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张文新修订的Olweus欺负问卷、陈欣银等人修订的儿童社会行为量表、社会提名法等对82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考察中小学生受欺负的状况,及与其行为表现、同伴关系之间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中小学生受欺负的发生率比较高,且相当稳定;(2)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与同伴拒绝显著正相关,即儿童受欺负频次越高,其同伴接纳越少,同伴拒绝越多;(3)在中小学中,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儿童受欺负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受欺负频次通过社会行为中的攻击行为和羞怯-退缩行为间接地影响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929名3-5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小学中高年级社交退缩亚类型儿童的同伴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存在性别差异,退缩女孩的同伴关系发展状况优于退缩男孩;(2)安静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发展状况在各种退缩类型儿童中发展最好,而活跃退缩儿童和混合退缩儿童同伴关系较差;(3)退缩儿童的友伴存在更多的退缩行为,更容易遭到同伴拒绝,但退缩儿童的友伴比退缩儿童受到同伴更多欢迎.  相似文献   

3.
笔者考察了176名4岁儿童的实验室自由游戏活动,将其中的68名鉴别为行为退缩儿童,并进一步区分为3个亚类型。对7岁儿童通过观察和问卷等方式收集他们的同伴关系、问题行为方面的数据。回归分析结果表明,4岁儿童的退缩行为不能单独预测其7岁时存在的问题行为,在3个退缩行为子变量中,退缩子分数2(单独建构和单独探索)是一个反应儿童退缩行为的敏感变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小学生社会性适应的性别差异,研究选取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儿童作为被试。采用修订的班级戏剧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儿童的积极社会行为、攻击冒犯行为、敏感退缩行为、师生关系和同伴接纳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发现:在社会行为上,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社会行为和敏感退缩行为,男生则表现出较多的攻击冒犯行为。在师生关系上,女生更容易与教师建立亲密的关系,男生更易与教师建立冲突和依赖的关系。在同伴接纳上,女生受欢迎程度更高、男生受拒绝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是除家庭之外对幼儿影响最直接的微观系统,按照生态系统理论可将其分为:幼儿园物质环境子系统、师幼互动子系统和幼幼互动三个子系统。文章论述幼儿园微系统内影响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各要素,提出通过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提供积极的支持引导和增加同伴交往的机会等对策,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班级是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微观环境之一,良好的班级生态系统可以促进个体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班级生态系统下的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然而,对于班级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特征,以及何种形态下的班级生态系统有利于学生的学校适应等问题目前尚缺乏系统梳理。本文首先阐述班级生态系统中同伴生态系统、师生互动系统的内涵、功能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其次,评述同伴生态系统、师生互动系统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的影响;最后,分析班级生态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展望。本文以整合的视角,试图探讨班级生态系统对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的独特影响,从班级生态学的角度,为指导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崛起,人们开始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来理解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以往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的研究主要考察两两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用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来系统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存在年级差异;(2)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报告的攻击行为存在年级差异;(3)学习困难儿童同伴评定的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4)在敌意和非敌意归因情境下,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对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都有影响,从而为教育者通过干预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来改善他们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事件观察法收集到373人次大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事件,其中退缩幼儿253人次,普通幼儿120人次.分析结果表明:大班幼儿的同伴互动行为多发生在游戏活动时间;退缩幼儿具有启动同伴互动的愿望;退缩幼儿在同伴互动中比较自我中心;退缩幼儿较少使用语言互动;退缩幼儿施动行为积极性不足,且难以获得积极的反馈;退缩幼儿同伴互动的成功率较低,但主动互动时会有较高的同伴接受和回应.  相似文献   

9.
社会退缩儿童不能或不愿与同伴发起和进行有效的互动,缺少社交行为。表现为自我行动能力差、对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交往策略欠缺、容易被拒绝等。这种独自状态给社会退缩儿童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须要采取完善自我能力结构、进行积极的行为矫正、加强社交策略培养、引导儿童融入交往环境、改善各种人际关系等应对策略,帮助退缩儿童积极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0.
吴凡 《教育导刊》2007,(8):27-28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缺乏同伴互动经验的儿童发展状况欠佳,具有近期和长期的适应问题。游戏是幼儿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同伴交往活动。因此,如何解决幼儿在游戏中的退缩行为是解决幼儿退缩行为的一个突破口。本文将就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布郎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强调儿童在环境中的发展,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工作的环境)和宏系统(如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等).这些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宏系统的变化影响外层系统,进而影响儿童所处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这给我们一种启示,对儿童发展(包括品德发展)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微系统和中间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布郎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强调儿童在环境中的发展,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外层系统(如父母工作的环境)和宏系统(如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等).这些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宏系统的变化影响外层系统,进而影响儿童所处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这给我们一种启示,对儿童发展(包括品德发展)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微系统和中间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机选取108名3~5岁儿童,通过对其进行一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任务测试及社会行为评定,考察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其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退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降低,退缩行为发生概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差异并不显著.(2)儿童的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变量后,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可以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知水平不能预测其退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社交退缩行为影响儿童中后期的心理适应。社交退缩一般分为安静退缩、活跃退缩和焦虑退缩三类。社交退缩的干预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儿童的社会认知干预和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5.
社交退缩行为影响儿童中后期的心理适应。社交退缩一般分为安静退缩、活跃退缩和焦虑退缩三类。社交退缩的干预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儿童的社会认知干预和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生活事件的影响,而且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把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由小到大分别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若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个体的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而微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关系则是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32名小学3、4、5年级学生的同伴接纳、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相互关系的问卷调查发现,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少,亲社会行为越多,则同伴接纳越高;儿童的同伴接纳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没有关系;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积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退缩行为是儿童身上常见的一种孤僻行为,小学生的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和身心健康,并且可能影响到儿童将来的幸福。这种行为的产生,一方面因为儿童本身具有抑郁型气质;另一方面客观存在不良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不良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以及存在同伴拒绝、同伴欺侮等不良行为。解决策略主要有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训练并提高社交技能。  相似文献   

19.
同伴侵害是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学龄儿童的同伴侵害现象,较少考察幼儿阶段的同伴侵害问题.本研究采用教师评定和母亲评定的方法考察了幼儿阶段同伴侵害的发生特点以及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伴侵害是3~5岁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受侵害者与一般儿童相比具有更多的抑郁、社交退缩以及体诉等内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儿童同伴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互动交往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包括他们创造和分享的日常活动、创生出的活动、价值观念及思想等。同伴文化的创造往往反映了儿童内在的成长需求,反过来,比较稳定的同伴文化又会促使儿童对认知和行为做出调整。为了在学校教育中更好地理解、陪伴和引导儿童的成长,多角度观察、研究、理解儿童同伴文化,并以谨慎的姿态介入儿童同伴文化,是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和挑战。通过对儿童同伴文化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并客观地评价儿童在同伴互动交往中行为的积极性和问题所在,从而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陪伴、引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