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讨了唐代长安坊里的"镇集化"特征对体育文化的影响,认为唐代独特的城市坊里构造与管理制度是促成唐代长安体育多元文化生态繁荣的城市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向往长安,留恋长安,从很大程度上是由唐初的关中本位政策决定的。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人志士谋取功名的最终战场,这里汇聚了唐王朝最优秀的文人学士,他们在这块热土上抒写着大喜大悲的人生。长安是唐代诗人心中永远放不下、解不开的"心结"。本文从政治、科举取士的角度分析、阐释了唐代诗人的"长安情结"。  相似文献   

3.
城市带建设与城市体育文化繁荣有共生共荣关系.文章从理论层面证明了城市经济和城市体育文化的关系,对我国城市带建设与城市体育文化共生的影响因素做出探讨,提出城市带建设与城市体育文化共同发展的相关建议.研究认为:1)避免"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将城市带的运动资源分散和共享;2)利用互联网影响打造独特的城市体育文化和城市体育形象;3)加强城市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扩大赛事影响;4)打造特色体育城市文化,避免城市带间的同质化竞争等措施实现我国城市带建设与城市体育文化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4.
从休闲生活的视角对唐代长安剑舞进行了探讨,认为休闲生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兴盛于1300多年前唐代长安的剑舞既是一个充实休闲生活的文体娱乐活动,又是现代剑术套路的母体,并且还在继续丰富着现代人们的休闲生活.剑舞与休闲生活,古为今用,为人类的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后奥运时期我国城市体育文化创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城市体育文化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后奥运时期我国城市体育文化更加丰富,走向多样化;更为普及,走向社会化;更为开放,走向融合化;更为先进,走向产业化.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有利用提高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并提出通过物质文化创新、精神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创新和产业文化创新等路径来促进城市体育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6.
长安作为唐代都城和国际性大都市,其所具有的人才优势,良好的教育环境,发达的学术文化,高度繁荣的艺术文化,丰富的宗教文化,享誉世界的中外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确立了成为盛唐文化生发荟萃之地和辐射源泉的优越地位.无论在大唐文明与盛唐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唐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融通和创新、传播中,唐都长安及其长安文化都发挥着核心功能和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构建了自身瑰丽、博大和开放的风采与超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文化功能.但是在现实中,我国的城市发展过于强调经济指标,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导致许多城市面临着文化缺失的问题.体育文化与城市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总结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对体育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的相容性进行分析,认为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文化,增加了城市文化的内涵与活力,是繁荣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提出要在塑造文化价值观、创建独特的文化发展模式、协调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促进文化互动交流和文化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推进城市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学为研究视角,对"城市体育符号"的内涵和维度等基本内容进行探索和分析,指出,城市体育符号可以分为人、事、物三个维度,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进行具体阐释.进而对城市体育符号的打造进行研究,认为城市体育符号打造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为理念,与城市发展同向同步;应坚持与城市文化气质相吻合、与城市居民主体感受相适应、与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上,要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植根于城市本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旨在通过城市体育符号的打造勾勒城市性格、展现城市魅力,为创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和美好的城市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9.
对"生态体育城市"进行了引入与探讨,认为生态体育城市是生态体育、生态城市和体育城市三个上位概念的聚合.生态体育城市的建设契合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体育生态本源的回归,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幸福感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建立了融"生态体育资源"、"资源单位"、"体育治理"、"结果评价"、"制度建设"、"用户享用"于一体的基本分析模型.并指出主体的生态体育意识薄弱、体育内部生态的发展失衡、城市生态体育资源的不足等是制约生态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自然资源驱动、城市交通驱动、传统文化驱动、体育科技驱动的生态体育建设模式.并提出了"公众生态体育意识的培养"、"生态体育资源的整体规划"、"体育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建立与完善"、"畅通市民体育需求通道,搭建市民参与机制"等生态体育城市建设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0.
唐都长安具有风姿卓绝的人文景观:三重相依的城阙、棋盘方正的街坊、豪华绮丽的宫殿、诗情画意的园林、宏伟精巧的寺观、耸然屹立的砖塔、五光十色的宅府、神韵流眄的别墅,成为唐诗创作、歌咏不尽的素材。唐代诗人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形象地展示了长安人文景观的美质神韵,并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论隋唐长安的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安是隋唐两代国都,高官显贵云集于此,居民众多,流动人口为数甚巨,因而各种商品的消费需求非常大,在此经商也就更容易获取厚利;加之长安又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从而使长安成为中小商人、富商大贾以及周边各少数民族商人和外国商人的聚集之地。长安商人人数众多,经营内容十分广泛,其致富途径堪称多种多样,经济实力雄厚,政治上相当活跃,这些都标志着长安的商业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隋唐城市商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节俗也起源于长安。西汉初长安已有七月七日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的节俗,六朝时传播到江南,至唐代已风靡全国,尤以长安为盛。长安斗门的石婆庙庙会正是七夕节俗生动的载体,附近的牛女二石像石婆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是弘扬七夕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3.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就在这平整方正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唐代体育和古希腊体育的文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唐代体育与古希腊体育的不同个性,兼评二者的利弊得失,以从一个侧面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古代体育文明,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内部店、肆、铺、邸空前增多;二、来长安经商的各地商人很多;三、市场上商品品种比前代大为增加;四、商业内部的行业分工更加细密,行业显著增多;五、商业活动逐渐冲破传统坊市制的束缚。这些都标志着当时长安商业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有利因素:隋唐两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币制统一;水陆交通发达及西域商路通畅;长安及关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长安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独特地位。正是在上述诸种有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隋唐长安商业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Most sprots forms in Chinese folk customs at all seasons and on national ritcs cmcrged with natural worship, superstition and taboo. Due to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e background, sports in various folk customs were divcrsified. After the Wei Dynasty and the Jin Dynas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of the feudal society, sports in folk customs on national rites gradually turned into recreatively activities in sensonal folk customs (the change was relational late in national minority area). National migration and mergence in the past dynasties led sports in folk customs of different places to absorb cach other and be further developed. Since the Sui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 sports such as dragon-boat race, wrestling, football, archery, horsc race, tug-ofwar and height scaling had in fact turned into the common cultural wealth of many nationalities.  相似文献   

17.
中国岁时和礼仪民俗中的体育形态大都是伴随着自然崇拜、神鬼迷信和禁忌等产生的。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和人文背景的不同,所以民俗体育也各具特色。魏晋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民族礼仪民俗中的体育,逐渐转为岁时民俗中的娱乐活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变化较晚)。而历代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又使各地民俗体育相互吸收和发展,自隋唐始,龙舟竞渡、角力、蹴鞠、射箭、赛马、拔河、登高等,事实上已成为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了。  相似文献   

18.
以往体育史对中国古代“蹴鞠”的论述不够充分,很少论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质。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古代的蹴鞠活动,特别是元、明时期的蹴鞠活动进行分析,从总体走向上为中国古代的足球提供了一些新的例证:汉代是中国古代足球的辉煌时期,唐宋足球对抗性锐减,而表演性大增,元以后更趋鄙俗。这是统治阶级主流文化和市井帮闲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培养奴性国民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女子体育的兴盛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唐代女子体育活动较其它朝代有了显著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就唐代女子体育的内容及其兴盛原因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提炼和挖掘李白诗歌中的体育活动意象,并分析李白诗歌中体育活动意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展示了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