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媒介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媒介影响力是媒介达成其经营目标或完成其使命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系统、准确评价影响力的大小是媒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把媒介影响力的形成过程解构为接触、接受、保持和提升四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广度、深度、强度和效度等四个因子的媒介影响力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媒体中,电视一直是拥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媒介。本文从受众接触媒介的频率、渠道、受众的社会认知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和研究电视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受众的影响力以及它的传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陆军 《新闻通讯》2008,(11):37-38
传媒影响力是建立在收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因此,喻国明教授指出,“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看,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引起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的部分构成的。”喻国明教授从传媒的社会能动性的角度指出,传媒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主要依赖于传媒在以下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媒介认知能力指的是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既包含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及传播信息这四个要素,又可划分为媒介信息认知与媒介社会认知两个层面。对于传媒而言,从业者如何认识媒体职能、媒体影响力,以及对于传播内容选择、传播价值判断、传播动机确定等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认知能力,直接影响到传媒如何履行社会和公众赋予的媒体责任问题。因此,广电媒体从业者的媒介认知能力和水平对  相似文献   

5.
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什么叫“传媒影响力”?按照现有的社会理解,所谓影响力(Influence)是指“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①其实,更本质地看,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传媒影响力是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因此,其影响力的发生势必建立在收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因此,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看,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引起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  相似文献   

6.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使媒体在某些方面超越竞争对手,或在某些方面让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和抄袭,为媒体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社会地位的能力,它们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喻国明等人提出的“影响力”。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而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来看,就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和“引起合目的性的变化”(认知、情感受、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功部分构成。①本次研究将《华西都市报》的《汽车周刊》作为个…  相似文献   

7.
传媒影响力是建立在收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因此,喻国明教授指出,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看,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引起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的部分构成的。喻国明教授从传媒的社会能动性的角度指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报纸的发行是出售"注意力"的话,那么,报纸的生产经营就要靠"影响力"了.在西方,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一定是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要把"注意力"有效地转化成"影响力",首先需要我们对"影响力"进行一下界定.在文化领域里,"影响力"指的是"文化活动者以一种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因此,在本质上"影响力"是一种控制力,即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方在认知、倾向、意见、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作用.顾名思义,媒体影响力就是通过传播新闻信息而实现的一种影响力.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判断一家媒体的影响力参照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发行量、主动阅读率、传阅率.发行量通常由发行量稽核机构来认证.主动阅读率是指主动购买、订阅报纸的读者人数在整体读报人群中的比重.传阅率指的是印刷媒体平均每期被传阅的次数.而具体到我国媒介生存环境和媒介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国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公信力、权威性、接触率、可信度、指导性、贴近性等等.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影响力是所有媒介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媒介影响力的广度、深度、强度和高度四个维度着手,结合著名媒体的成功经验,探析提高媒介影响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政府官员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是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700名处级以上干部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媒介认知、媒介接触、媒介使用和媒介环境适应等四个方面,对当前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系统考察,发现当前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存在表面化、概念化的倾向,认为加强理论学习与重视实践经验双管齐下的方式与途径是提高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眉睫之举。  相似文献   

11.
周天健 《青年记者》2021,(2):103-104
媒介素养的参与范式主张以受众为主导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适应了当前技术革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媒介素养接触、认知、理解、评估四个维度的分析,指出参与范式能有效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力,有助于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参与范式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出路,赋权、引导和在线课堂是媒介素养教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陈映  邹洁凡 《东南传播》2012,(8):131-133
本文以广东揭阳锡场镇华清村为例,围绕电视接触行为、电视节目偏好、电视功能认知、电视内容认知等四个变量对留守和非留守两类儿童的电视观看和认知状况进行了比较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两类儿童虽然拥有相似的电视观看环境,在对电视媒介功能的认知方面也较为相似,但由于所生活家庭环境和结构的不同,留守儿童对电视媒介的依赖性强于非留守儿童,并且更倾向于从电视节目中寻找情感渲泄的渠道。而且,在电视认知方面,留守儿童对新闻节目的批判性更低,但却比较不容易被电视广告所劝服。  相似文献   

13.
张昆  徐晓涵 《新闻界》2023,(12):75-90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三边关系不仅关乎中国和平崛起,更关乎亚太稳定、“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大局。因此,了解印度、巴基斯坦公众的中国形象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制定和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战略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寰球民意指数”(2020)和“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结果,客观动态地展示印度、巴基斯坦公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状况及通过传统媒体、互联网的新闻接触对大众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巴基斯坦公众接触媒体新闻越多,对中国的实力越认可,好感度越高,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的评价越积极,证实了巴基斯坦公众的媒体新闻接触对中国形象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三年间由传统媒体渠道的影响力更大转变为互联网渠道的影响力更大。但对于印度公众而言,三年间,印度公众接触新闻对中国国家实力认知的正向影响逐渐消失,通过互联网接触新闻对“一带一路”倡议影响认知的正向影响逐渐增强。另外,印度公众对中国好感度的认知始终不受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闻的影响。总之,于印度、巴基斯坦公众而言,互联网渠道接触新闻的影响力逐渐高于传统媒体渠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农村居民广告媒介接触频度、接触时间、接触偏好、对广告媒介的信任度四个方面,研究农村居民广告媒介接触行为对消费观念的影响,提出并验证假设。  相似文献   

15.
刘杰  陈燕 《新闻世界》2012,(8):192-194
微博已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尤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以微博为平台的信息传播具有网络难以避免的虚拟性和复杂性,这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武汉市5所高校5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从媒介接触情况、媒介使用参与情况、媒介认知理解能力、媒介评估批判能力四个方面,调查和探讨了武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推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整点新闻栏目抽样,借助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对影响该栏目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中的媒介信任度、媒介接触频率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助于提高CCTV-NEWS海外影响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宋娟 《东南传播》2012,(9):119-122
大学生群体是新兴媒介的高接触者,也是未来媒介的主体受众。本文以湖北师范学院学生为样本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和研究了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了解到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认知度较高、需求度高,但使用率低。同时,立足大学生手机电视用户的开发问题,探索新兴媒介满足大学生受众群体需求的方法,旨在为其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了解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培养他们运用大众传媒为个人生活服务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理性、批判地接受和处理媒介信息,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是帮助他们获得社会认同、尽快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从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评价、媒介参与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群体不容乐观的媒介素养现状,并提出了提升农民工媒介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著名学者喻国明在《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一文中指出:更本质地看,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地控制作用。传媒影响力是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任何一类媒介(或一个媒介机构)的影响力,都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广电媒介的传播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传媒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介的一种信任程度,是媒介具备社会影响力的一个核心要素。如何建设传媒公信力是当前我国传媒业界和学界都关注的热点。
  首先,需要把握传媒公信力的变化趋势。从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长期监测数据来看,媒介公信力都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大陆地区也不例外,北京师范大学传播效果实验室最近七年的有关监测数据也显示了公信力下降这一趋势。原因至少有如下几点:一是社会越来越开放,可供公众选择的媒介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公众接触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元;二是公众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媒介的批判意识也在提高;三是社会大环境的转型带给公众观念的转变;四是媒介自身功能的转变--经济功能开始突出,公众对媒介的认知有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