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小广 《辅导员》2009,(18):57-57
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笔者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数学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成为推动相关行业发展的新力量.其中,在教育领域,以“互联网+教育”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发展的热门话题,亦渗透到数学教育的诸多方面.“互联网+数学教育”这一新的数学教育形态己初步形成,它既带来了诸多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用新的视角看待这一新的数学教育形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越来越普遍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且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Geogebra是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多平台的软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合理引入Geogebra,让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课堂上学生通过对课件的操作来获取新知识,以学生为主,教师从旁辅助,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语言组织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为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信息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动力,基础教育正在回归教育本质,呈现了新常态,从基础教育实践者的视角思考和展望未来教育,基础教育发展将呈现国际化、信息化、特色化、生活化趋势。把握教育回归本质关注生命的要求,基于生活,以特色内涵发展为核心和灵魂,着眼国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力,指向服务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是未来教育的模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对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具有"双重"重要影响。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决定了该群体在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中的特殊职业角色和使命。本研究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为主线,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内涵、结构现状、职业角色和职责范畴以及职业社会化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异位"思考,以期对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社会认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深入学生的心灵,是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今,不论我们走到哪,"三案、六环节"的声音都在耳边萦绕,面对教育的新改革,是对教师的新要求,更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描绘了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蓝图,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体系,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普及的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思想正悄然催生,随时随地以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英语泛在生态学习理念使教师的传授职能和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对英语泛在生态学习和英语教师角色转化,展开概念认识和途径可能性的初步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技术哲学"是以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关于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创造方法的哲学思考。1"技术哲学教育"即是在学科教学中加入的关于"技术哲学"方面的教育。笔者针对其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实施策略、完善方向分别做出思考。一、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现状当今时代,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在初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江苏省已于2013年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数字化”“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领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以信息技术之“器”,行素质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一些发达地区,早已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而在我们苏北盐城建湖,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步阶段,传统教学方法还未完全得到更新.即使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也没有完全充分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设备.面临现实情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就该思考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就谈一谈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使教育进入到全新的"e"时代,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有的已经成了依赖,一旦离开了网络信息技术,教学便无所适从,传统教学方式众多长处被弱化,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在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兴起的同时,不妨也作一点冷思考,慎思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使教育进入到全新的“e”时代,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有的已经成了依赖,一旦离开了网络信息技术,教学便无所适从,传统教学方式众多长处被弱化.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在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兴起的同时,不妨也作一点冷思考,慎思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计算机科学,分析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把信息技术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三个阶段的内容、特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一些质疑,以供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计算机科学,分析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把信息技术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三个阶段的内容、特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一些质疑,以供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加入信息技术元素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正改变着传统教学结构.福建化工学校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提出“中职教育信息技术‘2+1+N’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及终身教育结合一体的泛在学习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及反思.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否也存在"现代化风险"?这是我国实现教育战略目标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较高水平的状态,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时下一些普遍存在的观点恰恰偏离了这一宗旨,例如没有教育信息化就一定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等等。教育信息化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充分条件,更不是必要条件。教育现代化存在着"现代化风险",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拓殖,正是教育现代化的风险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现代化风险的实质就是教育信息化风险。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应是研究教育信息化风险,包括信息技术的安全性、破坏性、适用性、效益性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福祉,也应看到应对应用信息技术所要付出的代价。因此,规避教育现代化风险,不是要如何控制信息化工具本身,而是要控制对信息化工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技术时代,开放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在此意义上,对“学习空间”的涵义做些思考,重新审定教与学于信息时代的复杂身份,以表明开放教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信息技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备受推崇,并引发一场关于教育技术的革命。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学校对信息技术过分崇拜,技术认识落后于教育实践,这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伤害。而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受教育者身体、心灵、精神整体健康和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不使用任何电子产品的“零科技”学校的出现深受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我国现阶段信息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分析“零科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在泛科技化和零科技两种教育模式的比较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优化创新,构建教育与技术的平衡关系,使其更能为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英语课程整合已成为英语教学和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本文基于人文主义的思考对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几种形式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和新一轮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快速推进,教育信息技术新的发展时机已经到来,曾经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排头兵的高校教育信息技术,将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作为重点研究和关注对象.在这个关键时期,该文分析和思考教育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效益和使用效果问题,科学决策,精细管理,以应对科技创新促使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向着智能化、精细化、功能齐全化发展的趋势,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在有效保值基础上的增值,消除社会对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诟病,实现教育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保证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