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半岛都市报》4月6日报道,日前新疆伊宁市公布了《关于不得拒绝新闻媒体采访的若干规定》,已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应积极配合记者进行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新闻采访,更不得出现辱骂、推搡记者及没收、损坏采访器材等不文明的过激行为。各部门、各单位均要对新闻采访实行"首问负责制",实事求是地回答记者提问,不得采取回避、推诿或无可奉告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1993年,第一家以都市报冠名的《贵州都市报》创刊,1995年,都市报发展早期的领军者《华西都市报》出现,1997年,已有20家左右都市报散落全国。1997年12月17日,中国记协主办"市场经济与都市报发展研讨会",它意味着,都市报已然成为一种现象并引起业界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3.
曾灵华 《中国广播》2013,(5):I0002-I0002
四川广播电视台在芦山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快速反应。4月20日11时40分左右,四川新闻频率第一路记者抵达震中芦山县龙门乡。4月22日8时02分,震后48小时时间节点,四川新闻频率通过卫星直播车在芦山县城进行生命大救援特别直播《惊心动魄——感天动  相似文献   

4.
张洪忠 《新闻实践》2001,(10):15-16
《华西都市报》是我国第一张都市报,从1995年1月日创办至今的六年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运作机制。 一、早期的采编合一 《华西都市报》刚创刊时,实行的是采编合一机制。具体而言就是一个部门负责一块版面,采访回来的稿件在部门内完成编辑工作,很多时  相似文献   

5.
4月30日,云阳县人民法院制定出台强化新闻宣传工作的"两制度一预案",并以文件的形式正式通知到各部门,从而使法院的信息宣传工作更加有章可循、接待处理规范有序。"两制度一预案"是:《新闻发布制度》、《记者采访接待制度》、  相似文献   

6.
10月28日,在由封面传媒主办的"创联未来——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新闻2.0版本上线.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说,封面传媒要打造的是"智媒体",是智能媒体,也是智慧媒体,尤其是要弥补机器算法带来的过度推荐等缺陷,加强人工干预,突出体现"价值引领下的技术驱动",为技术引擎赋予正确的价值,保持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做内容生产的"清流".封面新闻如何与《华西都市报》进行融合?李鹏说,《华西都市报》实行"双品牌"战略,充分彰显《华西都市报》品牌,强势打造封面传媒新品牌,进而以"双品牌"为支撑,以"双引擎"为驱动,推动《华西都市报》和封面传媒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探讨有效发行这个报业争论话题时,主要质疑的是:报纸发行有效是否只能用广告效益来衡量?成都早爆发的惨烈发行大战、现存四家发行模式各有侧重的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的"区域组合城市报"理念、1999年曾实施的控制报纸发行的"报纸口粮证"、《成都商报》的"高端人群"定位……是吸引我们选择成都作为样本探讨"有效发行"的主要动因。 6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成都和重庆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一重大事件又为本刊"有效发行"讨论带来新的视角。而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个关键点不断呈现在记者面前,对"有效发行"的思考也越来越偏离流行。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12,(11):6
作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四川广播电视台两大传媒集团战略合作,携手构建西部传媒新高地的重要项目,四川文艺广播FM90.0正式改版亮相,以全新面貌与听众在电波中相会。改版后的FM90.0将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华西都市报》紧密结合,发布最新最快的独家资讯,由《华西都市报》一线记者现场播报新闻事件,鲜活的内容绝对能够把所有人的耳朵"唤醒"。  相似文献   

9.
2004报刊业突破在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峰 《传媒》2004,(4):8-17
编者按 2003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副长石峰同志在接受本刊记者朱学东和《中国报业》记者宋建武联合采访时认为,2003年的报刊业"发展态势平稳",处于突破前夜".  相似文献   

10.
谢歆 《新闻界》2002,(6):48
2002年8月5日,新华网、人民网、《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京华时报》、《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等全国30多家报纸、网站同时刊登或转载了我主写的《四川遂宁上演惊魂一幕400警力闹市追捕持枪越狱逃犯》一文,与此同时,全国许多报社的同行及朋友都打电话问我:“当时,你手持相机与特警在现场搜索持枪逃犯,逃犯随时有可能从暗处拿枪射击,你怕吗?”“不怕!也没有时间怕!”这是我给关心我的朋友们的答案。而这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采访,却成为我记者生涯中一个永生难忘的亮点!8月3日星期六中…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编》2009,(1):45-45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记录风起云涌的历史长河中的人和事,《华西都市报》与《扬子晚报》、搜狐网等全国32家报网从2月9日起推出《中国红1949:我的解放时刻》大型系列报道。据了解,春节前夕,《华西都市报》与《扬子晚报》和搜狐网共同向全国媒体发出倡议,  相似文献   

12.
袁伟 《视听纵横》2007,(3):117-117
记者,这是一个多么崇高而神圣的称谓。在西方,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我国著名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曾经寄语记者,"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记者的新闻道德是和一般的社会道德交融在一起的,像水与乳那样难于分开。著名记者邵飘萍在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论述"外交记者之资格与准备"这一问题时,把"品性"作为记者资格的第一要素.邵飘萍认为:  相似文献   

13.
<正>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启了中国报业"都市报时代"。2014年12月,华西都市报发布媒体融合"i"战略,明确提出站在传媒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再创业、再出发。20年,《华西都市报》从一张报纸发展为华西传媒集群。目前已经形成以《华西都市报》为主轴,拥有华西都市网、华西城市读本、华西社区报、8小时购物网等多个单元的全新媒体矩阵。华西传媒集群媒体融合"i"战略是系统地重构和创  相似文献   

14.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于4月11日作出决定:追授在采访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活动中遇难的四川《青年世界》杂志记者万明同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15.
先看一侧记者罢采的新闻5月17日,《北京晨报》刊登一条新闻:辽宁、沈阳的十几家新闻媒体的记者联合抵制采访沈阳海狮队的足协杯比赛。新闻中说,此事爆发的导火线是,海狮队的“老板”——沈阳华晨金客足球俱乐部日前拒绝和驱逐《辽沈晚报》记者入场采访。以《辽沈晚报》为核心的沈阳新闻媒体认为,华晨金客足球俱乐部把记者驱逐出场,原因是对《辽沈晚报》的批评报道不满:4月11日,海狮队主比赛中,该俱乐部负责人指使球迷在看台上打出了“铲除文字汉奸郝某某钱某某”的巨幅标语,攻击曾经写过批评报道的《辽沈晚报》两名记者;4月29日…  相似文献   

16.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2,(13):12-14
记者①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 2010)》则把这些权利肯定为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他权利则暂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彭剑 《新闻实践》2005,(3):40-42
当年一纸风行、名震大江南北的《华西都市报》,开创了报业的"都市报时 代",创造了全国性的品牌影响力。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华西都市报》面临着自身的 发展瓶颈,例如市场同质化的困扰,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如何破题,等等。尤其是同类 竞争者的崛起和超越,《华西都市报》终于在2004年底,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开 始了一次新的自我突破与发展。 《华西都市报》这次自我突破与发展的实际成效如何,由于时间还短,尚不可能实 测其效果,但《华西都市报》的做法,相信都市报同仁会有切肤之感:谁强谁弱,市场 定矣!  相似文献   

18.
4月26日,北京日报的世博采访团再次出发,这次的任务是要做开幕式揭秘特刊和北京周特刊及日常跟踪报道.采访这么大的活动,不仅需要提前策划,更需要记者运用多种采访技巧.第二次"出征",除黄加佳、戴冰和笔者是上一次"勇闯世博"的成员外,其他几位沈衍琪、巩峥等都是第一次来世博园,兴奋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9.
王亮 《中国广播》2008,(7):56-5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从5月12日19:00起,开始24小时无间断直播,直击灾情,传递温暖,中国之声被灾区群众称为“生命的电波”。地震发生后,中央台军事记者王亮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他是第一个冒着生命危险随部队乘冲锋舟并徒步进入震中汶川映秀镇,并最早从现场发回报道的媒体记者。进入灾区工作以来,他几乎走遍了震中最危险的地段:  相似文献   

20.
陈翔 《中国记者》2013,(1):79-80
作为报纸"界面"的头版就像一个"首页",阅读的"第一效应"不仅仅是导向内容,更为关键的是决定了注意力停留、延伸的方式与程度,并承载着一份报纸在多媒体竞争中的智慧和优势。近年来,《华西都市报》持续创新头版话语讲述方式和表达体系,构建了个性的头版话语,在阅读变革时代形成了独立的都市报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