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光军  杨青  雷霖 《科研管理》2018,39(8):63-71
集群无论是要素还是结构上都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目前基于资源观的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难以解析集群不同主体间通过协同走向创新生态的本质问题。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依据集群创新生态链属性要求,构建出由以产业链和知识链融合协同为内核的集群创新主体系统、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所组成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生态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56个国家高新区代表进行实证评价,找出影响高新区创新生态能力生成的集群产业创新种群结构效能度、集群知识创新群落协同度、集群开放持续创新度和集群创新链群合作度四个关键生态因子,发现高新区普遍创新生态能力不强,且在创新生态因子上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据此制定出打造创新生态型高新区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25年将超过17%,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作用。为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构建载体建设、主体培育、产业创新、园区关联四维度培育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评价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并构建回归模型考察创新型产业集群各维度能力对培育成效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呈现非均衡性,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各维度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成效。载体建设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对集群培育成效影响较显著,强于主体培育能力与园区关联能力。  相似文献   

3.
生态化的创新体系是高新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对创新体系的研究侧重在外部条件建设上,而高新区创新功能的形成是内生与外部条件结合的产物。本文采用创新生态,搭建出高新区创新体系生态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湖北省内15个高新区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出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六个主要因素,即产业结构创新因子、知识创新因子、创新平台因子、创新资金因子、创新中介因子和创新环境因子。研究发现湖北高新区创新体系生态质量普遍不高,彼此差距甚大,且各高新区生态因子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完善生态因子质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给出产业集群知识协同能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复杂动态环境下产业集群知识协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基于模糊广义回归神经网络(Fussy-GRNN)的产业集群知识协同能力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已有研究相比,从环境维度、网络维度、文化维度和规制维度等构建的"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很好地反映了复杂动态环境下产业集群活动的复杂性、动态性、多维性和网络化等特点,可以客观、有效地反映复杂动态环境下产业集群的知识协同能力水平。此外,进一步构建基于Fussy-GRNN网络的产业集群知识协同能力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5.
创新集群主体要素包括产业主体要素、政府要素、市场中介组织和知识要素等.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创新集群主体要素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结合爱尔兰信息通讯技术创新集群运用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其主体要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集群现状,表明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基本能满足其主体要素测评需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可以通过知识重组进行协同创新,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影响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如企业的知识基础存量、企业之间知识转移能力、知识的复杂性、企业的创新动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之间的协同程度等,据此分析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模型。  相似文献   

7.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基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区域特点,选取创新支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与国际化3个目标层领域7个准则层因素共24个指标层指标,对示范区内6个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从总体创新水平来看,青岛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发展较为成熟,处于6市首位,其次是济南,接下来是潍坊、淄博、烟台、威海。示范区内各地应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汇集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六大高新区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从而提高示范区的整体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影响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产业空间聚集度。定义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的概念。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度计算模型。应用模型和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高新区的统计数据,计算出53个国家高新区2002-2005年产业空间聚集度。根据53个国家高新区的聚集度计算结果,提出了对国家高新区产业空间聚集发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协同创新是加快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结合知识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构建协同创新下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研究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权重结果给出了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企业通过网络关系促进知识获取是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制造业产业集群206个有效企业样本的调查数据,引用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集群网络关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网络关系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知识获取在网络关系各维度对协同创新绩效中介作用的判断是:在网络强度、网络质量和网络稳定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在网络权力和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的作用。并以此对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企业通过网络关系促进知识获取是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制造业产业集群206个有效企业样本的调查数据,引用知识获取作为中介变量,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集群网络关系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网络关系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知识获取在网络关系各维度对协同创新绩效中介作用的判断是:在网络强度、网络质量和网络稳定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在网络权力和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的作用。并以此对提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产业集群和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内涵基础上,从集群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形成机理、合作机理和集群知识转移与创造机理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其内在机理,为产业集群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对作为其创新能力支撑体系的高新区创新系统却缺乏深入的解析。依据生态学思想搭建出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性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集群"黑箱"来探悉其创新能力与演化的内在机理,阐释相互之间及与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集群创新种群生态投入与创新产出有很强的正向关系,创新环境对创新投入有很强的正向作用。根据此研究结果,高新区可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内在投入因子、环境因子来差异化建设创新型高新区,对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雪  顾新  张省 《软科学》2014,(4):83-87
借鉴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构造了基于知识网络的集群创新演化模型,以成都高新区集群创新演化为例,验证了知识网络的结构模式在集群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婕  张仙 《科技与管理》2021,23(4):42-49
产业集群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是发展电商的优势和潜力,而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够较好地促进农业产业集群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电子商务视角,从生产要素集聚、知识溢出、关系网络重构、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构建了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的理论框架,并以云南省弥勒市葡萄酒产业为例,探索了农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机理.地方政府应为集群内部多元主体的发展和协同创新建立健全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6.
李凯  任晓艳  向涛 《科学学研究》2007,25(3):448-452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的说法,把产业集群分解成四方面的因素,分别分析它们对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并对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进行实证分析,讨论这四方面因素对国家高新区创新的贡献,指出国家高新区的自主创新未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家高新区产业积聚度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独对国家高新区或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用产业集群的思想和理论研究国家高新区产业积聚度的文献却很少。本文首先回顾产业集群测算的常用方法,然后根据高新区的产业特点和测算目的,选择并修正了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区位熵系数法LQ (Location Quotient)。随后,分四步对高新区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1)选定测算聚集度的产业范围;2)明确四类测算产业的权重;3)计算产业积聚度;4)采用0-1方法处理,并排序。最后,根据积聚度的计算结果,把高新区分为四个等级,在每个等级中选择比较典型的高新区,重点分析影响高新区排序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山东省泰安市高新区为例,对该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创新主体建设,发展模块化产业集群,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创新主体协同对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复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2013-2017年面板数据,对创新主体协同进行机理分析。研究发现,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内部创新主体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创新主体协同度虽然增加,但整体水平不高,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创新主体协同度存在显著差异,高技术产业5大行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度最高,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创新主体协同度最低且增加的幅度也低于其他行业,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企业生态合作影响因素的归纳总结,结合产业集群供应链生态合作的特点,提炼出产业集群供应链生态合作的24个影响因素。通过对湖北省产业集群区域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获得168份有效问卷,然后运用SPSS17.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出4个产业集群供应链生态合作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外部压力与支持力度因子、集群资源与能力因子、环境活动成本因子和合作意愿与承诺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压力与支持力度因子对产业集群供应链生态合作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大,其中政府的扶持和激励性政策是目前集群企业生态合作的驱动因素,而高层领导意愿、副产品交换数量和排污收费执法是产业集群供应链生态合作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