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著作经纪人“生财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当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收到一份书稿的时候,编辑或助理编辑会给作者寄去一个申请书收条表格,或者编辑会给作者写一封正式照会。作者的名字、地址、书稿的名称、收到书稿的日期、页数和接收书稿的编辑的姓名的首字母都会被被输入两份登记卡片,一份作为主文件,另一份为出版社编辑归档所用。此外,卡片上还要记录书稿的情况、读者的姓名和已付费用等项目。准备一本书的文件档案和一份“作者和书稿调查表”。标有作者姓名、书稿题目和收到稿件日期的书稿就这样被保存起来。  相似文献   

3.
“帮普通作者出书,替出版机构寻稿,向公众宣传普及著作权法知识”,为了解决普通作者出书难和出版社好稿难寻、稿源不足等现实问题,2007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决定在订货会期间(1月10日~13日)举办“全国书稿版权交易会”,为广大作者与出版社、影视动漫制作单位、数字内容制作机构、文化创意机构等各类作品使用机构搭建书稿版权交易平台。本届书稿交易会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书稿版权交易模式,设立特定展区,组织全国出版社、版权代理机构、文化公司、文化创意机构、数字内容制作机构和作者参展。交易的书稿包括已创作完成的书稿、译稿;书稿选…  相似文献   

4.
安华 《出版经济》2003,(12):47-49
美国出版社向作者或著作经纪人联系洽谈购买书稿,一旦确认接受某本书稿以后,双方就要考虑如何签订购买合同.一般都是由出版社的组稿编辑参照出版社的合同样本,先草拟一份合同初稿,征求作者或著作经纪人的意见,双方协商修改一致同意后,经出版社领导批准签约.  相似文献   

5.
同人相聚,三句话不离本行,偶尔谈及“搭配书稿”之事,大家所见皆同。所谓搭配书稿,是指作者或编写单位把一部书稿交某出版社出版时,将另一部书稿作为搭配,也要求给予出版,否则,前一部书稿亦不交出版社出版。这种搭配来的书稿,有的不是适销对路,有的质量低劣,如果不用这种搭配手段是不容易被出版社采用的。但是,这种搭配有时就成功了。这是因为,有些出版社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只看重某书稿有利可图,有的仅编写单位就订购若干万册,所以宁  相似文献   

6.
美国出版社的编辑负责购买书稿,一般有多种途径,诸如作者自投书稿、著作经纪人供稿、图书制作商承包、介绍人帮忙、编辑向已出书的作者、朋友、同事组稿和约稿等。 关于著作经纪人(Literary Agent)供稿过去已有不少文字论述,大家比较熟悉,但另一种向出版社供应书稿或图书的图书制作商(Book Producers或者Producers)却还鲜为人知,他们与出版社的关系如何,又是怎样经营的呢? 图书制作商亦称“图书包装商”(Book Packagers),从事这项业务的可能是私人,也可能是公司组织,他们的经营方式与好莱坞独立制片人相似,以各种形式将作者、图书设计师、印刷商结合  相似文献   

7.
“修面刮胡子”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面刮胡子”,指的是编辑加工。这是刘金先生在《编辑旧事琐忆》一文中提到的比喻。刘金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作风严谨、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他的这篇回忆文章写得亲切生动。其中“‘原稿整理’的教训”一节,提到有人误改“巴金同志”的书稿,读来尤多启迪。确实,如何对待名家的书稿,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书稿是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作者把书稿投寄给出版社,表示了对出版社的信任和期待。因此,无论是名家还是新手,编辑都应该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而名家是“术业  相似文献   

8.
书稿档案是出版社的历史财富。一份完整的书稿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书稿出版合同书、作者简历表、书稿列选单、书稿外审材料、出版社审读报告、编辑加工报告、出版社复审终审报告、校对记录、编辑与作者来往信件、出版社支付作者稿酬的计算单和通知单等。书稿档案中的每一内容,都直接源于出版,是出版社出版一本书的方方面面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出版社历史的宝贵材料,是印证出版的各类著作的可靠依据。书稿档案与其它档案一样,它的服务性、公益性不可能直接体现于档案部门本身,而是包含在广大档案利用者的获益当中。一、书稿档案是出…  相似文献   

9.
某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为了攫取一部书稿到手,明知作者早已与一家兄弟出版社基本谈妥,双方都已按口头协定开展工作,他竟秘密地插手进去,向作者许以“满意的条件”,迅速签订了合同。在另一方面,作者亦干得相当合拍,一面签订合同,一面同原口头成交的出版社虚与委蛇,密不透风。直至有关部门发现两家出版社上报同一选题为同一作者而提出询问时,秘密交易的帷幕才被揭开。不料此时幕后人物亮相,竟振振有词地声称向作者组稿是“理所当然”,是“竞争”云云。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据传闻,这类事还曾多处发生)?为什么这几位编辑、作者对此非但不以为非,竟然还洋洋得意,冠以“竞争”的美名?  相似文献   

10.
某作者的一部著作,最早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组约的。时隔不久,某出版社以优厚的稿酬和其他物质条件为钓饵,硬把这部著作从山西“钓”走了。类似这种一家出版社从另一家出版社手里“抢”走书稿的实例,笔者在近几年的编辑生涯中,耳闻目睹已非一次。此种手段,实在是不足效  相似文献   

11.
应加强书稿社马燕珠书稿档案是出版社从事出版业务活动重要的档案资料,是以文字、图表、声像(如光盘等)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保存的文件材料,它是出版社出版图书的原始记录。它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作者和出版者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书稿档案管理应该是出版社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书稿档案的重要性新闻出版总署于1992年制定了《书稿档案管理办法》,这对于规范和加强书稿档案管理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出版社在书稿档案的管理上仍存…  相似文献   

12.
地方出版社贯彻“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出书方针,在作者工作上,必须首先充分发掘省内的著译力量,团结各方面书稿的省内作者,注意发现和培养新生力量,这样,才能丰富稿源,提高书稿质量。这些年来,由于我们发挥了本省著作力量的优势,有不少书稿起到了为全国读者服务的作用。例如《新日汉词典》、《清史简编》、《辽宁苹果品种志》、《胃脱落细胞学图谱》、《世界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给出版社带来生机、活力,然而有的出版社却因图书订数的下降始终摆脱不了困境。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这些出版社在改革中缺乏战略眼光,出现了某些“短期效应”。所谓“短期效应”是指一些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或只顾出版社的经济效益,不顾出版工作的社会效益的短期行为。本文试列举数种体现出版社“短期效应”的做法并分析其危害性。 1.作者包销图书。由于图书订数的一再下降,某些出版社考虑到自己经济上的承受能力而规定了图书的起印点。如果从书稿的取舍从严把关,或鼓励作者利用工作之便参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编辑把关”主要是指出版社对书稿进行政治审定的一种责任编辑制度,这个制度是同我国出版社的社会主义性质相联系的,也是由出版社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决定的,因而是无可非议的。而按照通常的认识,所谓“文责自负”是指著作人对其作品负政治上、道义上和社会效果的一切责任,从法律的角度讲,它是  相似文献   

15.
西方出版社经营艺术拾粹周奇四个“合适”德国出版界流传一句名言:出版社的经营艺术就在于,将合适的作者的合适的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这四个“合适”很精辟,可谓西方出版社经营艺术的高度概括。出版社作为企业,当然要寻求资本增殖。资本增殖的数量和速...  相似文献   

16.
作者及其他     
某大学有一位讲师,写了一本汉语语法专著,在送出版社之前,送给教研室主任征求意见,这位室主任修改了数处,便在讲师的名字前面把自己的美名加上了,随后将原稿送系主任征求意见,系主任在原稿上改动了几个字,大笔一挥,把自己的芳名加在那位室主任和讲师的名字之前。于是,一部由一个作者单独完成的书稿变成了由三个作者合作完成的书稿了。此类事情在研究部门也时有发生。据说,这些领导者在别人完成的书稿上署上自己的名字,“理由”还很“充分”——他们对书稿提过指导性的意见,甚至亲自动手帮助修改,对作品的完成也付出了劳动,他们的劳动也应  相似文献   

17.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转企改制之后,未来出版社的企业化生存之道,我们最需要迈过去“三无出版社”这道坎儿。何谓三无?即无编辑、无作者和无版权。我这里说的“无编辑”,是指策划编辑。策划编辑与作者、书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辑是龙头。  相似文献   

18.
书稿的“三审制”,是出版社编辑人员熟知的项制度.从50年代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关于“一切采用的书稿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编审制”以来,一直为出版界所重视,并坚持至今,实践证明,出版社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计算机日益普及,作者向出版社交稿采用电子书稿形式的情况日益增多;这对编辑人员和作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电子书稿交出版社后并未得到很好利用,除了有编辑对计算机技术不熟悉的原因之外,多数情况是原稿不符合出版内容规范和技术要求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对电子书稿提出规范性要求。基于近年来多部电子书稿的实践,本文总结出几条电子书稿交稿的基本要求,提出来讨论。 鉴于目前出版社的纸媒体图书出版仍以纸面书稿为其主要工作对象和依据,审读、编辑加工、排版和校对等环节,以及作者校改、质量检查时,均以纸面书稿为依据。要求作者在提供电子书稿时,必须同时提供纸面打印稿,并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谈谈书稿三审的“好”与“快”冶金工业出版社郭历平书稿“三审制”是出版社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并对提高图书质量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出版工作向质量效益型转移时,三审工作如何做到既“好”又“快”,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