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学术播客作为一种非正式学术传播方式影响力与日俱增,展现出区别于已有学术媒介的新特征。本研究从补偿性理论出发,探讨学术播客在学术知识的生产、传播、消费以及评价这四个环节对先前媒介的“补偿”作用,并提出促进学术播客发展的建议,包括通过人机协作加强学术播客信息质量甄别,结合学科与市场进行分类管理,不断探索多元效果评价体系、声音到文本的版权管理方法以及衡量学术影响力、同行评审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2.
李静丽 《传媒》2021,(7):44-46
学术期刊作为展示地区学术形象、促进地区科研发展的重要"窗口",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数字出版的发展与新媒体的应用促进了学术信息的实时分享、精准推送和分众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内蒙古学术期刊在内容生产、传播路径、集群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以及学科发展,构建了学术传播与知识服务的全媒体出版体系.  相似文献   

3.
敦文杰 《图书馆学刊》2013,35(1):130-133
Web2.0技术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应用,阅读播客视听资源正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分析了美国公共和学术图书馆的播客网站建设现状,并对我国图书馆利用播客技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信息传播路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德英 《出版科学》2018,26(3):82-85
新媒体背景下,学术阅读的经济形态、信息载体和传播平台都发生很大变化,学术阅读变成服务阅读需求为核心,注重学术信息传播、阅读、思考、分享、互动、评价等,学术阅读呈现浅阅读、碎片化、单篇化的阅读模式.传统学术期刊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阅读群体在减少,数字阅读成为未来学术阅读的发展趋势.传统学术期刊要利用新兴媒体技术特点和优势,改变学术期刊的单一传播模式,明确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创新服务理念,实现学术信息双向传播,实现学术阅读的规范化、有序化、数字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技术革新与现代化的情感依赖需求,听觉文化凭借其亲近、陪伴、深入等特质逐步解构视觉主导的信息传播模式,带来了耳朵经济的蓬勃发展。中文播客以此为契机迎来了复兴,其内容生态呈现出知识化、生活化、品牌化、叙事化的特点。文章从中文播客的内容生态样式出发,探究中文播客数字化营销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中文播客数字化营销应朝向拓宽多元场景、深耕知识付费、构建品牌合作三个方面进行发展,以期促进中文播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声音关切着技术、知识、情感、权力等多重要素,在声音媒介的技术演进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失衡现象,而播客被认为具有推动女性主义思潮的潜力。本文基于对小宇宙App的女性议题播客的扎根研究,发现其声音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着情感连接、性别文化资本、社会性别实践三个维度,能够完成知识共享、理性讨论、社会文化潜力释放、情感连接。同时,以声音为载体的播客较之于以文字图像为载体的其他网络媒体平台在性别议题的讨论时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压力之下,出版业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而播客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为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中信出版集团作为出版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试水播客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围绕中信出版集团旗下的播客节目进行分析,从用户消费心理理性化趋势、视觉到听觉传播方式的迭代和行业间的价值共赢分析“出版+播客”模式的必要性;并对出版类播客知识传播新样态进行分析,主要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构传播内容、多领域生产者共造知识图谱、播客平台营造知识传播新场景和长音频形式打造深度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8.
播客宣告网络视频传播时代的到来,代表着未来网络媒体发展的趋势。本文从播客受众、应用领域及其网站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播客对媒介变革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亚堃  张伟超 《传媒》2023,(9):54-56
在技术叠代加速、社会变化加速、生活节奏加速的加速社会里,以播客为代表的听觉文化再度回归。从信息传播效率来看,声音表意对于时间的需求、数字口语的表达冗余、“低效”的去中心化内容分发机制,使播客成为“加速社会”里的“慢”媒介。从技术伦理视角来看,声音的情感陪伴、线性叙述下的意向完整表达、对传受双方的平等赋权,使播客建构的感官世界与意义空间有助于缓解加速社会带给人们的奴役压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传播学、网络媒体与媒介传播原理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播客发展。本文主要从播客特点与分类着手,并且从播客给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冲击与创新这一角度分析传统媒体和播客的差异,最后立足于传统媒体与播客整合角度上,展望播客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1.
web2.0技术促动了播客的快速发展,在播客的传播平台上,爱众不仅得到了参与内容制作的机会,获得了与人分享的权利,而且延续了网络舆论互动的自由,拥有了影像传播的话语空间,以此使得播客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2.
杨琦 《今传媒》2010,(12):116-117
2005年,在博客大潮迅猛发展的同时,有声博客——播客,横空出世。播客以其自主性,小众化的特点,一经出现,就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播客在传播形式上、内容以及效果上都颇具新意,它不但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形式,拓展了信息知识获取的渠道,也使得普通受众个人对媒体影响力的施加力度大大增强,从而改变了单一的传播格局,大众参与媒介传播的主动性把新媒体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杨琦 《报刊之友》2010,(12):116-117
2005年,在博客大潮迅猛发展的同时,有声博客——播客,横空出世。播客以其自主性,小众化的特点,一经出现,就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播客在传播形式上、内容以及效果上都颇具新意,它不但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形式,拓展了信息知识获取的渠道,也使得普通受众个人对媒体影响力的施加力度大大增强,从而改变了单一的传播格局,大众参与媒介传播的主动性把新媒体传播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考察播客的演进历程,发现播客的发展受到若干逻辑的制约,自由传播的逻辑贯穿始终,其中分化出技术逻辑、文化教育逻辑和市场逻辑。现阶段市场逻辑占据了播客发展的主导性位置,播客能带来传播更加自由的观点仍然只是一次乌托邦的幻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对播客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民意聚合和商业模式的互补、民意多样化与监管自律的互助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文章认为,播客自媒体在全方位借用和改造传统媒体内容的同时,应积极借助传统媒体实现对公民意志的再传播。虽然播客平台的商业模式为播客本身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但也要规避受制于人的境况,在监管自律的统筹下,使播客自媒体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波  修梦悦 《中国编辑》2023,(4):64-70+75
随着数字阅读的普遍化,以纸质出版为核心的学术期刊受到严重冲击,亟待向数字化运营方向转型。基于SICAS消费者行为模型分析,学术期刊存在读者画像缺失、传播形式单一、互动机制不健全、学术服务力不足、私域流量未激活等问题。本文从洞察读者需求、利用多通道感知、建立全媒体传播矩阵、致力期刊数据化、建设学术社群等方面,提出学术期刊数字化运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陈卓  蒋英州 《出版广角》2021,(19):26-29
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知识服务是学术期刊价值链优化的重要路径.学术期刊价值链是由以论文投稿为内部物流、以全流程编辑出版为生产流通和重视学术场域位置与传播推广的营销服务等价值活动构建的过程.对此,可通过价值创造提升期刊知识服务水平,优化学术期刊价值链,推动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建设.具体来说,学术期刊可以借鉴价值链理论的成本领先、目标聚集、差异化三重策略,以用户思维着力构建可持续的学术组织力、引领专业发展的影响力、培育差异化的服务合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多重需求.  相似文献   

18.
陈艺淳 《视听》2022,(3):156-159
流媒体技术使声音内容领域出现了新的传播结构与传播内容形式,比如播客.目前,中国播客的内容生产模式与商业化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服务于中文播客的小宇宙客户端作为播客内容平台的积极探索者,为中国播客产业的内容生产和商业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用户、内容生产者与内容分发平台形成社群,稳定的商业化模式可以进一步促进播客内容的良性生态...  相似文献   

19.
薛可  方慧 《新闻界》2007,(5):45-47
亚文化这种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在传统渠道中生存较为隐匿,但在网络传播中,特别是随着播客的兴起,亚文化由此而得到了生存和扩展的土壤.一些非主流的文化思想也借助网络的力量得到释放,并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文章旨在从播客的传播现象着手分析网络亚文化传播与社会个人形象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具备传统媒体时代的优良职业素养以外,更需要将职业素养的发力点置于数字传播上,提升对复杂理论的洞察能力,培养批判性的理论品格,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评价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提升对学术文章的评价能力,增强学术研究意识,提升策划能力,同时培植互联网思维,革新学术期刊的运营模式,提高市场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