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6,(22):71-7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我的《新闻传播法教程》出到了第五版,朋友们建议我就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作一点介绍.第四版出版后在《青年记者》连载了12篇“修订札记”,后来收入我的《传媒规范简论》论文集,这一次写不了那么多了,就写一篇回顾吧. 新闻与法联姻回顾 曾经,在中国,新闻界、新闻工作者(现在叫传媒业、传媒人)似乎总以为法与新闻距离很远.新闻与法搭上关系,还只有三十年光景.  相似文献   

2.
我很喜欢看《河北日报》的“经济生活周刊”,尤其喜爱该周刊的《圆桌》专栏。这个专栏发表的文章,我几乎每篇都认真阅读。今年从6月17日开始至7月15日结束。这个专栏连续发表了万城写的《看浙江人如何“抱团”打天下》(以下简称《“抱团”打天下》)5篇系列短文。读后,深受启迪,教益颇深。使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之一的团结协作、互惠互利有了新的更深一  相似文献   

3.
陈卓琼 《青年记者》2017,(12):59-60
199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创办“冰点”栏目,其人物报道从这时开始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期.2004年6月,“冰点”改为《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10版的《冰点·人物》专版,在该版的头版位置写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数大多为2000~3500字.  相似文献   

4.
报刊上的“随笔”逐渐多起来了。人民日报开辟了《市场随笔》专栏后,登了不少好文章,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泼辣,引人爱看。如题为《字号老也要店风好》这篇(见2月26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字号”篇),就写得较好。也有个别篇章,如题为《请看看左邻右舍》这篇(见2月1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请看”篇),写得就不够好。“字号”篇说的是北京天源酱园的事情。作者有一天走进这家店门,看见有两位售货员  相似文献   

5.
《军工报》从一版到四版,根据每个版面的内容,都设有言论专栏。不论一版的“军工论坛”,“经济观察”,二版的“科苑论语”、“经济漫笔”,还是三版的“千人千言”,四版的“思想漫笔”,等6个言论专栏,可谓繁花似锦,备具特色。不仅言论多,而且角度新、质量高,它所言所写的都是人们所关心的“心中”事,“口头”言,写得有滋有味,令人有一种不吐不快百读不厌之感。 我根据手头报纸粗略统计,从去年7月到12月各栏目共刊发言论67篇之多,其中一版就有22篇。这些文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者二三百字,长者六七百字。寥寥数…  相似文献   

6.
我起初是被这篇文章的题目所吸引:主题《火焰山·白开水·太阳灶》,好象是杂文或散文的题目,副题《新疆纪行之一》又分明是风貌通讯(又称旅途通讯)。再看题花上“旅游小札”四字,“小札”仍是采访札记,“旅游”则显然是写风光的通讯。我是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的,习惯于从文体等方面看报纸,读完全文,正好符合开初的印象,而且有进一步的发现。这篇文章,文字活泼流畅,风趣幽默。前面大都是写见闻写风光,富有知识性,基  相似文献   

7.
我是北京矿务局大台煤矿的一名通讯员。几年来写了一些新闻稿件,有的还产生了引人注目的社会效果。然而,这些成功稿件的采写经过我大都淡忘了,(?)有那篇“劝妻投案”的稿带来的教训却记忆犹新。 1983年7月上旬的一天,我被矿党委刘副书记叫到党委办公室。“这篇稿子你核实过没有?”他指点着办公桌上的一张报纸问我。那是两天前的一份《北京日报》,我写的消息《青工王卫东劝妻投案》就刊登在二版上。  相似文献   

8.
喝啤酒时倘若以很快的速度往杯子里倒啤酒,杯子里总是啤酒少而泡沫多。其实,啤酒的泡沫多少并不关大事,多点泡沫可以少喝点酒。由此我想到了新闻“泡沫”。新闻“泡沫”的多少其实与报纸扩版的速度有关。我所供职的晚报,五六年前的新闻版只有3个。那时记者写稿是很难上版面的,逼得大家写好稿,抓独家新闻。记得当时最优秀的记者写得再多,每个月也只能发20篇稿件,数量虽少,但常常有稿件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纸转载。现在的新闻版面是以前的几倍,吃稿量自然大了。记者写一篇发一篇,几乎很少有被“枪毙”的。有的记者最多一个月能发…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11.
去年9月27日—11月22日,《河南日报·经济信息周刊》以“本报特别报道”形式,在一版显要位置连续推出了9篇报道。其中8篇的题目分别是:《零点:我们在郑州火车站“打的”》、《晚七时三十分:在郑州10大商场》、  相似文献   

12.
我很喜欢看《河北日报》的“经济生活周刊”,尤其喜爱该周刊的《圆桌》专栏。这个专栏发表的文章,我几乎每篇都认真阅读。今年从6月17日开始至7月15日结束。这个专栏连续发表了万城写的《看浙江人如何“抱团”打天下》(以下简称《“抱团”打天下》)5篇系列短文。读后,深受启迪,教益颇深。使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之一的团结协作、互惠互利有了新的更深一步的认识。文章对如何加快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也都很强。是一组难得的好文章。反复阅读这组文章,觉得从写作上很值得借鉴,现仅作粗浅剖析,供大家研究参考。我认为,文章有如下一些优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钱其琛外长访问苏联期间,向记者吹风是我的主要业务,了解记者们的工作是自找的副业。我想写写我这次在副业方面的收获,一是觉得写一点对“双向交流”也许有些意思;二是也以此了却一笔文债。1988年年初在参加全国人大新闻中心工作时,我经不住《中国记者》杂志的年轻编辑陆小华的谆谆善诱,答应写一篇谈新闻工作的短文,但久久未能兑现。这篇札记就算是抵债了。  相似文献   

14.
《家庭办公室》是我在渭南驻站时写的一篇通讯的标题(见1984年10月17日陕报二版头条)。它也有故事吗?不仅有,而且故事情节曲折动人。1984年年终,这篇通讯被陕报评为好稿,我在掌声中走上台去领了奖金与证书。这时,我虽然调到科教文艺部,但记者部还约我写了“功在文外”的采访体会。适逢当时写业务报告,我便增加了一条“支持改革,为争议人物大唱赞歌”,举例仍是《家庭办公  相似文献   

15.
卢子博 《图书馆》1991,(6):52-53,43
我在1981年曾写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对读者分类目录组织方法的探讨》,另一篇题为《“双组类号制”方案初探》。写这两篇文章的背景是1980年《中图法》二版问世后,许多馆面临着改编问题,我本人所在的馆当时有二十万册藏书原使用的是《中小型图书分类表》,也急待改编,大量的改书改卡,使得图书改编工作困难重重。面对着图书改编的现实,我一直思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19.
当前,报纸的专刊、副刊和 各种周末版、月末版越来越 多,而新闻的版面反而越来 越少。作为业余写作的通讯 员,要想多上稿,不妨多写 些言论。如果掌握好投稿技 巧,命中率也会很高。 以中央级报纸为例: 《人民日报》办有“假日生活 周刊”(侧重大众消费、健 康、大众娱乐)、“大地周刊” (侧重高层次的文学艺术)、 “民主与法制周刊”、“经济 周刊”,还有定期推出的“读 者来信版”、“乡镇企业版”、 “农村经济版”、“社会调查 版”……如果能花一些时间 研究这些版面的用稿范围 和栏目特点,就可以有的放 矢,度身定做,提高…  相似文献   

20.
全国报刊众多,用稿要求各异。就一家报刊而言,所设各种栏目,用稿标准也不相同。如河南日报的《生活周刊》专版,就有小栏目30多个。我经常研究众多的报刊及其栏目,发稿便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见报率。1986年我在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今日消费”栏中,就发稿9篇。1986年8月底,我在集市上见一位市管员,收管理费时,手拿一个装有农药的喷雾器,对交款迟疑或想申明理由的,“噗、噗”就是几下,使你的瓜果蔬菜,吃不能吃,实不能卖。见此,我非常气愤,便以《收费有“术”》为题,写了一篇言论稿,寄给人民日报“市场随笔”专栏,很快见了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