够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拉力”,从而形成了劳动力转移的“倒逼”形式。。  相似文献   

4.
张波 《科学学研究》2018,36(8):1414-1420
通过对国内既有文献的梳理,本文以“人才”概念为出发点,从历史视角、学科视角和政策视角勾勒出人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梳理了高端人才的测量标准,同时归纳出高端人才研究的“人格特质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政策分析视角”、“风险管理视角”和“空间分析视角”,提炼出时代性、政治性、专业性和多元性的高端人才研究特点。在研究方法层面,本文总结出“定量研究法”、“履历分析法”、“文本-内容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四种研究路径。最后,在总体评估已有文献基础上,分析了国内高端人才研究以及人才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5.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化是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本文采用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地域分布、转移主体和技术领域等三方面对京津冀地区2010-2015年中国专利技术转移的特征开展研究,并对京津冀地区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注重区域内部专利技术转移,而专利技术外部转移较频繁的多是沿海发达地区;北京地区注重信息和通信行业的技术转移,天津地区注重现代医学的技术转移,河北地区则注重化学化工产业的技术转移。专利技术转移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转化率相对较低,并已开始逐步形成小团体现象和一定规模的技术转移联盟。根据京津冀专利技术转移的特征,本文最后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从“信息-技术-人”视角探索在线研讨平台中信息交流的独特规律,为在线研讨平台优化提 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将在线研讨的本质界定为复杂的信息交流过程,从“信息”、“技术”、“人”、“人-信息”、 “人-技术”等五个维度解析在线研讨的影响因素,选取“小木虫”和“经管之家”的16个讨论帖为研究样本,利用内容 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实证分析表明,在两个研讨平台中,信息质量的增值性、信息 效价的收敛性、个体性格的乐观性、人际关系的紧密性、个体信息素养的科学性等5个影响因素对于研讨绩效具有 较好的区分度,信息数量的规模性、群体知识结构的互补性等2个影响因素与研讨绩效的相关性不明显,信息类型 的多样性、平台功能的响应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采用数据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地域分布、转移主体和技术领域3方面对京津冀地区2010—2015年中国专利技术转移的特征开展研究,并对京津冀地区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注重区域内部专利技术转移,而专利技术外部转移较频繁的多是沿海发达地区,北京地区注重信息和通信行业的技术转移,天津地区注重现代医学的技术转移,河北地区则注重化学化工产业的技术转移;专利技术转移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转化率相对较低,并已开始逐步形成小团体现象和一定规模的技术转移联盟。根据京津冀专利技术转移的特征,最后提出相关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共生网络的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运用共生网络理论,从特征距离长度、集聚度和共生能量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部等经济区域的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发现珠三角区域有着较短的特征距离长度,但未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技术转移联盟;建立技术联盟的区域联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均不完善,共生能量未得到明确分配,长三角和东北区域的技术转移联盟集聚度较低,联系不够紧密,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以科技论文和资助项目为主要资料,对2011年以来国际上发表的科技政策研究论文、以及美国SciSIP计划、日本SciREX计划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科技管理与政策”相关的规划布局和资助项目进行定量和定性综合分析,揭示国际和我国科技政策学的研究态势。美国科技政策“学”强调“科学基础”,主要侧重于服务政府部门的科技政策制定和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日本则倾向“学科建设”,包括国家重要政策议题的专题研究(任务导向研究),针对科技政策学术共同体的课题资助(自由申请研究),机构设置与人才培养,以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我国的科技政策学,建议同时借鉴日本学科建设的思路以及美国协调各政府部门政策过程的思路;建议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考虑设置“科技政策研究”专项资助渠道与多元资助机制;建议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建议建立政策研究界和决策者之间的建制性交流研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王海军  成佳  邹日菘 《科学学研究》2018,36(7):1274-1283
知识经济情境下,知识转移对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绩效至关重要。文章引入模块化理论来研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问题,并重点从产品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的视角分别探讨了知识转移的协调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海尔为案例系统地分析了其产品模块化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讨论了案例企业采用模块化手段与外部合作资源开展知识交互,以及基于模块化的知识转移协调机制的具体应用。研究发现:模块化不但有助于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从“面对面”转向“背靠背”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更有利于调节知识供需双方的知识转移策略;模块接口则作为知识供需双方消除信息不对称、实施知识转移的重要管道。本研究可以为中国企业探索需求驱动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及实施知识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曹兴  马慧 《科学学研究》2019,37(1):165-174
通过分析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了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机制,构建了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双重双向形成模型。运用仿真方法动态模拟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分析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及其节点动态演进的规律。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创新网络形成依赖于企业间知识转移行为,具有生命周期特性;在网络形成发展期知识状态增速最大并趋于饱和;在网络形成稳定期具有无标度特性,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新兴技术企业扩大知识转移的频率和范围,加速提升企业知识状态,是成为网络核心企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熊则见  杨敏  赵雯 《科研管理》2011,32(10):36-45
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对69篇研究高技术产品研发关键成功因素的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词频最高的十个关键成功因素包括:“技术”、“有效的项目团队”、“良好的沟通与反馈”、“用户/客户参与”、“有效资源配置”、“有能力的管理者”、“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强力有效的经营能力控制”、“简单和柔性的流程”和“明确的目标/长远目标”。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历年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论文逐一分析了高科技产品研发关键成功因素的变迁及背后的原因,有利于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刘婷  张梦明 《科研管理》2006,40(11):155-163
中国政府“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收效甚微,反而使中方企业面临外商“合资-阴谋亏损-并购”的风险,外方“阴谋亏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技术控制。本文以2005-2007年间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构建中外合资企业面板数据集,实证检验了外方技术控制、合资企业研发投入、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合资企业被并购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外方可以通过技术控制阻碍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增加;合资企业研发投入会促进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得其被外方并购的风险上升;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削弱会显著增加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研究结果对国家外资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引进外资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借鉴态势理论,通过技术生态位“态”的分析,从量上衡量节点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生态位“势”的分析,从增长率上衡量节点技术创新能力对网络环境的潜在影响力。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03-2015年间移动通讯终端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分析不同时期移动通讯终端创新网络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移动通讯终端创新网络结构由原来松散型、简单型逐渐向紧凑型和复杂型演化。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网络演化的结构特征值,对网络结构与技术生态位“态”和技术生态位“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度数中心度与技术生态位“态”呈倒U型关系;度数中心度、结构洞和关系强度与技术生态位“势”均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婷  张梦明 《科研管理》2019,40(11):155-163
中国政府“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收效甚微,反而使中方企业面临外商“合资-阴谋亏损-并购”的风险,外方“阴谋亏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技术控制。本文以2005-2007年间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构建中外合资企业面板数据集,实证检验了外方技术控制、合资企业研发投入、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合资企业被并购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外方可以通过技术控制阻碍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增加;合资企业研发投入会促进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得其被外方并购的风险上升;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削弱会显著增加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研究结果对国家外资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引进外资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转移为研究视角,探讨当前中国-东盟农业产业技术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知识产权管理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为促进中国-东盟农业产业技术转移和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8.
摘要:作为新世纪技术创新的主流,发展颠覆性技术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普遍给予政策支持。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SNM)内生进程提出了11项政策工具,结合SNM生态位跃迁的三阶段构建了一个针对颠覆性技术政策保护空间的二维分析模型,为政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旨在更好地指导政策工具的使用和优化以推动颠覆性技术成功跨越研发到市场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实现最终“颠覆”。最后,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采用该模型分析其技术发展过程中政策保护空间的构建、演变以及政策工具的运用,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孙刚 《科学学研究》2018,36(2):249-263
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称:“科技认定”)视为特定的政企创新联盟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反映其创新绩效,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环境下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对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且随着预期政府代理成本或公司代理成本的减少,“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改善外部政府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质量将显著优化“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环境。总体上,较之“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扶持之手”效应占主导。本研究指出,发挥“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依赖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内部创新资本有效利用。本文协调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研究提供的不一致的经验证据,对厘清政府在构建普惠性创新治理环境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兴技术的特性与企业的技术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建  魏平 《科研管理》2007,28(1):47-52
新兴技术常常能够彻底改变一个行业结构。本文从新兴技术与不连续创新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新兴技术的特性,提出了反映新兴技术性能特征的“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曲线”,并在Foster的技术S曲线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区分新兴技术与非新兴技术的“新性能过滤线”概念,为企业面临新技术时如何进行技术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