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政府作为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的主导者和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政府也存在着信息获取范围窄、不及时等问题。这就需要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协助。新闻媒体是非政府组织中信息处理量最大的组织,因而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不仅是政府管理和应对公共危机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体与时俱进、转变自身社会角色的需要。促进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转变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降低公共危机对社会的危害和影响,保障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2.
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新闻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社会公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如何运用,以及对如何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越来越多,公共危机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导致公共危机发生时,没有可靠的信息来源,而新闻媒体这时候便可以发挥它信息引导、监督和督促等积极作用,但是现在通讯技术的发达,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新闻媒体的报道也会受到误导,报道也会失真,甚至有虚假信息,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消极作用也不可小觑。因此,要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尽量发挥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共危机中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各级政府信息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公共危机中信息公开问题开始引起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日益频发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需要政府进行危机管理,有效地做到信息公开对处理危机事件有重要的和积极的意义。探讨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对推进信息公开的科学化,及时处置公共危机事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缺陷.改进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应加强危机教育,增强政府公共危机意识;建立综合的政府危机管理机构;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和制度;重视预警和评估机制建设,并建立公共危机管理问责制.  相似文献   

6.
如何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暴露了各级政府传统公共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与机制的缺陷。我国政府应建立危机的应急决策机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防范危机的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政府应该如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前,能否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已成为检验一个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为则成为直接影响公共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这又与地方政府的理念、原则等密切相关.本文对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理念、原则和要求做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8.
提升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级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公共危机管理是其基本职责,其作用无可替代。然而,县级政府仍存在预警能力不高、控制应变能力有限、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信息沟通能力有待强化、职能部门协作能力低下等问题。由此,县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公共危机专门管理机构,推进危机处理预案体系化,促进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健全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全面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公共危机形势比较严峻。治理理论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不应只是定位为政府领域的管理,而应将它定位为一种全社会领域的管理,以充分发挥NGO等社会主体的作用。因此,要明确政府与NGO的角色定位,健全NGO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对各国政府能力提出了考验。政府作为多元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承载了为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善治责任。我国是世界上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立法步伐,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加强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组建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对公众开展危机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建立政府预防机制,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危机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政府借助媒体成功化解危机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公共危机管理,实质上是政府借助传媒实现危机信息的管理。大众传媒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大众传媒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危害巨大.全面整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二者的关系机制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共危机管理柔性的一面,应保障其有效性并不断推陈出新.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括整合社会力量的“合力”模式、榜样示范的“隐性”模式、利益导向的“人性化”模式、积极面向新媒体的“网络化”模式、关注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询式”模式.  相似文献   

13.
传媒是政府和公众的纽带,承担着信息中介和舆论监督的双重功能。在危机爆发时,传媒对于政府危机公关有着传递、引导、协调、稳定的正面功能;政府在危机公关中运用传媒时也要防止过于偏向政府和过于偏向舆论两种倾向。此外,政府运用传媒应讲究工作方法和原则,多和传媒沟通交流,主动为传媒提供相关信息,让传媒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报道,将事实传递给公众,引导舆论,稳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公共危机管理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主体、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以及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是学者们研究较多的几个方面。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危机管理是对突发事件进行的管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危机管理是对公共危机发生的全过程进行的管理;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方面,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研究方面,不同的学者分别从电子政务的视角、知识管理的视角以及协同治理的视角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最后,在对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的构建方面,我国学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5.
税务危机属于公共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社会、思想、媒介、制度、管理和文化等诱因引发。应在坚持短期处置与长期根治相结合、分级响应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理性疏导与适时威慑相结合、快速反应与谨慎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短期内采用强化预警、掌控舆情和快速应对的办法予以规避和化解,长期则主要通过创新危机处置机制予以根治。  相似文献   

16.
危机的到来破坏了组织系统的稳定与常态,迫使其重新进行抉择。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具有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保持社会正常运转,影响政府决策等作用。提高媒体的作用,是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大众传媒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起来,不仅成为提供信息、引导舆论、公民表达的重要平台,而且成为形成社会认知、左右公民行动的强大干预力量。风险社会,危机无处不在,借助媒介传播,疏通信息渠道,敞开事实真相,协助危机处理决策的形成和执行,从而化解或降低危机的破坏性,是当代社会危机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三鹿毒奶粉事件相关报道的考察,我们发现,理性与责任是危机报道的必由路径。树立理性的报道观念,理性地选择报道内容及报道方式,并在职业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三重观照下进行报道,才能将危机中惊恐的大众引向理性、合理的认知和行为道路,并协助和监督政府进行高效的危机处理,将风险降至最低点。  相似文献   

18.
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不应只专注于正面宣传,对公共危机的良好处理,同样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品牌形象塑造以及开展品牌传播,但在品牌塑造和传播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公共危机的防范与管理,没有建立城市公共危机的反应机制,甚至由于对危机处理不当,反而影响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城市形象。本文将以福建省南平市构建医患公共危机管理新机制,提升城市形象为启示,通过分析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影响,以及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提出城市管理者建立和完善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塑造良好的现代城市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我国体育赛事危机的保险形式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现场观察法,以2012年河南省CUBA四强赛为个案研究,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危机管理进行分析,对体育赛事的应急基础设备、指挥协调机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及公众危机教育等方面严重缺失或管理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必要性自不待言,要谨防曲解“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了在危机管理中构筑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角互动信息平台,危机传播中新闻发言人应专业化;对外传播的种种经验与教训都表明:新闻发言人专业化是全球传播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对外传播的策略亟待创新,充分意识到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种制度。要切实提高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促进危机情境中有效的风险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