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学生期待上我的课吗?上我的课他们到底幸福吗?每次上课前,我总会这样问自己,之所以成为心中疑惑,是因为反观自己的学生时代,不是也会像学生那样对有些课充满期待,而对某些课则不怎么期待或者有厌学情绪吗?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我们需要把受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如何让学生作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中尽情展现自我,并实现英语学习的幸福感是值得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考试》2007,(8)
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习惯于一育堂,把自己当作道德的权威,知识的化身,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无知的求知者、被教育的对象。课上课下,经常滔滔不绝,大道理、小道理一套又一套,讲了一遍又一遍,讲得很耐心,讲得很透彻。但是,作为教师,你考虑学生的意愿了吗?你尊重学生的看法了吗?学生是真的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化,引起共鸣了吗?  相似文献   

3.
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对待,更有甚者还作为一门课来考试。试想,在众多的考试面前,我们的学生还有多少兴趣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论?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考试的课程,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自己宣布了失败。原因是我们中小学生考试的心理压力已经够大的了,本来应该减轻负担,缓解焦虑,但调节紧张的课程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考试负担,这不是自己宣布了自己的失败么?运用心理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心理健康规律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应用到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一种具体的运用,是一种生…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思想政治课、主题班会课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师引导的心理价值,它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独特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引导或在浅层次上打转,或只在分享环节体现,或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或流于说教。这样的教师引导不仅无法提升课堂质量,反而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引导学生呢?  相似文献   

5.
汪宁 《文教资料》2007,(13):162-163
经常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抱怨课堂上有学生不认真听讲或根本不听讲,也常有学生反映某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懂或不愿听某老师的课。通常情况下,得到信息反馈的绝大多数家长和班主任老师总是很有耐心地甚至是不厌其烦地做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或劝说这部分学生要“适应老师”。其实,作为教师,特别是常有怨言的教师,我们自己是否应该想想为什么有学生不好好听、或是不愿意听我们某些老师的课?为什么学生不欢迎自己?单纯是学生的问题吗?笔者认为,固然学生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但不应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的问题而片面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也应该或更主要的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来分析寻找原因。笔者以为,更主要的应该是提高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业务水平,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进而努力成为一代“名师”。  相似文献   

6.
当教师为学生听不进自己的谆谆教导而苦恼时,是否应当反思:我们的良苦用心学生明白吗?我们的"教育要求"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了吗?怎样才能将我们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呢?  相似文献   

7.
你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吗?你的孩子生活在你给他创造的氛围里是快乐的吗?你自己的求学经历充满快乐吗?你的学生在你给他创造的教育空间里是快乐的吗?——在这样的提问面前,你能够坦言自己是快乐的吗?如果正视现实,你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并无多少“快乐”可言。我们的教育,无论是来自家庭的,还是来自学校的,都没有把“快乐”确立为教育的主题。仔细深入省察来自家庭或学校教育的悲剧,我们不能不痛彻地呼唤:还教育以快乐!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客体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教师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  相似文献   

9.
小学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将小学思品课科学地组织起来,在教学中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主要就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金钧 《教书育人》2012,(4):16-17
每次上完课,有多少教师会扪心自问:在这节课,学生能接受授课内容吗?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吗?还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学生学得快乐吗?事实上许多教师会自问:我完成教学任务了吗?甚至会这样自慰:我终于完成教学任务了!什么是教学任务?陈新宇主编的《中学教育学》中认  相似文献   

11.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课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校都开设心理课.如何提高心理课的教育效果呢?这就要求心理教师在心理课上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在健康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自觉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准备体育教学比赛或优质课评比之前,教师们都有这样的担忧--在外校上课,那里的学生能配合自己吗?能按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吗?自己能把学生调动起来吗?有这些担忧是在所难免的.在各级的教学比赛前都安排有一段(大约20分钟左右)教师熟悉学生的时间,这可是教师与学生课前的唯一接触,如何利用好这20分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比赛,总结了课前调动"五步法",效果很是明显.  相似文献   

13.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回答肯定而明了,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因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如果让为人师的我们扪心自问:你爱学生吗?回答也是肯定的:为了学生,我们呕心沥血;为了学生,我们废寝忘食;为了学生,我们……可是,我们的爱,学生知道吗?他们接受吗?他们同样爱我们吗?回答或许就不那么肯定了。有些教师不是常常哼唱那首“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吗?我想,这恐怕就是那种由于自己对学生的爱不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的遗憾又无奈…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笔者以辽宁省心理健康优质课“时间管理挑战赛——谁是时间王者”为例,从学情分析、活动设计和课程实施三个方面,评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目标、活动、组织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夯实心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生学会学习素养,落实课程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下课后,许多教师总爱这样问自己:“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节课我上得成功吗?”却鲜有教师这样自省:“这节课上,我的学生快乐吗?他们在课中享受到了什么?我自己得到了享受吗?”两种不同的反思角度,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赞可夫说过:“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才能和禀赋。”然而,当我们走进小学音乐课堂,却分明看到了以下令人深思的镜头。一、课堂的纪律如此“井然”上课伊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环视教室一周后,微笑着说:“第×组的×××同学坐得…  相似文献   

16.
金华 《天津教育》2006,(11):51-52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成为我们当今众多科学教师讨论和研究的一大课题。反思我们过去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些认识和实践,发现我们由于对相关理论学习不够,对“科学探究”的许多方面还缺乏清醒、完整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得更多的只是一些零星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还存在着一些盲目性。一、关于“科学探究”的几点困惑困惑一:探究主题谁来确定更为合理?如果探究的主题由教师来确定,那么学生是否对这项探究活动有兴趣呢?如果毫无兴趣,那么又怎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呢?即便学生在教师“的束缚”下,经历了、完成了这项探究活动,但学生在探究活动时感到快乐吗?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吗?如果主题让学生自己来确定,那么学生所选的主题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认知规律呢?(也就是难易度合适吗?)这个探究主题有意义吗?对他们的发展有帮助吗?学生自己很难把握。困惑二:已被证实的科学结论是否有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探究?综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还是把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作为探究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然而,在一些科学结论过分简单或已被证实的探究活...  相似文献   

17.
许多“精品”课,向我们展示了设计者精心的设计和执教者精彩的“表演”艺术,一切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展开,这样的课是好课吗?这样的课能迸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吗?我们平时的家常课,大家也都非常强调备课,课上大多把预案当作一成不变的方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场情形。其实,我也并不是说我们非得盼望课上发生点什么意外。至少,教师的眼中应有“人”,应有学生。教师应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而不是自己独霸的场地。应还课堂一点生气,给课堂一点灵气。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一、从教材内容中生成…  相似文献   

18.
教课,有两个重要的关注点:一是教案,二是学生。既关注教案,又关注学生,这是我们的追求。一心想着教案,能把课教好吗?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断。一位教师教《白杨》一课,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师: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指什么?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直接面对的是纯洁无瑕的学生。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怎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本文探讨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途径。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教师为什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造成教师心理问题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  相似文献   

20.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然而,由于心理活动课开展的时间较短,尚未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师不知道学生已经学过什么或学习的程度如何,这极易导致不同年级间辅导主题的"撞车",所以经常听到学生说"这个我们已经上过了"。同时,主题的重复也导致了活动形式的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