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从马加爵案件给高校德育工作的反思,在于丰富内容更新德育观念,切合社会现象,加强针对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心理危机”;改革德育工作模式,转换思想教育思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加学生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3.
加强信仰教育 提升德育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德育的弊病之一是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回避。“价值无根性”的弊端已经导致了德育的“实效性低迷”。走出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关键之一定实现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正确连接,切实加强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4.
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在于忽视教育的独立性及其自身的价值目标,在于轻视道德实践及其主体性以及采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范化的德育模式。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有一个指导思想和实践模式的超越,建立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以活动为主要途径的道德教育模式,以保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耻感文化具有丰富的意蕴,它为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实现德育变革提供了文化资源。耻感文化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吸收耻感文化,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难;培养耻感意识,提升个体道德自觉;增强生活耻感体验,变革道德教育模式。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6.
(一)道德教育概念的困惑。道德教育简称德育,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二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是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这四种理解都是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德育仅指道德教育,这是第五种理解。道德教育包括的内容如此之多,真是一个“大德育”。由于对道德教育概念的模糊认识,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更是一个难解之谜。理论上的困惑导致实践中的茫然,不足…  相似文献   

7.
道德虚构是在意识到道德教育价值后人类对意义世界的主动建构,也是开展德育活动、实现德育目的、促进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个体的道德信仰、维护道德教育合理性等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教育范式是长期保持稳定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原则、方法、实践等。在社会转型时代境遇下,要在道德虚构中创新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以推动道德教育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存在"现实"与"超越"的争论,只有从道德教育本质、教育目标以及价值分层中找到两者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德育发展的价值所在,进而从德育目标的张力、德育内容从对现实的适应到超越、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技术路径、克服二元论思维、赋予青少年德育情感化、肯定青少年道德教育主体价值等方面,推动德育现实性与超越性辨证统一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9.
从德育生成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德育生成的内在基础;从德育价值、意义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从德育效果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0.
中外学校德育内容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指道德教育。由于全球化问题以及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不同,形成了中外学校德育内容的共性和差异。纵观外国学校德育内容,我国学校德育要回归生活,开展信仰教育,改变目前德育实质性低迷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一、道德信仰的内涵与特征关于道德信仰的概念,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哲学角度上讲,其定义为: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  相似文献   

12.
信仰式德育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信仰道德教育,它能够促使学生领悟道德的终极价值,实现从“知”到“信”、从他律向自律的提升与转化。信仰式德育的弱化甚至缺位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分离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刘枫 《甘肃教育》2014,(19):23-23
正一、存在的问题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德育的目标在于育德,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包括知、行、情三种道德成分,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赵森  郑航 《中国电化教育》2024,(4):52-58+98
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异化遭遇,偏离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愿景的价值追寻。社会加速理论对于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的理论阐释,有助于回应社会加速与道德减速这一悖论问题。数智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异化表征为科技加速导致德育的精确量化取向;社会变迁加速导致德育的代际不同步以及普遍知识化、抽象化;生活步调加速带来德育的离身化以及师生负担的增加。道德教育新异化形成的底层逻辑在于,人类在本体论上遭遇安全危机,寄托数字体验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在认识论上坚持理性的霸权地位,导致绝对的技术崇拜;在价值论上奉行资本至上,导致时间和教育被物化。数智时代,对于道德教育新异化的超越,应寻求共鸣、促进德育质的提升;追寻中华文化传统,回溯家的教育意蕴;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意义;借助加速主义哲学的成果,拥抱加速,释放技术变革潜力。  相似文献   

15.
<正>德育本质问题,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它要回答的就是作为社会、教育现象的德育是什么。弄清德育本质问题,对于德育理论与实践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综观历史,古今中外曾出现各种各样的德育理论,它们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处于不同的地位。其相互区别或争论之点就在于对德育是什么有不同的理解。由于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不同,就决定了不同的德育理论体系。从我国四十年来的德育实践看,时而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时而把德育等同于道德教育;时而说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部分,时而又说德育同时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部分;时而说德育即学校德育,时而又说德育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部分;如此等等,十分混乱,东摇西摆,危害很大。因此,深入探讨德育本质问题乃是实践之必需。  相似文献   

16.
心理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二在目标指向、理论依据、运行机制、工作方式诸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若将心理教育放大至道德教育或以心理教育取替道德教育,定然遭致德育含义的扩展、外延的膨胀与泛化等结局,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不独如此,这种观念与做法还极易使人错解心理教育的原旨,委弃其要旨,从而带来不必要的理论视差。将心理教育混同于道德教育,从深层追究,其实是混淆了非道德范畴与道德范畴的界限,潜存着德育泛化的危险,势必给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同时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途径及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道德教育的手段,在整个学校道德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经济、军事实力的背后是教育作为支撑的.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具有特色,这与它不断拓展新的德育途径、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分不开的.探讨美国学校实施德育的有效做法,并与我国学校德育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进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德育内容指在学校开展德育时,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及其思想体系去教育、培养学生,它是依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加以选择和设计的,是德育目标要求的具体展示,也是德育本质的直接反映。当前学校德育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体系,它包括哪些方面?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和德育实践,我们认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框架是五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进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法纪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法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品质,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学生通过道德教育具有了比较清晰的道德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道德动力,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道德知识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道德信仰的终极价值支撑。而没有道德信仰教育引领的道德教育,处处凸显了其价值上的无根性,这就致使道德知识与规范杂乱无序。  相似文献   

20.
家庭道德教育在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先贤不仅重视家庭德育,教子立志成才、做好人;教予节俭戒奢、诚实守信、去恶从善;不遗财产,而留清白品质。而且讲究家庭德育的方法与艺术,如及早进行道德教育,言传与身教结合,寓道德教育于家庭生活之中,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等。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德育,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