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使教师教育回归中心地位,切实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实效性,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教师教育学院,为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改革构建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的教育理论"直观化";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增强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实效性;模拟课堂实践,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性,科学处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公共教育学"是师范生一门必修的公共课,它开设的意义在于给学生将来的教学实践打下理论基础、端正学生的教育理念、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把握教学规律。当下"公共教育学"在课程任务定位脱离实际、教师缺乏有效教学的理念、教学方式传统、学生自我培养意识淡薄问题,从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树立学生正确的师范精神等方面入手,可提高"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困境早就被人们所关注:学生不重视,教学时数少,教学条件差,教师抱怨难教等。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普遍地就业难度加大,高师学生认为学了教育学无用的论调高涨,逃课、敷衍课的现象增多。同时很多高师院校、社会又对公共教育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通过公共教育学的学习,要使学生适应和引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等,公共教育学教师压力倍增。在这里,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共教育学是体现师范教育师范特色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对于培养师范生教育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疏远、考评方式简单等多种原因,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到师范生的素质。所以,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科学训练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是对学生(未来教师)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研究意识的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性质及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师角色的定位也有其特殊性。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应当是: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激发、教育理论的学术探究、教育学课程的建构、学生实践能力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来检视,我们发现,造成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感受不到课程知识的意义及其学习的价值。因此,意义建构应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价值取向。公共教育学课程旨在让师范生体认到教育的意义、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教师职业的意义。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改革策略在于回复知识的意义与重构学习的路径,具体包括:恢复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立足师范生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基础、提升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刘秀艳 《文教资料》2012,(12):168-169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特色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但在实践中却普遍存在教育学课堂冷漠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要改变教育学课堂冷漠的现状,主观方面,学生要强化角色意识,热爱教师职业;客观方面,教师要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完善课程评价方式,学校必须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  相似文献   

8.
我们公共心理学、教育学教师聚在一起,常常谈到学生对公共心理学、教育学不如专  相似文献   

9.
调查发现,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科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材内容远离课堂生活、教学过程缺乏人文情怀、课堂学习缺乏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缺乏实践关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教育学教学的实效性.教育现象学为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的视角,呼唤着建构一种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育学.具体表现为改革教材:不仅关注知识的宏大叙事,而且关注个体的经验叙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科知识,而且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好的教师应该富有教育机智:不仅关注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且关注教学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0.
高师公共教育学由于其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导致其教师角色定位的特殊性。本文认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学生未来角色意识的激发者;教育理论的学术探究者;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建构者;学生实践能力的开发者。  相似文献   

11.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的一门必修课,长期以来对师范生向师性的培养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该课是以教师能教些什么为出发点而组织的教学内容,即教师教育学;而不是以学生为本所建构的教学体系即学生教育学。  相似文献   

12.
在教师专业化呼声日高、基础教育课改全面推行的形势下,高师公共教育学重要地位的凸显与其课堂教学的低效形成悖谬和反差。对其原因的探讨选取了一种与前人不同的研究路径:即以高师学生对公共教育学教学的不满为起点,探寻出教育学不受欢迎的症结在于认知意义与价值意义的双重失落。继而从这两种意义失落出发,探寻出其深层原因在于学生的四种知识兴趣取向未获满足,即思维探险兴趣、生活实用兴趣、个体表达兴趣和精神生长兴趣的失落。基于此,重塑教育学面孔、凸显教育学的人学特征便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教研室的实践研究职能决定了它应该成为开展公共教育学行动研究的主体,发挥其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职责.要有效地开展公共教育学行动研究,一是教研室主任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必须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积极性,三是I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高职称、专职化的公共教育学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4.
李怡 《文教资料》2007,(24):58-59
教育学是师范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教育学知识更是每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但长期以来教育学教学始终不尽如人意,处境尴尬。为改进教学,本文对公共教育学教学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改进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公共教育学教学困境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教育学呈现出"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目标过高,实际的地位低下,课程内容的"杂、旧、空"以及教学过程表现出的分裂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降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学生的教育经验来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把我们讲授的教育理论演示出来,使学生信赖我们,从而扭转"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的批判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存在"内容陈旧、教法落后、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教学状况。分析其内外因和主客观原因,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需要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与时俱进地组织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励教师提高素养,正确使用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全面评价学生的教育素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自2016年开始,江苏省每年在高考本科提前批次定向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教学对象的变化促进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如何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定向乡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准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从而"铸魂塑魄";如何重新理解和重建更具乡土性、在地化、开放性的教学逻辑,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实践转向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构与重建,将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情境,具有乡土性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与"准乡村教师"的职业生命体验相融合,同时将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形态转向乡土的实践形态,让地域性和地方性知识走进课堂,促进具身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深度融合,紧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展开双向评估,最终实现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表达".  相似文献   

18.
公共教育学是高校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是.近年来,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陷入了困境.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陷入困境,一是由于教师素质不能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二是由于教师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意识不强,科研针对性差.要解决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的困境,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素质.二是教师要加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三是高校要给予公共教育学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四是教师要与中小学加强联系,强化实践环节,五是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以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为检索源,对近十年国内关于公共教育学课程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分析,从公共教育学的价值及意义、效果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大都从教师、教材等角度去研究,而从学生角度去思考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高师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既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笔者受程序教学模式中的"小步子原则"的启发,针对高师生一般都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但同时又缺乏中学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及多数公共教育学教材论述比较详细、课时安排相对较少(一般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时是54课时)的实际情况,采用"导读、精讲、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模式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