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挺举中上挺预蹲制动技术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提出了挺举里上挺动作中预蹲制动技术的原理,并分析了影响预蹲制动技术效果的诸多因素和主要因素,旨在为做好预蹲制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论举重上挺动作技术中的关键动作——预蹲制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组成举重上挺动作的诸多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科研资料及常见的实践资料分析,揭示了预蹲制动动作是对上挺发力、下蹲支撑、起立定铃等整个上挺技术起决定性、规定性影响的关键动作,强调了预蹲制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在上挺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目的是帮助广大教练员清楚认识上挺动作技术的重要环节,为改变目前我国挺举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的局面做出一些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动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调查法对国内外优秀举重运动员的挺举上挺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挺的关键所在是预蹲动作,在预蹲过程中应保持身体重心与杠铃重心垂直向下运动,而且要迅速地由预蹲中的制动转为上挺发力。制动是预蹲与发力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制动时应做到尽快地由预蹲的退让性工作转化为发力阶段的克制性工作,这是上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预蹲技术原理和影响其技术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依据,运用生物力学原理论证,探讨研究预蹲技术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提高预蹲的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外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中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落后的现状,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外优秀举重运动员预蹲发力阶段的动作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运动员预蹲的深度浅,躯干在预蹲发力过程中的前倾程度没有外国运动员大,躯干与水平面的夹角和预蹲制动时的最小膝关节角之间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r=0.547(n=25,p<0.01),这说明:在预蹲发力时,躯干的适度前倾将有利于增大预蹲的深度,并可增加发力阶段肌肉的工作距离。  相似文献   

6.
对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及其产生认识根源,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理念,掌握正确的预蹲制动技术;同时提出改进和提高我国挺举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析挺举上挺技术中的预蹲动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前言本人通过多年的训练实践和观察,发现我国挺举上挺技术中的预蹲动作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基础教学或训练中人们大都认为,上挺预蹲正确姿势是上体严格保持正直、屈膝下蹲、臀部沿足跟方向垂直下降。但我认为正确预蹲动作应为上挺预蹲,在屈膝的同时相应屈髋,臀部在向下移动时稍向后移动,上体稍出现相应的倾度,这一观点已在国内外运动实践和许多研究资料中得到证实。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预蹲动作,初步探讨该预蹲动作的理论根据,旨在改进上挺预蹲动作,使挺举技术得到改善和提高。2 研究方法运用人体重心稳定平衡原理、运…  相似文献   

8.
通过录像解析、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举重挺举预蹲上挺中创新型技术——“双屈式”上挺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认为“双屈式”上挺技术通过屈膝预蹲时配合相应的屈髋和翘臀的动作,使预蹲发力蹬腿同时能够辅以较大的伸髋动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腰背及腿部力量,加大了杠铃最后的上抛速度,从而能够提高上挺成绩;预蹲屈髋时杠铃重心水平前移导致的人体和杠铃总重心的前移,可以通过适当的翘臀动作予以弥补,以保持总重心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产生和在教练员运动员中长时间广为流传的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论证,以期加深对《单屈式》技术危害的认识,提高对在屈膝下蹲的同时相应屈髋翘臀的《双屈式》预蹲制动技术学习、掌握、运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我国挺举技术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举重     
G884.219对举重"单屈式"预蹲制动技术的辨析=Discriminationand analysis of clean techniques in weightlifting[刊,中,Ⅰ]/马文平,张金林,郭单(黑龙江省体育总局重竞技训练中心)//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4).-76-78参2(TY)挺举//预蹲制动//技术分析//单屈式  相似文献   

11.
挺举上挺阶段的功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挺举上挺阶段运动员的输出功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发力阶段运动员单位杠铃重量的平均输出功率和最大瞬时输出功率对上挺时杠铃的最大速度起决定作用。本研究还确定了最大瞬时输出功率,杠铃重量与杠铃最大速度和最大升高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预蹲制动阶段的力学参数对发力阶段最大瞬时输出功率的影响,并应用功率参数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骆耀华 《体育科研》2016,(4):100-10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实验对比法、数理统计法等对12名青少运动员进行8周不同借力推方法的训练,对影响上挺能力的预蹲制动加速度、上挺发力加速度、上挺专项成绩等进行分析与比较,探究不同负荷借力推对于青少年上挺能力的训练作用,为今后的上挺训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影响挺举上挺效果因素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我国运动员,挺举上挺技术差的现状,应用生物力学和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对影响挺举上挺效果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制动时间是评价上挺效果的重要指标。制动时间长,上挺效果差。由于制动时间与单位杠铃重的最大爆发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2(P<0.01),因此欲缩短制动时间,就要提高爆发力这一力量素质。此外,还发现单位杠铃重运动员输出的最大功率与杠铃上升的最大垂直速度之间呈高度相关(r=0.982,P>0.01),故建立两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P_(max)/BW=19.01·V_(max)-10.16。应用此方程可对运动员的上挺能力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pelvis and torso angular jerk on a performance indicator of hitting, specifically hand velocity. Eighteen softball athletes were analysed (20.3 ± 1.6 years; 164.9 ± 24.9 cm; 74.4 ± 14.0 kg). Participants were instructed to execute 3 maximum effort swings off a stationary tee at the middle “strike-zone” location. Angular jerk data were analysed during the acceleration phase of the swing, the time between foot contact and ball contact. Quadra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minimal pelvis angular jerk and minimal torso angular jerk to angular hand velocity at ball contact.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pelvis angular jerk and angular hand velocity at ball contact (r = 0.192, p = 0.754). The curvilinear regression model for pelvis angular jerk produced: R2 = 0.037; F (2, 17) = 0.288; p = 0.754. Lack of significant findings suggest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jerk and angular hand velocity does not exist within female softball hitting. Future research should investigate the timing of minimal jerk through the acceleration phase as a predictor of angular hand velocity, rather than the value of jerk itself.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国家举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科技支撑及举重的运动训练乃至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德国SIMI-Motion7.50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廖秋云打破世界纪录的挺举技术动作视频进行解析,解析的采样频率为50 Hz,运用截断频率为6Hz低通滤波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使用DLT计算空间坐标。结果:①廖秋云提铃至胸阶段的技术堪称完美,准备姿势合理,引膝动作完成质量高。采用积极的伸髋发力,且躯干角度保持80.27deg至77.62deg之间,有利于腹背肌群参与发力。屈髋屈膝接铃,杠铃回落距离为身高的19.61%,属于合理的杠铃回落距离。②上挺阶段,过渡阶段和预蹲制动阶段用时过长。准备姿势站距的调整将降低杠铃所需送达的最终高度,且有利于上挺动作的稳定性。其箭步式上挺杠铃回落距离仅为9.80cm,回落距离小,且双足构成的稳定区域面积大。发力时两心距离控制在3.1cm内,属于理想距离。站稳起立时段末,杠铃向右偏移达17.70cm,对其支撑可能存在隐患。③总体上看,廖秋云的技术优势在于躯干角度控制得当,两心距离始终较近。下肢关节角度变化趋势合理,伸髋发力的方式正确。④廖秋云技术优势明显,但成绩仍具有上升空间。建议优化时间结构,缩短过渡时间,避免额外的能量消耗。缩短预蹲制动时间,提升下肢离心收缩转向心收缩的能力。站稳时段的杠铃横向偏移过大,提示进行左右侧肌肉体量测试评价,并加强弱侧肌肉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体操制动技术概念和分类,阐述了制动动作的技术原理、制动效果和训练原则,为体操基础理论的建设和制动技术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有关举重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优秀举重运动员比赛时大部分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抓举强、挺举弱,而造成挺举弱的主要原因是上挺失败.就上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训练方法,并通过运动员实验前后成绩比较,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徐芳  陶江  黄强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1):123-124
女子举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对挺举技术进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对于保持我国在世界举重领域的领先地位,发展我国的奥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三维常速摄像和视频解析系统,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对我困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挺举技术进行测试和分析,试图揭示这一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及原理,并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