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道家庄子是隐逸^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研究《庄子》中的隐逸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隐士文化的根源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道家“出世”的思想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隐逸之风发挥了一种异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调节和互补。正是因为发挥了这样的文化功能,隐士文化才延续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隐逸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隐士是隐逸行为的实践者,是隐逸文化的主体,承载了隐逸文化的主要内涵。理清了"隐士"名称的种种迷障,便可把握住隐逸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本文主要考察了隐士的二十三种名称和两种别名的来历,并论及十个既可称呼隐士又含有对隐士分类性质的名词。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史上,有三种主流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一种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一种是佛家的超然出世,一种是道家的隐逸自适。本文重在阐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文化思想的内容,并进一步揭示隐逸文化的价值,最后明确隐逸文化的四条教学要点:选好人生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三观”;挖掘隐逸文化内涵,重视情感熏陶;内化隐逸精神,践行育人目标,以期为中学教师教学庄子隐逸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隐逸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士人崇尚隐逸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隐士文化。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以“二谢”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古代士人隐逸审美心态发展、渐变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士人在山水审美中脱离世俗尘嚣,走到与道相冥合的人生境界,既完成了对“道”的维持与操守,又保证了自己的生存意义与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5.
罗浮山是中国诸多名山中以仙山文化著称者,它的这一文化特色既吸引了各朝隐士隐居游历,同时,部分在罗浮山隐居过的隐士死后亦被神仙化,从中可以窥见隐居处所的地方文化传统对文人隐逸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应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大学现代人文精神培养的契合点,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将其融入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传承与提升传统文化的原则,提出了塑造当代大学生人格的要求,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隐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隐逸作家疏离主流文化,热衷传统,并融入了现代意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隐选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兰毅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09-110,135
隐逸文化源远流长,当道统和政统发生背离时,隐逸文化由此产生。隐士们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隐逸思想。显然隐逸文化从未占据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精神基因,隐逸思想曾历史地传承和沉淀于历代不畅其志的士人的血脉之中,并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构成、体育的人文内涵以及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了阐述,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和谐精神可以为修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观提供新的价值取向,为完善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为整合奥林匹克运动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提供新的方法。奥林匹克运动需要注入中国传统体育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西人文精神的源起、演变与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精神是中西文化“人文”思想的结晶。在不同文化的孕育下,中华人文精神体现为伦理型的、自然与宗教融合、“人”“文”互动、社会人格等特质;西方人文精神则体现为自然型的、自然与宗教抗衡、“人”“文”割裂、个体人格等特质。在全球化时代,中西人文精神自然呈现融合趋势,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研究中,注重“人”与“文”的契合,“精神”和“思想”的契合;一是在文化实践中,倡导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融合,当下追求与终极关怀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对促进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对当代社会人的发展具有以下意义:有助于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为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和高级的自我实现;有助于锻造坚韧意志、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为人的发展提供道德价值导航和道德修养方法;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人的品位和情操,缓解人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塑造人的文明礼貌行为。在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有促进人的发展作用时,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其与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西方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特征及其深藏背后的民族文化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传统绘画是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明显区别于其它画种的、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独立画种。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对中国绘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三方面内容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的阐述,说明了中国文化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和肥沃土壤,同时又着重通过对中国画语言特质的理解,进一步阐明要正确把握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必须从中国文化中寻找中国绘画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4.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人格构建重要的一面。侠义精神在很多层面更近于是儒家思想的补充和扩张,是诚、信、忠、勇、义等儒家思想在民众中从底层开始的实践和落实。侠义精神在中国民间,受到的更多的是儒家精神的影响,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从忠信、勇义、人格自由方向均有对侠义精神的体现。从《论语》的文本内容来分析《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侠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转型是现代化的深层内涵 ,它是指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在中国 ,文化转型的主导价值目标是用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启蒙和塑造中国人这一构成现代化的主体。要实现文化转型 ,必须批判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尚礼"精神,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尚力"精神。礼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主体。"力"是唯一将西方文化三要素构成一体并且传承不断的文化精神。"尚礼"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大现实意义。"尚力"文化已经发展到自己的一个高峰时期,它所造成的三大人类危机——环境危机、战争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21世纪应该是"尚礼"和"尚力"两种文化精神或者说是文化价值观念对立互补的世纪。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科学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系统的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选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作《论语》一书,在首先确认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和比较法对《论语》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确证《论语》中丰富蕴含和直接论述的科学精神,覆盖了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浅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无论以人为出发点还是归宿,无论从伦理角度还是从哲学、宗教、甚至审美的角度看,人文精神都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而且在高度和深度上都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有所超越.从对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道、释的分析中论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白沙精神是一种道德精神, 它突出道德、精神和个体的价值。它表现为“为己”、“无累”的自我价值和“救人心”而“无负于斯世斯民”的社会价值。白沙精神凝聚、升华为白沙先生“豁达大度、不见小利”的人格形象, 成为世人的道德楷模而内化为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优良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