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分受教育程度,对苏州市吴中区20—29岁(2006年)已婚夫妇的教育匹配、年龄匹配、户籍匹配、地域匹配与独生子女身份匹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城镇高知女性所处的教育发展环境与独生子女性别年龄结构对城镇高知女性不得不面对的择偶困境原因进行了探索,认为城镇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数量在婚龄差上的错位及城镇独生女与独生子数量在婚龄差上的错位是造成城镇高知女性择偶困难的重要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2.
未婚女研究生作为高知女性,她们的婚恋观预示着中国婚姻家庭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她们恋爱目的明确,择偶标准复杂,对婚姻也缺乏正确的认知,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帮助未婚女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社会、学校等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引导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人的择偶模式从传统时代的"包办婚姻"向现代社会的"自由择偶"的转变。佤族的择偶模式却从来都是"自由择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找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包办婚姻"的因素,是以"父系父权"家庭制度及其一系列衍生因素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也普遍存在于佤族社会中,佤族社会却形成了"自由择偶"的传统。由此提出:从妻子对家庭经济贡献的维度解释包办婚姻的形成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当代都市大龄“剩女”在婚恋方面遭遇不少尴尬与困境,这与“男高女低”、“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的历史形成及其所导致的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息息相关,可运用社会学“择偶梯度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予以分析.“婚姻结构性失调”是由两性择偶权的不平等导致的,“剩女”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权思想和性别等级制度.因而,要解决“剩女”问题,就要改变传统的婚姻和择偶模式,改变婚姻关系中“男强女弱、男尊女卑”思想,并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女性只有在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得到提高,在择偶中才能和男性处于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5.
日语中不仅有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在日本社会中还存在着针对女性的大量词汇。从报纸中该类词汇的使用频率,可以体察出当代日本女性的真实社会地位。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词汇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章从复合词——"男性""女性"构成的复合词——在日本报纸上的使用频率,分析当今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中国隋唐文化特别是宋文化对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择偶坡度分析城市女性的婚姻挤压——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深圳市结婚登记资料及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存在明显的择偶坡度:在年龄上是男大女小,即男性倾向于找一个比自己小的女性为妻,女性相反;在学历上是男高女低,即女性倾向于找一个学历比自己高或与自己相当的男性,男性则相反。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大龄职业女性在择偶市场上的竞争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因此建议现代职业女性通过调整择偶坡度来增加自己的择偶范围,以缓解现代社会大龄女性择偶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上古时代女性择偶标准完全体现出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母权制解体到新中国诞生,除王公贵族以外的普通女性,基本没有择偶自由权,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择偶具有了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理想的择偶标准是干部、转业复员军人、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政治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是女性择偶时比较注重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学历、身高、和对方的感情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标准重年龄,重健康,轻身高;重事业,轻学历,轻职业;重人品,重修养;重脾气,重经济条件,轻家庭背景;重爱情,轻婚史.女性择偶标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差异、文化程度经历、家庭整体教养方式的影响.当前女性择偶标准的倾向实惠化、条件化、自由化、性爱化.未来10年女性择偶标准指向多元性、综合性、可变性、对象性、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女神"地位、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女主"地位、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的"女人"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和父权社会中女性的"女奴"色彩地位四个方面探析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对338名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的问卷调查表明:女性在有财产、职业好、有孝心、事业有成和无不良嗜好等14个项目上显著高于男性,只有文静一项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内外向性格类型与社会经济地位、人品事理、情趣、个性条件和气质五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民族、年级与择偶的各维度差异显著;进一步控制年级和性别变量后进行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择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父权社会主宰下的中国女性婚姻的从属地位问题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婚嫁文化、男女双方的恋爱择偶文化、女性的幼时教育和择业文化对女性在婚姻中的从属地位都有一定影响。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政治原因可以看出,中国妇女要获得彻底解放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是女性应该享受真正的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社会认知调查问卷》,对117名中日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中日大学生在情绪认知、开放态度和人际交往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中日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和择偶心理2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3)日本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一般"选项。  相似文献   

12.
对338名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的问卷调查表明:女性在有财产、职业好、有孝心、事业有成和无不良嗜好等14个项目上显著高于男性,只有文静一项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内外向性格类型与社会经济地位、人品事理、情趣、个性条件和气质五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民族、年级与择偶的各维度差异显著;进一步控制年级和性别变量后进行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择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知女性在社会阶层金字塔中处于较高的位置,是女性中的精英。随着社会的进步,她们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围绕其职业发展、生活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越来越多。文章运用CVM法,就高等教育对在校高知女性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计算得出在校高知女性人均WTP值为43098元,以福建省在校高知女性总人次作为总体人群,可推导出2008年高等教育对在校高知女性的非使用价值为6.41×109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观呈现出城市化的走向:择偶标准从"门当户对型"转变为"感情品德型";结婚目的从"生儿育女型"转变为"幸福与事业伴侣型";择偶方式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自由恋爱型";婚前性行为从"封闭型"过渡到"开放型";对待婚姻危机和离婚从"被动型"、"鄙视型"过渡到"理智型"、"理解型"。为此,无论是社会、各级组织还是农民工都必须积极参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和政策氛围,促进青年农民工婚恋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此次调研数据表明,我国高校高知群体政治价值取向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但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分析,国际大环境的"西化"和"分化"、社会多元化价值的冲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党内腐败现象的负面影响和参政议政渠道的不畅等五方面是影响高校高知群体政治价值取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随机抽取的2088则征婚启事的分类分析讨论,对初婚与再婚男性的择偶标准和初婚与再婚女性的择偶标准从自述条件和择偶要求二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与差异所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心理分析,进而得出初婚男性、女性及再婚男性、女性择偶的主要标准倾向.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性别中"他者"的女性,是以被扭曲的"镜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在主流话语的浸染下,长期以来,女性形象及认识仍存在着悖谬之处。这主要包括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不息与依附传统观念之悖;女性的情感特色与缺乏创造性之悖;女性的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性别的否定之悖。当代女性随着自觉性的不断提升,社会评价逐渐提高",镜像"也开始逐渐被打破。女性的社会解放与自身解放,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8.
女性就业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理论界关心的一个话题,而女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知群体,其就业的状况更是为各部门所关注,现有的研究无论是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层面入手,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解决女性就业难的问题寻找一条出路。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连地区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了解,分析女性就业难的成因,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静 《考试周刊》2009,(9):39-40
本文采用美国犹太裔女性主义者贝蒂·弗里丹的理论,对贝娄小说《赫索格》中抗争"女性的奥秘"的波琳娜与马德琳两位犹太女性进行了女性主义解读,表现了贝娄对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两性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揭示了他对女权主义激进分子的强烈贬谪。  相似文献   

20.
张洵 《考试周刊》2012,(29):33-34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女性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相应改变,其活动范围远远大于闺阁的家内领地,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是巡游的女塾师的出现。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这种社会性别关系的转变,与传统思想对女性的要求和人们对封建时期女性形象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反差,因此传统的"五四"妇女史观有其局限性。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既与明末江南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又与当时社会等级松动相关,重新审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有助于相对客观地评价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