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摇瓶培养研究了不同无机盐对裂褶菌深层发酵菌丝生物量、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26℃,摇床转速为160 rpm,培养时间为7d的条件下,裂褶菌菌丝生物量、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产量最高无机盐分别是KH2PO4+MgSO4.7H2O,KH2PO4和KH2PO4,平均量分别为9.78 g/L,5.96 g/L,0.95 g/L.  相似文献   

2.
对14份土样和7株实验室保藏菌株经初筛、摇瓶复筛,得到1株油脂产量较高的酵母菌,其油脂含量为7.34%。对影响该菌体产油脂的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摇瓶发酵培养的最佳产油脂条件:发酵周期为4d,酵母膏和硫酸铵混合物为氮源,接种量为12%。在该条件下测得的菌体生物量为12.211g/L,油脂产量为1.524g/L,油脂含量为12.48%。  相似文献   

3.
酿酒酵母谷胱甘肽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糖、酵母膏、MgSO4.7H2O、(NH4)2SO4、半胱氨酸、KH2PO4、CaCl27种为谷胱甘肽发酵培养的影响因素,分别以菌体和谷胱甘肽为目的产物进行L18(37)正交试验,综合以谷胱甘肽和菌体为目的产物进行谷胱甘肽发酵培养的正交实验分析后得出,谷胱甘肽发酵培养时的适宜培养基为:葡萄糖5%,酵母膏1.2%,MgSO4.7H2O 0.04%,(NH4)2SO4 0.6%,半胱氨酸8 mmol/L KH2PO4 0.2%,CaCl2 0.01%.  相似文献   

4.
以L18(37)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樟芝真菌发酵产三萜类化合物培养基条件.适宜于樟芝真菌发酵产三萜类化合物的培养基条件为:葡萄糖40,黄豆粉20,酵母膏2,MgSO4 0.2,K2HPO4 1.5,VB1 0.01(g/L).经验证,在此条件下,樟芝真菌摇瓶发酵后的菌体产量为383.6 mg/L,三萜类化合物为27.85 mg/g.经对比,樟芝真菌菌体产量和三萜类化合物产量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栽培黑豆和野生黑豆粉末对深层发酵灵芝菌丝生长、灵芝酸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菌丝活化、种子液培养、液体深层发酵培养3阶段获得灵芝菌丝体,用乙醇提取灵芝酸,香草醛法测定其含量并计算产量。结果:当培养基栽培黑豆浓度为10g/L时,灵芝酸含量和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59和2.66倍;当培养基野生黑豆浓度为10g/L时,灵芝菌丝体生物量和灵芝酸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25和3.89倍;当培养基野生黑豆浓度为4g/L时,灵芝酸含量达到最大值39.845mg/g。当培养基中野生黑豆浓度为6、8、10g/L时试验组灵芝酸产量无显著差异。结论:从经济性角度考虑,添加4g/L野生黑豆优化培养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碳源对灵芝液体发酵灵芝酸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玉米粉、小麦粉、荞麦粉下灵芝液体发酵菌丝体干重、灵芝酸含量及产量。结果:培养基玉米粉浓度4g/L时,菌丝体干重和灵芝酸产量分别达到最大值,较对照组提高了1.11和1.26倍;培养基小麦粉浓度10g/L时,干重和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0.73和0.87倍;培养基荞麦粉浓度7g/L时,干重和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0.97和1.15倍。培养基玉米粉浓度7g/L时,灵芝酸含量达到最大值23.538mg/g。培养基中玉米粉浓度为4、5、7、10g/L时,灵芝酸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从生产实际考虑,应使用4g/L的玉米粉优化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对3种共25株酵母菌进行了富铁能力的筛选,经过抗性筛选和摇瓶发酵培养筛选到一株生物量及细胞铁含量均较高的酵母菌株R4-5,该菌株能以甘蔗糖蜜作为唯一碳源发酵培养富铁酵母,在培养条件下,生物量为8.78 g/L发酵液,细胞铁含量为5.45 mg/g干菌体,总铁含量达47.851 mg/L发酵液。  相似文献   

8.
强聚硒酵母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摇瓶培养条件试验确定了强聚硒酵母最适发酵条件:麦芽汁%,初始硒浓度20μg/mL,在其发酵进入到对数生长期后再添加亚硒酸钠使硒浓度达到60μg/mL,接种量为10%,在28℃、200 r/min的摇床上培养29 h.在此条件下,强聚硒酵母生物量(干重)达到8.25 g/L,酵母细胞中硒含量达到1230.21μg/g.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氨基酸和维生素对白僵菌苗丝生长及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L-苯丙氨酸最有利于液生分生孢子形成,产孢量为3.9145×109个/L;L-脯氨酸可明显促进白僵菌菌丝生长,生物量为5.51g/L.一定浓度的维生素可抑制菌丝生长,但能不同程度地刺激白僵菌孢子生成.复合维生素B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明显.单一维生素刺激孢子生成最适浓度均在15μg/L左右,复合维生素B对白僵菌产孢促进作用最大,其最适浓度为60μg/L.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酿酒酵母的生物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酿酒酵母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配方为每100 m L培养基含蔗糖4 g,蛋白胨3 g,磷酸二氢钾0.1 g,氯化钠0.1 g.用此培养基进行发酵,酿酒酵母的生物量为17.5 g/L,比培养基优化前的12.78 g/L提高了36.9%,OD560值为1.611,比培养基优化前提高了36.2%.  相似文献   

11.
大学的去行政化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了大学内部治理机制危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重构大学内部治理机制的目标,而回归教育本位则是大学内部去行政化的可循路径.  相似文献   

12.
行政化倾向使我国大学权力结构呈现出一元化的特征,它不符合学术组织本质的要求,不利于大学学术的良性发展.推行“去行政化”改革,建立基于科学理性的多元共享治理体制,调整大学权力结构与关系,不但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大学科学管理的需要,更是重塑大学精神、回归学术本质的需要.调整行政权力关系,要求调整行政权力的内部关系,转变行政工作性质,建立专业化的行政团队;调整学术权力关系,重在落实教授治学,建立多元学术主体共担权力、共治学术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4.
大学章程建设是高校实现"去行政化"的前提,高校"去行政化"是回归学术本真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结合"去行政化"与大学章程的内涵以及"行政化"弊端等问题,需要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倡导教授治学,回归学术本真;增强教代会、工会等民主机构话语权,实现民主管理;探索建立董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四种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进而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5.
教授委员会:学术权力主导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授委员会制度是实现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去行政化,从行政权力主导走向学术权力主导基本目标的可行模式。当前我国高校教授委员会制度仅作为学术体制存在,要真正实现从行政权力主导向学术权力主导的转变,需要重新变革和构建教授委员会组织制度,将其作为一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教授委员会制度,其应是内含治学的治校组织,定位应从参与走向主导,功能应在咨询的基础上强调决策。  相似文献   

16.
大学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组成的法权组织,是一个由多元法权主体组成的共同体。大学治理的实质就是大学各个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法权配置,主体间的法权配置模式即为大学的治理结构。大学治理结构的型塑应从大学法权配置入手,重建大学法权结构,将互侵式法权结构转变互动式法权结构。具体路径包括重构大学的外部法权结构、优化大学的内部法权结构。  相似文献   

17.
大学去行政化之“积极”与“稳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大学行政化该不该"去"的认识并没有统一,对如何"去"的路径也颇多争议。对此,应在思想层面上坚持改革信念不动摇,发挥高校引领社会的功能,"积极"推进大学去行政化社会共识的达成,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在具体操作上则"稳妥"设计好如何"去"的战略路径,通过推进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处理好大学自主发展与政府宏观管理的关系,处理好教授治学与校长治校的关系,寻求去行政化改革的示范性突破口等,争取去行政化改革最终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机构,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考核进行较多的行政干预,不仅降低了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而且也制约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迫切需要通过排除他律性因素干扰即去行政化来理顺外部制度环境,通过加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以及通过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来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9.
受到新公共管理浪潮的影响,大学治理与模式的转型被置于"新自由主义"的卵翼之下,其市场价值和社会目标之间的冲突导致治理分支之间的张力。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公立大学在私有领域"共享治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大学治理ABC模式,试图融合学术治理、商业治理和企业治理三大治理结构之间的冲突,完成对大学传统"竖井式"治理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日渐深入,理论界掀起了研究高校治理结构的热潮。这些研究探讨了高校治理结构的概念,国外大学治理状况以及改革、调整、优化甚至重构我国高校治理结构的建议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