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农节目的创作不仅涉及创作内容,还存在一个创作视角的选择问题。不同的创作视角,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同。钱钟书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吃葡萄的故事,说的是两种人吃葡萄,一种人专挑最好的吃起,结果他吃的总是葡萄中最好的那一颗,而另一种人正好相反,先挑最坏的吃起,因为他想的是下一颗总比吃的这颗更好。两种吃法,两种味道,个中滋味全然不同。在对农节目创作中,有时换换思路,反其道而行之,也许做出来的节目会是另外一番风景。  相似文献   

2.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乃《伊索寓言》里的名篇,广泛传播,世界享用,可以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可若按辩证法来看,事物往往有两面性,狐狸吃不着葡萄,有时说它是酸的,有时也会又想那葡萄也许很甜。尽管“这一面”《伊索寓言》里好像没讲,可事实一再证明辩证法没错。 被誉为世界球王的巴西的贝利,有一则已成名言似的“轶事”:当别人问他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他总是说:下一个。按贝利这种逻辑来推理,他永远踢不出“最好”的球。当然有人会说这话里有谦虚也有矫情,但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机智。 如果说贝利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世界》2005,(2):4-5
平安如意的12颗葡萄 在两班牙.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乎安如意,而且每颗葡萄还有不同的含意,如第一颗“求平安”、第五颗“和睦”、第六颗“避难”、第七颗“祛病”……  相似文献   

4.
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创作主体是播音员、主持人。对于每一个有能力创造艺术美的创作主体来说,都会有一个只属于他的创作条件和手段,这种极具个性的条件和手段的运用贯穿于他长期创作活动的始终,并以相对稳定统一的状态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有声语言创作艺术特色。即,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5.
音乐创作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艺术的汪洋大海中,黄自创作的音乐就像一颗明珠,但却是最闪耀的一颗。因为黄自在中国的音乐史上有着许多让人敬仰的首创。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批西方电影人前来中国,拍摄以中国和中国人为主题的纪录片.不同的创作视角,借助各自的镜头,映照出了同一时代,同一个国度、同一群人不同的历史与不同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面把艺术分成三类:说明性的艺术、情感性的艺术和道德性的艺术.①这正暗合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任务是为政治服务,高高在上的创作视角、充满说教的造作色彩、空洞乏味的内容、立场鲜明的先行主题,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即说明性的艺术.1990年,吴文光《流浪北京》横空出世,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开始了对人的关注,尤其是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人,他们用一种平视的视角对待拍摄对象,摄像机成了他们的悲欢离合的见证者,这类作品归类于情感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据9月20日《燕赵晚报》报道,在河北怀来葡萄节上举办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大赛上,经过200多人激烈角逐,最终一名小伙儿以30秒吃掉一斤葡萄的成绩摘得桂冠。看到这一新闻时,笔者也在吃葡萄,不由的加快了速度,结果30秒吃了10来颗还有点不舒服,真想不到这个小伙子吃完后是什么感觉。从网上查了一下类似激烈的“赛事”,竟然多如牛毛:《重庆晚报》曾报道说“南滨路实施了交通管制,露天摆了1182火锅台。  相似文献   

9.
这是对王蒙小说《狂欢的季节》的一篇评论。作者从"说者"、 "智者","做者"的不同视角展开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最后归结为王蒙与《狂欢的季节》始终保持一种 "他者"的冷静视角。但评论者认为,作为小说家,创作是直面一个丰富的感性世界,尤其是一个生动复 杂的理性王国,这就需要小说家入其里又出其外.  相似文献   

10.
"固化"对一同新闻的记忆——央视《新闻周刊》创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电视的新闻周刊栏目发展很快,一方面,观众面对庞杂的一周新闻,需要透过镜头看背后,通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电视台在一周内拥有庞大的新闻资源(包括内容和图像),有效地挖掘这个富矿,对纷繁复杂的新闻内容进行梳理.是电视台进行资源再利用的必然途径.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提出"新闻胶囊"的说法.栏目制片人为此解释说,在周末的45分钟相对短的时间里介绍给观众一周国内最重要的新闻,一个人吃下这颗"新闻胶囊",就会固化他对一周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应该是与他最有关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最应该知道的."新闻胶囊"的提法得到了栏目创作组的认同.我们不妨沿着固化记忆的角度,探析<新闻周刊>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1.
雷茜 《出版参考》2011,(1):36-36
曾有一位花匠的葡萄树上结了很多葡萄,他摘了一些送给附近的商人。商人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说:“自家种的,不要钱。”商人却拿出钱硬塞给了花匠。花匠又摘了一些给一个当领导干部的邻居,邻居没有接葡萄,反而问他:“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吗?”  相似文献   

12.
自从报纸一出现,新闻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大约是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吧,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新闻笔调”。引起人们忧虑的“新华体”、“新闻八股”,其实也是指的它的笔调。30年前,老舍同志对首都新闻工作者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讲了新闻笔调的危害性。他说:“在西洋搞文艺的人就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作家,一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也可能进行创作,也可能写出一本戏剧、一本小说,但是他的新闻笔调却是他的致命伤,他很难由一个新闻记者变成一个作家,这就是吃了新闻笔调的亏.”  相似文献   

13.
沈千运是盛唐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气格高古,为士流所敬慕,而且在当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风。本文把他放在从盛唐到中唐的整个唐诗流变中,试图从他的生平和创作及其创作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两方面来评价他对中唐初期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形成有效强大之声场,是有声语言再创作的目的所在,唯有这样才能完成对受众的吸引、冲击和统领.本文通过对创作声场能量构成因素的分析,阐述了诸重要元素在声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有声创作中由内及外这一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试图为有声语言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争吃葡萄:西班牙人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一起,等教堂的时钟敲响12点时,大家就争着吃葡萄,并要求按照钟声的节奏吃下12颗,以示新年吉祥如意。喝光余酒:法国人在除夕之夜,新年开始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除夕时如果家中还存有剩余的酒,来年就不会交好运。忌食家禽:匈牙利人在过新年时忌食家禽。他们认为,家禽都是有翅膀的,吃了它们,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就会随之而“飞走”。冷食迎新:巴拉圭人在新年来临的前五天,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动烟火,只吃冷食,直到新年…  相似文献   

16.
在真正的艺术领域里,没有预备学校,但是有一个最好的预备方法,就是对艺术大家的作品抱一种最虚心的学徒的兴趣。这样碾颜料的人常常会成为优秀的画家。罗江老师的画是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不完整,有点支离破碎,使他在人物画的表现上脱离了主题性创作的范式,上升到一种观念形态。  相似文献   

17.
王雄与南台     
南台 《编辑之友》1997,(6):63-63
王雄与南台,是二而一.一而二。“二而一”,是从“人”的角度讲,王雄与南台是一个人。王雄是学名,南台是笔名。“一而二”,是从“职业”的角度讲,王雄当编辑,南台搞创作,一个人干着两种行当。  相似文献   

18.
孙犁是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编辑.他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长达40余年.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我一生从事的三种工作(编辑、教员、写作)里,编辑这一生涯,确实持续得也最长."可以说,创作与编辑伴随了孙犁的大半生.他是以创作为专业,以编辑为职业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梳理是以其他媒体业已传播过的(包括其他媒体提供的专稿)信息资源为基础,从一个新的视角切人,把不同媒体、某一时段发布的相关新闻事实进行甄别和分析、取舍和归类、重组和提炼.其着眼点在于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方法,充分挖掘和提升新闻资源蕴含的价值,以求得新闻增值.与传统的就稿编稿和来什么登什么完全不同,新闻梳理是一个对新闻资源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它通过挖掘内容之间的关系来满足受众的更高要求,它是报纸媒体目前积极实践的一种独特的新闻运作形式.  相似文献   

20.
梁衡是当代提倡师法自然、追求艺术真实、探索民族风格的散文作家,也是一位个性鲜明、思想敏锐、很值得评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作家;他不仅是散文创作的实践者,还是一位随时把散文创作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散文理论研究者.他的散文理论研究,有着独树一帜的创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