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杂志问世不过二百多年,在中国出现不到一百年,却浸浸乎已超过书籍的发行量,这是什么缘故呢?要知道,图书比杂志古老得多,在中国,就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即从流传至今的《书》、《诗》等书籍算起,至今也有两千多年了。它怎么会被年轻的杂志后来居上了呢?这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吗?我们不妨从杂志与书籍的异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或者说,来探讨杂志的性质、特点。杂志是介乎报纸与书籍之间的一种出版物。它兼有报纸和书籍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而又有它自己的性质和特点。例如,报纸、杂志、书籍这三种形式的出版物,都是  相似文献   

2.
走进书店,在郜郁葱葱书的世界中,热爱书的读者,往往能毫不费劲地辨别出,哪些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出版的书籍?三联的出版物,从选题到装帧,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在读者中享有颇高的声誉。什么是三联的特色?我们不妨循着书架,浏览一下三联的一些出版物。这些年来,或许是“经济效益”在发挥作用,不少出版社——特别是有的地方出版社,总是从两方面来考虑自己出版物的选题:一是出版一些有分量的书,希望它能在  相似文献   

3.
“书”字在汉语中有十几种含义,本文只试图探讨一下作为读物或出版物一种的“书”及其同义词“书籍”、“图书”的词源和概念,所知外国有关资料也略为介绍,以便进行比较研究。文字的产生是书籍出现的基本条件,但文字必须书写或用其他方式记录在可携带的载体上供人阅读才能成为书籍。从各国书籍形成的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外书字的来源多与文字及书写文字的行为、工具或材料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出版物的类别,大体上与我国相同(定期出版物,不定期出版物;报纸、杂志、书籍等)。凡相同之处,不再介绍;这里只介绍与我国不同之处,或不太相同之处。 书,按外形(或纸张装帧质量)分为硬皮书(相当于我国的精装书,916)、纸皮书(相当于我国的平装书)。纸皮书又分高质量纸皮书(1235)和大众市场纸皮书(205)。硬皮书又分一般的和特别精致的,后者称  相似文献   

5.
从期刊的特点谈起任何出版物都要讲两个效益,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也要讲经济效益。书籍是这样,刊物也是这样。刊物和书籍又都是商品,它的销量是以读者的需要为转移的。不管出书出刊宗旨如何,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同。刊物和书籍比较,又有它的特点:第一,刊物有相对固定的读者。一般刊物都有订阅期,至少半年或者一年,刊物靠这种订阅办法维系了一批固定读者,还有一些是老订户老读者。例如我在北京座谈会听到一位特级教师谈起,她从《语文学习》第一期订起直  相似文献   

6.
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作为城市文化消费组成部分的出版产业正迅速向跨媒体、跨行业、跨国界方向发展,出版市场的国际化正迅速提升出版物策划与设计的品质与水平。出版与设计不再是两个分离的学科,设计不是简单的美工、排版,书籍设计不仅是出版物无关紧要的修饰品,不再是对书籍的修补,设计开始贯穿于出版的全过程,在出版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重新审视出版与设计的关系。书籍是一种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书籍装祯应是对书的精神的形象化、对书的内容的凝练体现,对书的主旨的有力补充和延续。一本书能否被市场接受,与设计有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加入  相似文献   

7.
在没有可以与书籍竞争的文本载体出现之前,不会有书是什么的疑问,书籍的出现就是因为承载文本的功能需要.书,自有了新载体之后,自身被从文本载体的单一功能中解放出来,还原为书本身:多页面的物化承载物.它成为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可供书籍设计师、做书人、艺术家、爱好者实验并拓展想象力的舞台,而不再是单一记载文本的容器.它的发展前景在我看来是非常广阔的,发展方向则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复本数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什么是图书馆藏书中的复本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同一书籍的第二部,谓之‘复本’。”这个定义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它把复本的范围限定在“书籍”一种,实际上,书籍以外的期刊和其他出版物也都有一个复本问题。因此,应把“书籍”一词换成“书刊资料”较为妥当,也符合实际。第二,它认为同一书籍的“第二部”才是复本。这似乎不太确切。实际上,在图书馆的藏书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同一书籍”除了“第二部”之外,尚有第三部、第四部乃至更多部。《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同一种书刊收藏不止一部时,第一部之外的称为复本。”这个定义比上一个定义前进了一大步。第一,它的范围从“书籍”扩展到“书  相似文献   

9.
书籍构件为整个出版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旧中国注意于书籍构件,特别是索引,当推商务印书馆进入王云五主政,《四角号码检字法》成功后。为书编制索引的极多,《辞源》不必说,有些书如《佩文韵府》这样大部头的资料书,现在的人因为不懂韵,离开商务编的索引已无法利用这部书了。再如《十通》,那样大一部百科性史料书,给它编了名目索引和现代目录,这部书就活了。又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全书  相似文献   

10.
陈景增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3):103-106
元代出版业出版大量的书籍,同时也出现许多版权纠纷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元代书籍版权保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主要是在书刻管理、书籍出版标记使用、书籍辨伪等方面。元代的书籍版权保护贡献是明显的,对当代及后来出版物的版权保护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是有意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护封的组成部分从它的折痕来分有前封、书脊、后封、前勒口、后勒口。通常设计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前封和书脊上,因为书籍在书架上是平放或立着的,我们看见的只有这两个面。但是,读者总是要把书拿在手里,并转变它的方向。如果我们把设计引申到后封上去,这种引申又不影响前封、书脊和后封各个部分的独立和完整,那么,就可能产生一个气派更大和效果更强烈的护封。护封是从属于书籍的,是反映书籍的内容、性质和精神的,离开了书籍,就谈不上护封设计。因此,它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文化性质,能体现书籍精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思。构思…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时期,书籍的作用更加突出了.书籍作为传播知识、积累文化,以及在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出版社不仅要为人们编辑出版质量好的书籍,还必须使读者能及时了解和看到我们出版的图书,使它发挥作用.现在,出版社越来越关心自己出版物的发行与宣传,是完全正确的.出版社进行书籍宣传的重要性和宣传方式,不是本文的范  相似文献   

13.
周晨 《出版参考》2016,(8):21-23
2003年上海新闻出版局组织了“中国最美的书”评选,至今成功举办13届.271部中国图书送到莱比锡这个国际舞台交流,展示了中国书籍设计的风采,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当代图书出版的现状.通过这些图书能看到当代中国出版物在纸张、印制、装订等技术指标的长足进步,也能看到当代书籍设计在审美尺度把握上的多元探索.在2016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中,中国两书获奖:《方圆——订单故事》、《学而不厌》分获一金一铜,这是中国书籍设计界收获的特大惊喜!也是自2004年《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获得金奖之后,中国参加此项活动以来历年取得的最佳成绩.  相似文献   

14.
形态,故名思义:形,则为造形;态,即是神态。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书籍形态的塑造,并非书籍装帧家的专利,她是著作者、出版社、编辑、设计家、印刷装订工艺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也是书籍艺术面临更新观念,探索从传统到现代以至未来书籍构成的外在与内在,宏观与微观,铅字转达与图像传播等一系列新课题。 一、书的形态 书的形态,按固有观念不难想到书的外观:六面体的盛纳知识的容器。中国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书籍的形态有着很奇妙的演进。在甲  相似文献   

15.
十余年来,图书市场一直存在“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的非良性循环。一方面是需要的买不到,该出的出不了,书店在两者之间勉为其难。另一方面是出版社以一波接一波的热门书、热点书非常明显地引导市场,书店也紧跟形势,推波助澜。但热门书毕竟不是常备书,有大热必有大冷。浪潮一退,出书、卖书、买书依然是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书价上涨幅度较快,而出版物品种的增加,既限制  相似文献   

16.
“准确地了解读者兴趣和需求的变化,及时反馈读者对书籍的评价,向出版部门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建议,使之耳聪目明,多出受读者欢迎的好书,这就是我们这个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在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托尔苏耶夫开宗明义,向记者介绍了他所领导的苏联图书出版研究所的工作。随着人们对精神产品需求的增长,书籍出版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苏联现在每年出版各类书籍8万多种,总发行量达25亿册。托尔苏耶夫说,数量如此众多的出版物中,有的深受读者欢迎,供不应求;有的长期滞销,无人问津。出现了书店里有的书无人买,读者需要的书又买不到的现象。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去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的进程,自然离不开出版物的巨大推动。好的出版物,总是让人心怀感念;而不好的出版物,则让人心生怀疑。值得感念和怀疑的出版物,又总是并生并茂。究竟如何看待这一出版现象呢?潘军认为,畅销书和常销书相比,常销书才是重要的;书的品相比出版社的牌子更重要。刘玉堂认为,铅字贬值,书价升高,是造成出版物失信的主要原因。车前子认为,出版是一种苹果绿的爱情。顾艳认为,有些出版社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致使一些高品位的作品不得问世,是繁荣背后难掩苍白的症结所在。毛志成认为,当下图书,有相当一部分是让人遗憾甚至生厌的,书业的净化乃当务之急……五位著名作家各抒己见,于是,有了这期的“作家茶座”。  相似文献   

18.
特定的区域专指性,是地方文献的基本特征。由于地方文献以特定的区域空间界定文献的收藏范围,这就决定了它在载体形态上,囊括了文献所有的载体类型,在内容范围上,涵盖了文献的全部学科体系,从出版发行方式上看,有正式的出版物,也有非正式的出版物,散页文件、小册子以及散见于各类非地方性报刊和书籍之中的地方性文字资料等,这些特殊性的问题,都要求我们在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时,充分加以解决。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CNMARC格式下产生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在进入中央库之后,应具备逐条检索、浏览检索、类检索和整库检索等功能。做到既有利于网上传输和资源共享,又能充分反应地方文献的特殊性,以利用于这部分文献的多途径检索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迅速发展,连续出版物急骤增多。连续出版物是一种逐次分册发行,编有“数序号”和“年、月顺序号”,无限期连续出版下去的出版物。它包括报纸、期刊、纪要、会刊、年鉴、名录、研究报告、专著丛刊等等。对连续出版物的处理,目前国内仍沿袭传统做法,把它分别归于图书和期刊。由于连续出版物兼有书、刊的共同特征,因而书、刊之间易于混淆,难以区分。是期刊误作图书处理,是图书又误作期刊处理,甚至同一连续出版物身首异处,导致采购、分编、保管、流通等工作上的混乱,影响读者对书、刊资料的有效利用。这个问题在图书馆界长期悬而未决,已成为“老大难”问题之一,本文对此提一点粗浅看法,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书籍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是知识和身份的具象化表现,也是文字和书写的抽象化符号。纵然技术革命改变了书籍的形态,但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在人类社会中保留着其社交功能。文章通过对历史和当下社会中与书籍有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观察与梳理,探究书籍在人类社交实践中的角色与地位,发现书籍在人情往来、学术交流、互动共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提出出版业应进一步紧抓读者需求,传承优良传统,精准定位社群,用心维护社群,并尝试突破社群,打造全社会的尚“书”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